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人是怎样造园的?这本“最美的书”告诉你!

2023-07-13 16:38 作者:雅昌文化  | 我要投稿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时间的河流上造园。


“小中见大、大中见精”的扬州园林城市代表作「小盘谷」,每个房间都有院落构造的「未见山」民宿,传递中式生活美学观的茶空间「柴门」.....他的造园设计展现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更阐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盘谷|未见山|柴门
 


他就是陈卫新先生,一位专注于南京及其周边的设计大师。从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餐厅,到美大纸行和具有独特韵味的南京大学赛珍珠故居,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地标性空间都是出自他手。

 

陈卫新是一位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师,从事文化空间设计、历史建筑研究修缮、城市更新等工作。现任江苏省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筑内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

 

他将对南京的热爱化为设计,如今也通过文字记录他十二个有关园林庭院的项目,终成《造园记》一书。


 

 

“十二”对应一年春夏秋冬的十二个月,四季循环。从庭院到园林再到家园,这本《造园记》中包含着三个隐喻:交游、考据、创见,分别代表了陈卫新设计的出发点。

 

 《造园记》序

 

“交游”,意在保留古代园林作为社交场所的传统功能。如「锦上雅集」项目融合山居理念,打造“山中的茶宴”,将美食、环境和文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回归真实的自我。

 

“考据”,则是陈卫新对设计前考察建筑前世今生的坚持。他在设计「廿一熙园」时,对其戏曲文化背景深度了解,并将其融入建筑细节。
 

最后的“创见”,是他对设计创新的力挺。在「云几」项目里,他巧妙地在枯树边加了一段短墙,并以叠石倚之,加上隔在门外的篁竹,寓意“枯木逢春”。
 

或许正是受到南京这座古城的文化滋养,在陈卫新打造的“园意空间”里,无不倾注着他实现“自建田园”的理想。他优美流畅的文风,独特而雅致的命名方式,让这本书好似一座别有洞天的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籍凭借精巧绝伦的设计,还荣获了2022“最美的书”奖项🏆。由知名书籍设计师赵清和曹卿云合力完成,赵清主要构建大方向的想法和概念,而曹卿云则是负责实现这些想法,包括文字排版、视频制作和音乐创作。

 

书的封面素雅,只有隐约痕迹的凹版印刷,将十一种园林花窗依次呈现。每面花窗轮廓一半留白,令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空间,同时也呼应了东方的审美意境——空即是有。
 

无论是热爱造园的专业人士,或是对生活美学有所追求的普通读者,这部作品都不容错过。

 

 

《造园记》

编著:陈卫新
 

书籍设计:清门引 曹卿云

出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印制: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本期【最美的书】专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书籍设计师赵清雅昌项目负责人马燕婷,一起揭秘《造园记》的诞生始末,体验古代墨客文人独爱的“城市山林”吧。

 

1、是因为何种契机承接本书的设计?


回溯到大约20年前,我们的工作室搬到了新的办公空间,正好那时候遇见了陈老师。初始的几年里,我们各自的工作领域好似两条平行线,没什么交集。然而,大约四五年前,陈老师提出了一个构想,希望我们能为他整理一个作品集。尽管当时这个想法有了初步的规划,但因种种原因并未继续推进。


直到去年,我们决定继续这个未完成的项目,找到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回顾和整理了几年前初稿的概念,将陈老师近两年内的园林室内空间设计作品也纳入其中,决定要以打造一本“最美的书“为目标。


2、您对陈卫新的作品有着怎样的理解和看法?

 

在我看来,设计师有两种途径去拓宽视野:一种是借鉴和应用新颖的设计手法与思路,去对接国际设计前沿;另一种则是深入挖掘中国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传统,以此为起点进行创新。陈卫新老师显然偏向于后一条道路。

 

我觉得他可以被称作一位“文人设计师”,他的作品范围不只局限于设计,还包括散文、诗歌的创作,很多研究成果也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他在《造园记》中的十二个园林作品,其设计语言并未刻意追求炫目效果,反而更多地展现了对传统的深度解读和承接,将他所创作的文字和书法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符合现代审美但又蕴含传统精神的新型园林空间。

 


3、为同是设计师的作者做书,这之间会有哪些挑战和磨合?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陈卫新老师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度,他没有对我们的设计过程进行任何的干涉,这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这样的合作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对此深感珍贵。


4、请谈谈这本书的设计理念。


我们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对话” “游走”和“解构”三个关键词贯穿其中。
首先,“对话”概念源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每当谈到传统园林,人们总会想起经典名著《园冶》。书中采用了“古今对话”的方式,我们将《园冶》中的12个传统园林窗格图案印制在特殊的黄色宣纸上,正面采用毛躁质地,以示对《园冶》的敬意。反面则记录了陈卫新老师的书法感悟,采用印白的方式将其定格,形成了一种新旧交融,相辅相成的对话。
 

 

其次,“游走”源自中国园林的特性,它曲径通幽,弯弯曲曲,一会儿豁然开朗,一会儿借景,一会儿又展现出巧妙的空间布局。这种空间转换的无穷魅力,令人在探索的过程中无法预知下一个景色。因此,我们让书籍的阅读节奏模仿这种游走方式,例如从草图开始,深入到陈卫新老师的12个园林作品,通过简笔画图,再展现《园冶》的12个经典窗格,再结合文本,一个作品接一个作品,就像一条线一样,游走于12个作品之间。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解构”,体现在我们对园林建筑的处理上。我们用最极简的线条来解构建筑,以精炼设计的核心。此外,文本中穿插的12种小符号和线条,是我们对园林元素的重新解构,形成了一种新的图示。
 



5、这本书的版式比较个性,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读起来不习惯。在版式的独特性与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是如何平衡取舍,把握好“设计的度”的?
 

一本书的构成无非就是图和文,本书中的黑白照片设计处理方式极简洁净,没有过多的修饰,如柔滑边缘或投影等,整幅或半幅的图片都附有一定的留白,营造出古典的气息。
 

为了使书籍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大胆地将文本置入12个窗格中,尽管这可能与传统的阅读形式略有不同,但仔细阅读并不会造成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表达的一种探寻之意,即“文本游园”的概念。透过窗格造型构成的文字框架,读者能通过阅读造园在意蕴、文化、祥意等方面的说明,了解新式园林设计对古代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6、请谈谈这本书的选纸思路。


书籍纸张的选择也同样匠心独运。以厚薄强烈的对比呼应内容的层次感,仿佛园中景观与楼阁排列上的疏密张弛。书中的纸张色彩选择淡雅,分为3部分,一种是仿宣纸,一面光滑,一面略带磨砂质感,带着一股现代气息;图纸部分,使用了浅灰色纸张,并印上淡银色的图案,以增加视觉上的对比和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其余部分,采用了超薄的字典纸,这种纸张在翻阅时充满了书卷气,与文人建筑空间相得益彰。


7、在印刷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忘的事?


书名是陈老师敬仰的文人学者白谦慎题写的字。我也设计了“造园记”这几个字的创意字体,但考虑到其结构过于刚硬,缺乏中国的优雅感,所以并未用在封面上。然而,当你翻开书时,你会看到这些字隐约出现在其中,将软和硬,优雅和刚正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种隐藏的惊喜。
 


 

1.如果书籍印制难度分为10级,您觉得《造园记》这本书的印制难度是几级?

 

7级。

 

2.书脊的装帧为何有两层纸,且纸的边缘是波浪纹,这是出于什么考量?

 

设计书脊的双层纸装帧和波浪纹边缘,旨在提升书籍质量。首先,模切出的波浪纹设计能丰富书脊的视觉效果,使其更具层次感,避免单调。其次,双层纸增加了书脊的厚度,能在长时间的翻阅过程中保持其硬挺,从而使书籍的装订更为牢固。

 

3.书籍在工艺上是否有难点?

 

这本书在装订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这种装订方式并不常见。常见的筒子页装订方式主要有古线装和pur无线装。但设计师并不希望将设计做得过于古典,考虑到这点,便采取了单页与筒子页相互穿插的装订方式,筒子页和单页的组合被视为一个整体,需要折叠8P作为一组,并采用了锁线形式进行装订,这也正与东方园林的空间古韵相契合。此外,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手工操作,必须由工人手动一贴一贴放入锁线机。

 

同时,空背装的形式,使得书籍能够摊开180度,使阅读体验更好。
 

4.书籍的纸张厚薄不一,雅昌有提供选纸的建议吗?

 

雅昌是有提供选纸方案的,有时候设计师可能对某个想法不是很笃定,雅昌会做出实物样供设计师选择。我认为,这也是与其他供应商相比,设计师愿意与我们合作的一大优势。

 

比如,我们打样的时候,对于书里大部分的纸张,除了字典纸,还选取了新闻纸和字典纸两种。最后,我们考虑到字典纸的柔韧性和轻薄感,加上图像主要是黑白照片,所以最终确定使用字典纸,它更具有书卷的气质。

 

至于平面图部分的纸张则相对较厚,搭配印银的颜色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由于建筑的线条非常细,我们在印制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试验,调整线条的粗细以获得最佳的印刷效果。
 


 

 

📖
 

文人造园,诗心设计

在这本“最美的书”里
 

感受东方的审美意境!


编辑:Ronnie、Amber


在这里也可以找到我们哟!
微博@雅昌
小红书&bilibili@雅昌文化

文人是怎样造园的?这本“最美的书”告诉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