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赫尔曼·黑塞
《在轮下》赫尔曼•黑塞 | 张佑中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赫尔曼•黑塞 | 易海舟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放在一起说。(说完发现根本没说在轮下)这两本书我都连着看了两遍。
看这两本的感觉,主要是后一本,好像走进一片森林,一定是那种早晨充满浓雾,下午又被阳光晒透的,具有非常浓重的绿色与褐色的树林。
后一本是中篇小说,合编了一些随笔和诗。
小说没什么情节,克林索尔是个画家,夏天跟朋友一起游玩,醉酒,观赏山、水、植物、房屋和女人,交谈,作画,追问意义,然后画了自己的自画像,自杀了。
克林索尔和朋友的交谈中提到过一些与我们有关的东西,李白,杜甫,神秘的亚洲人和东方智慧。
之前看黑塞对自然环境、对内心感受以及这两者的互相衬托的描写时,就感觉他很喜欢很多定语的、表意丰富的长难句(一些阅读理解pdst),也很喜欢那种情景交融的感觉,然后就觉得他如果知道中国诗词的话,肯定会很喜欢,后来看到说他确实很喜欢(百度说的),并且在克林索尔这里也确实看到了一些。
(所以我们唐诗宋词真的很好很好,精简,富有内涵,充满弦外之音,极少的字词表达极丰富清晰的意思,我真的觉得没有别的语言或者体裁能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好了。中文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除了关于诗词的直接引用之外,从内容中读出来的意思有些也很容易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东方哲学,庄子老子之类的,关于死与生,两个概念互相寄寓互相排斥的感觉,但是我工科生的水平具体也说不清什么。所以就这样吧。
还有就是,很典型的,关于自我体验的部分,说过好多次,好像每本黑塞都会想一次。
“释然之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它通向自我内心”,“我们必须相信的那个神,是在内心的”。
然后,克林索尔的这本装帧我好喜欢。
克林索尔是画家,书中有很多精确的、丰富的描述颜色的词语,黑塞本人真的写得很漂亮,翻译也很漂亮:红橘涂漆的木屋、长长的紫墙、镉黄、甜而凉的钴红、柠檬黄、殷红、深蓝远山、灰绿的淡黯树木、“消灭白纸的索求,用浅绿和那不勒斯黄向不肯妥协的神呐喊”、“扔进更多蓝,乞求在晚空中点亮更真挚的光”。
封面画成了白布上的色团这种感觉,很贴书的内容,扉页单独放了墨绿色的一页有凹凸花纹的纸(应该有专业的名字但我不知道),很贴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很喜欢很喜欢,设计师挨我一夸。
最后就是,浓厚的自传色彩和极具画面感的环境描写,这两本里面共同体现得非常明显也各自非常和谐。
汉斯是他,海尔纳是,克林索尔是,辛克莱,荒原狼,好像多少都有点,还很喜欢直接拿自己名字给书中人物起名。
两本书都很能体会到黑塞本人对乡村、自然、淳朴的那种喜爱,和对现代化的东西的厌弃,以及对大家的精神生活的一些担忧,这里可以配一下诺奖的颁奖词了,“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在具备高度创意和深刻洞见的同时,也象征着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风格。”
作者本人的思想看法在他的作品里是互相印证、和谐、非常连贯的,比方他对两个新旧时代的连接时期的不同的思想观念间的割裂和矛盾的叙述(写完发现这句话真长),“我们的虔诚与信仰是孤独的。坚持旧式信仰的人不愿与我们为伍,而世界的潮流却也早已超过了我们的岛屿,流得远远的”,在《荒原狼》里面也有说到;然后还提到了苦行,在《悉达多》里面很明显;“你会经历迷醉,也会经历迷醉后的痛苦”也很容易想到辛克莱。
反正就是,很多很多吧,同样的意思,不变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的书里反复出现,然后我还在反复看。
好的应该没有了。千言万语,(现下我的人生阶段)真很喜欢黑塞。
现在刚好夏天,也算我和学校相处的最后夏天,学校又有很多树,我特别喜欢学校的树,也很容易把书里的感觉跟我所感到的现实环境联系起来,现实的一切气氛、感觉,毕业,告别,都跟最近的阅读体验很匹配,让我觉得好像身边的树木都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最最后,很喜欢后面黑塞自己的后记,说的话很清晰,简洁明了,看得很明白,不像小说看完了还要猜测一下他本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22.06.03《在轮下》《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原文摘抄:
可若这样,夏天就溜走了,这些璀璨的极乐夏梦也都没了:千杯未喝的美酒佳酿泼洒了,千个未遇的爱意眼神碎裂了,千张未及欣赏的图景,一去不复返地湮灭了!
会结束的,已挥霍太多自身之力,燃烧太多眼睛之光,流失太多生命之血。
他在人生中所有美好、丰盛、灿烂的时期,甚至早在青春期,都是这么过的:像根两头燃烧的蜡烛,怀着一种悲欣交集的感触纵情燃烧;怀着一种绝望的渴求喝光杯中酒;怀着一种幽隐的恐惧面向终亡。
终亡时而变得温和,像一场无知无觉的深度冬眠;时而又变得可怖,是虚无荒凉、难忍之痛,是医生、悲伤的放弃、懦弱的胜利。
一声猫头鹰叫从林谷传来,低沉如夜眠、如遗忘。
在整个短暂生命中都可去享受,去创造,但人们却总是一曲接一曲地唱,却未曾与一切人声乐器共鸣,创造出完美的大交响。
短暂夏夜烧化了,绿谷中升起湿气,千百树木的枝叶在沸腾,千百梦境从克林索尔的浅眠中涌现,灵魂穿过他人生的镜厅,一切图景幻化,每一次都展现出新的面孔和意义,产生新的连接,如一空繁星在骰筒中摇晃。
世界是肥皂泡,是歌剧,是荒唐的嬉闹。
他被许多事烦扰,却缄口不言。
他常常承受恐惧和忧郁,陷于昏暗的幽井,阴魂不散的往事让一些日子变得黑暗。
但路易并不喜欢看到这些脆弱,他们折磨他,向他索要同情。
战争已把从前的一切衬得像天堂了,哪怕最无趣、最不起眼的那些。
他会惊叹你、记住你,会画下你,会永远描绘你的青春之歌;但是他不会追求你,不会登上通向你的梯子,不会为你拼杀,不会在你阳台下唱小夜曲。
但他心中吟唱着夏日,吟唱着卡雷诺蓝色的肿胀梦境。
他们高坐在摇晃的秋千上,在世界与夜晚的深渊之上,如金笼中的鸟儿,没有故乡,没有忧愁,直面星星。
人哪,到底是个流氓无赖,陷在世间的烂泥里,还是一个笨笨的小孩?
小路在玉米地中呼吸着夜晚与回归。
丰沛感情从轻吟浅唱中涌出,如一面砖墙在夜晚散放白日所吸收的光热。
每一位都走了,每一位都在天空下孤独地为自己寻找归路。
你写给我的信是多么美好真诚啊,而你的爱又是这样疼痛地呼唤我,像永久的苦楚、永久的指责。但是,你向我,向你自己,承认内心的每一种感受,这是好的。只是莫小看和鄙视任何一种感受!好的,每一种都是极好的,包括怨恨,包括羡慕、嫉妒、残酷。我们为体验这些可怜的、美妙的、灿烂的感觉而活,每一种被我们排斥的感情,都是一颗被我们熄灭的星星。
我可以去追求女子,可在他人那儿寻找自己,探听回响,索求镜子,寻欢作乐,而这一切都可能貌似爱情。
只有成熟稳重的人们才能明白自己的感受及其影响,明白行为的后果,他们相信生活,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明天大后天依然会坚信不疑的。我没有那种幸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的所作所感,都像一个不相信明天的人,把每一天视为最后一日。
我不只是爱你,这点你清楚,我也不只是爱吉娜,明天和后天我就会爱上不同的图景,画下不同的图景。但我不为任何一种感受过的爱后悔,也不会因为她们做任何明智或愚蠢之事。我爱你,也许因为你我如此相似。我爱她们,因为她们与我如此不同。
在他扭曲的脸上,这微笑宛如月光流过。
死亡闻起来,就像雨滴打在村路树叶上的味道。
他走入晦暗,顶着隐隐闪电,孑然一身。那颗心沉沉压在胸间,如坟墓上的石。
而且他还做过很多,看过很多,画了许多纸和布,在许多人心中唤起爱恨,在艺术和生活上,为这个世界带来许多烦扰和清新的风。
这世界如此美妙,又如此令人厌倦啊!
闻起来是秋天的味道,苦涩而尖锐。
我们如今的时代也是这样:日月疯了一样在空中狂奔,一日催赶一日,时间从中溜走了,如同从布袋的漏洞中流走一般。我希望终结是干脆利落的,希望这个醉醺醺的世界沉没,也好过又以一种平庸市侩的节奏下坠。
原来我身体里还藏着这么多炸药,但炸药是没法在家庭灶台上好好燃烧的。
不过我感到,某一天我会走向通往内心的路,再一次像年少时那般,完全依照回忆与幻想来作画、作诗、织梦。必须这样。
当人健康的时候,生活是多么容易啊。
准备好向前的每一步,也准备好向后的每一步,无比灿烂也无比疲惫。
如同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类,在死以前以梦的速度想起地球的远古时代,想起世界的青春时期。
画中悬崖下的深渊被绘得更为深刻,人生的庙宇被建得更为宏大,每种存在之永恒被描绘得更为有力,往事呜咽得更为凄切,笑意中的寓言更为可爱,对腐朽的抗拒更为讥讽。
快乐击穿他,深深的创作狂喜如一场淋漓痛快的暴风雨。直到痛苦再次将他掀到地上,将他人生与艺术的碎片掷到他脸上。
他感到笃信,在他这场创作的残酷战役中,不只为个体的命运辩解,也体现了人性的、普遍的、必要的那些东西。
【后记】
那是1919年,四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世界似乎被轰成了碎片。成千上万的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得顺服中,回归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
那场战争及大独裁者已死亡、被埋葬;变了的、穷了的世界,空空等待着我们这些被释放的奴隶。
人人都热切渴盼这个世界和它当中的自由运动,但人人也恐惧释放和自由,恐惧变得陌生的私人领域,恐惧每一种自由所以为的责任,恐惧经长久压抑、几乎变得敌对的激情,恐惧自己心中的可能与梦想。
许多人在这获得自由的时刻却只有一种兴趣:将自己数年来为之流血奋斗的一切砸成废墟。人人都有一种感觉,像失去了什么,耽误了什么,一些生活,一些自我,一些成长、调整和生活趣味。
尽管年轻人也没啥可羡慕的,但至少还一直有机会,从一个坚硬冰冷、迟钝无趣的世界中苏醒新生,而我们这些老人却来自于旧时代,那些曾被我们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如今却成了可笑荒唐的昨日黄花。
闪耀的日子里,我在村落间和栗林里漫步,坐在折叠椅上,尝试用水彩保存下稍纵即逝的流光溢彩;在温暖的夜里,我在克林索尔供电那些开着的门窗前一直坐到很晚。我的写作技法比绘画更为熟练和严谨,我便用字句来歌唱这个永不停止的夏天。于是画家克林索尔的故事便诞生了。
【乡居】
若有足够多的人像我这样蔑视疆界,战争和封锁便不会有了吧。
我崇拜流浪、变化和幻想,不愿将我们的爱钉在地球某处。我一直将所爱的当作一个比喻。若我们的爱滞留在某处,成为了忠诚和美德,在我这儿就会变得可疑。
我可以喜爱、崇拜、羡慕他们,但若去模仿他们的美德,也就失去了半条命。
我想成为崭新的存在。曾经,我既想成为诗人,又想成为市民;既想成为艺术家和幻想者,也愿同时拥有美德,享有故乡。我用了很久才明白,人不可能同时成为并拥有两者。
释然之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它通向自我内心。
【乡村墓园】
死亡之梦仅是一层阴霾,
可那之下,
是生命之火在熊熊燃烧啊。
【山隘】
当然,全世界的水都会冲锋,北冰洋与尼罗河会在湿云中交融。这古老美丽的比喻让此刻变得神圣。即使漫游,每条路也都会带我们归家。
世界越来越美了。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我渴望成熟。准备好死去,准备好重生。
【村庄】
它们只是记忆惯有的欺骗:记忆爱把无害的画面推到眼前,以遮掩不适。
无人曾像我这般爱你,无人像我这般为你积攒这许多力量、无条件的力量。但我注定不忠,属于那种只会爱上爱情,而不会爱上女人的浪子。
我们将爱从具体对象剥离,爱本身就够了。正如我们漫游者并不寻找目的地,而只是享受漫游本身,享受在路上的过程。
面容鲜研的妙龄女子啊,我不愿知晓你的名字,不愿持有和喂养对你的爱。你并非爱的目的,而是让我去爱的动力。
【桥】
今天,当我想起那一夜曾在此踏上去路,忧伤便自远方传来,它的蔚蓝与芳香,并不懂得战争与嘶喊。
【璀璨世界】
公职、条框、时髦与汇率当道,
在这可怕的“现实”中,我寻找道路,
最终总是孤独逃走,失落又自由,
去那儿,梦幻与极乐流淌的单纯之地。
【牧师居所】
无论在舌尖上还是在脚跟上,无论在快慰中还是苦痛中,只要能感受到内在生命地颤动就是好的。感觉到我的灵魂是活着的,千百种幻想蕴藏于千百种形式中,在牧师或游子、厨娘或屠夫、孩子或走兽中,当然也在鸟儿、树木中,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我的生命所愿所需。一旦无法再这样活着,而必须依赖所谓的“现实”,我宁可死去。
【农场】
……都如手足般契合。没有什么看起来是陌生、敌对或暴力的,一切都显露出信任、愉快和亲切。
思虑与担忧似乎被留在了雪山的另一边。在那些忧虑的人们与烦扰的事情中我曾想得太多!因为在那边,为存在找一个理由是无比艰辛地重要,令人绝望地重要——否则人该如何活下去?是巨大的痛苦使人变得深刻。而在此地,并无这种问题——存在无需理由,思想只是游戏。
如果我死了,世界也就死了;那么我便穿越世界的海洋,去摘一个新的太阳。
【树木】
它们不会迷失于孤独,而是用所有生命力量去追逐一个目标:实现那个常驻于心的独特法则,完善自身,显现真我。
生活既非容易,生活亦非艰难。
你慌了,因为你走的路偏离母亲和故乡;但其实你的每一步、每一天,又将你拉近母亲身边。故乡不在此处或彼处,除了在你心中,故乡不会在任何地方。
每条路都通向家园,每一步都是新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体。
树木的思想更缓慢、绵长而安宁,正如它们比我们拥有更漫长的生命。
【雨天】
总之,我的情绪见了鬼,空气湿闷,想法昏暗,世界无光。
我们要这么做,这一晚就能挨过。我也会睡着,而明天一切都将不一样。
什么都不对劲,什么都沉默了。没有什么是愉快温暖的,一切都无聊、荒凉、糟糕。所有琴弦都沉默,所有色彩都虚假。
世界看起来多么乏味啊,明天依旧起床、吃饭、活着,又有多可怕!为何还活着?为何还这样傻傻乐和?为何不早早投湖?
对面寸草不生。你无法在作为流浪者和艺术家的同时,还作为市民和体面的健康人。你会经历迷醉,也会经历迷醉后的痛苦。你要接纳阳光和美梦,也要接纳恶心肮脏。一切都在你体内,黄金与粪土,欢乐与痛苦,孩子的笑与死亡之怖。
人类是多么可怜的猴子和骗子——尤其是艺术家,尤其是诗人,尤其是我!
然后我会躺在薄墙旁的破床上,聆听风雨声,用心跳来抗争。期待死亡,恐惧死亡,呼唤神明。直至一切都过去,直至绝望已倦怠,直至类似睡意或抚慰的什么向我招手。我在二十岁曾这样,今天也这样,它会持续下去,直至一个终结。我那可爱美妙的生活总要以这样的阴郁时日来偿还。
【小教堂】
我们必须相信的那个神,是在内心的。对自己说“不”的人,又如何对神说“是”呢?
而我们这种人,这种漫游过世界的人,我们的虔诚与信仰是孤独的。坚持旧式信仰的人不愿与我们为伍,而世界的潮流却也早已超过了我们的岛屿,流得远远的。
【漫游者致死亡】
亲爱的死亡弟兄,
你目前还显得遥远陌生,
像颗凉星,悬在我的困厄之上。
【阴云密布的天空】
风编织着云,仿佛在纺纱。
但愤怒、焦躁、怨气和恨意,并非因这一切,而是源于自身。我罪有应得,我才是那个把失调和怨憎带给世界之人。
然而,这种美妙时光却需以那些痛苦不堪的日子为代价。
我有时觉得,杯子像是倾洒了,我的好时光太少、太稀有了,少到不足以补偿那些坏日子;有时又恰恰相反,觉得自己有进步,好时光在增多,坏时光在减少。但我从不期望,即使在坏日子都不曾期望的是中间状态,那种不咸不淡的凑活状态。
我还活着,我再度战胜了忧郁,且还会在下一次,也许在以后很多次,再度战胜它的。
【夜】
从往日痛苦中,
游戏般地编出一首诗来,
见星月旋转,
猜测其含义,
跟随它们去旅行,
随便去哪里。
【红房子】
如昼夜交替,我的人生也在旅望与乡愁的交替中度过。
而我的人生没有中心点,我在两极间摆动,走过这当中许多的路。此时渴望在家乡,彼时又渴望在路上;此时需要孤独和修院,彼时又需要爱与连接;我收藏书籍和美画,又将它们转手送人;我挥霍放纵,又离欲苦行。我曾笃信地将人生当作现实来信仰,结果是,我仅将它当成实用之物来认知和喜爱。
但“自我改变”并非本我之事,而乃奇迹之事。若寻找、招呼、助力奇迹,奇迹便只会躲开。我的事,就是在许多紧张的对立中摇摆,并在奇迹砸中我时,做好准备;我的事,就是永不满足,承受不安。
我曾体验过拥有你的生活,便无需再体验了。
没有一个被实现的目标再是目标,每一条道路都是弯路,每一次休整却又催生出新的渴望。
我还会走许多弯路,还会为许多“已实现”感到失望。但一切终将实现它们的意义。
那儿,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挚爱的渴望之星,依然向我灼灼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