从扶贫到振兴,助乡村学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23年8月8日,疫情阔别三年,管院EMBA2011级秋1班校友黄宪和占明军受班级同学委托再次来到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探访这个他们以班级“秋壹慈善基金会”名义连续捐资助学了7年的村子和这里的学生老师们。从2018年成立助学基金至今,EMBA2011级秋1班的同学总共为木署村的贫困中学生和大学生提供了112人次的助学金,总计45万元。
从6小时到2小时,“天堑”变“通途”
记忆中2018年第一次从昆明到姚安县驱车花了6个半小时,清早出发,下午才到,当时的姚安县还没有脱贫。这次黄宪一行人为了在午饭后能准时到达早早就从昆明市区出发了,没想到这些年修了高速和隧道,油门一踩2个多小时就到了。
为了坚持不给木署村添一点麻烦,一行人特地在周边晃过了饭点才“准时”进村。进村的道路也变得好走了,开车就直接开到了村委会门口,当年他们都是踩着浮在泥浆上的木桩子踉踉跄跄走进去的。
图:乡村振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显而易见


“我来自大眼睛女孩的故乡”
木署村驻村工作队的老师们,包括村委干部们和为乡村振兴而驻村的云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准时在村委会等待秋壹基金的“老师们”,一声声“老师”成为拉近彼此距离的最朴素的寒暄。木署小学操场的电子屏上打出了捐资助学活动的红色字样,受助学生和家长们也是准点来到了操场排排坐。
图:这次秋壹基金会向22名学生提供了2023年度的学费资助

黄宪校友受邀代表班级基金会致辞,对于他而言,参与到“秋壹基金会”的工作,除了跟一批志同道合的EMBA同学一起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还是他几十年人生值得的明证——他提到自己正是著名的希望工程“名片”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老乡,来自曾经中国著名的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也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走出来的贫困生。一路从大别山区通过高考,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努力工作,再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读EMBA,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让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且有机会用自己奋斗所得帮助同样来自山区的孩子,黄宪的激动溢于言表。发言的最后,他表示最希望的就是这种不断学习、感恩和给予的精神能有朝一日在这些排排坐的学子身上得到传承。
图:黄宪校友代表班级致辞并发放助学资金

从扶贫到振兴,乡村助学也与时俱进
“以前我们的资助对象一直都是以女孩为主,想着女孩更需要公平的学习机会,不想让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农村女孩的教育发展,但这次我们也资助了男生,”占明军校友说。在做这个项目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的认知,现在云南农村基本没有什么重男轻女思想了,是自己的孩子不论男女父母总希望孩子多读书,走出大山。
随着2020年全民建成小康社会,项目的助学对象逐步专注在中学和大学,并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次秋壹基金会给每个受助的学生整理了适合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的不同课外书单,并带来了第一批课外读物,计划在后续陆续递送,进一步帮助这些乡村的孩子们走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路。
2020年以前来木署村,同学们总会走访学生家庭,特别是五保户,了解贫困学生家境,家庭收入情况等。这次改成了没有家长没有老师的学生座谈会,直接把各个年级的代表邀请到了学校,边吃着当地种植的水果,边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座谈中不难发现当城市的年轻人已经开始佛系躺平的时候,这些农村的孩子仍然有很强的改变境遇的动机——有的说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竞争压力大,有的说上了大学课业压力仍然很大,有的说自己明明喜欢文科但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考学找工作却选了理科,有的说“女孩子要有一点野心,不要总觉得自己不行”,更普遍地是英语学习的困难。
座谈之后,秋壹基金会跟驻村工作组的老师们快速协商,又确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辅助英语学习两个后续资助计划。
图:2018年秋壹基金会第一次来到木署村

图:2019年秋壹基金会走访学生家庭

图:今年,在没有家长没有老师的座谈会上,木署村的孩子们诉说着自己的“野心”

尾声:
“慈善就如戈壁挑战赛,理想行动坚持,通过5到10年的努力,班级基金会一定会在木署村结下累累的果实。”2018年基金会资助第一批10名女生的时候,复旦戈友占明军在自己的朋友圈这样写道。如今看来,他们是做到了——理想、行动、坚持的戈壁精神。EMBA项目的求学之路是短暂的,但是遇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志同道合的事情可以是五年、十年,或者是往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