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现代-011-第二个十年-老舍
1. 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说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2. 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3. 分析老舍作品中“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4. 比较老舍和茅盾都市题材作品的异同。
知识点
老舍早期小说
《离婚》
《四世同堂》
“京味小说”
必读作品
《骆驼祥子》
《月牙儿》
《断魂枪》
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正红)贫民家庭,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这种阅历有助于创作的平民化和“京白京味”风格的形成,在这一时期,没有直接参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和五四潮流相比也保持有旁观的距离——这一点体现在行文上,老舍的笔法和对人物的态度,和茅盾是有所区别的。
创作当中常常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而要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
作品包括但不仅限于
长篇《老张的哲学(1926)》
《赵子曰(1926)》
《二马(1929)》
《骆驼祥子(1936)》,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中篇《我这一辈子》
短篇《断魂枪》《月牙儿》《柳家大院》《微神》
抗日战争后积极参加抗战文艺工作,1940年代有对应的作品《四世同堂》,50年代后有话剧《茶馆》和没完成的《正红旗下》,他这一生十分多产,共写了约莫七八百万字。
独特地位和价值:
【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关注】:老舍的作品表现的是对转型期本土文化(俗文化)的审视,批判和眷恋并重,同时借助北京市民的风俗描写,又因其自身经历而得到日常生活近乎全景的感知。
老舍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作家。谱写时代的同时又做到了通俗白话的精准和纯净,根据统计生僻字十分稀少,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即可顺利阅读,因此其人作品为现代文学赢得了知识分子之外的大量读者——时至今日,如果提到北京文化,那老舍的文学世界是绝对绕不开的。
作品地位:
老舍、茅盾、巴金的长篇,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比起其他人,老舍的贡献集中在文体风格(语言),和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不同,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是独具一格的,也因此成为【京味小说】这个概念的起源人。
所以目前认为,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本土现代长篇小说,在民族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有全景式的风俗描写,写人的侧重切入点在于“文化”而非“阶级”。
·老派的市民,相对来说具有传统文化的精神病态和落后性;
·新派的市民,相对来说有着虚荣、浅薄,是对“五四”过激新潮的反思;
·正派/理想的市民,顾名思义,不过也体现着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主要是要发现分析老舍批判传统文明的失落感,还有对“新潮”的愤激之情的交织。
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有很多愚昧自私虚伪丑陋,北京也似乎总是灰蒙蒙阴沉沉,他对这里是爱恨交织的,这是创作的心态,他对现代城市文明出病的“这里”也是质疑的,这就是他文化观念的反映。
《骆驼祥子》对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探讨
通常解读这部作品,是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体现着社会批判和国民性批判,无疑,是社会批判的视角;
此外,还可以这样解读:一个淳朴的农民和现代城市文明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和心灵腐蚀,是对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思考。
·如何分析虎妞形象?
·如何看待老舍对人性的刻画?他的道德审视立场是站在什么上的?
【京味儿】和【幽默】
老舍作品是所谓“京味小说”的源头;
1. 取材包括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2. 对文化心理的描写(追求懒散、谦和、温厚);
3. 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尤其要注意《四世同堂》在进行文化批判时候他情感上的矛盾和“挽歌情调”);
4. 北京市民文化特有的幽默趣味;
1979《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樊骏
论《骆》的现实主义社会内涵
祥子曾经表现得正直、热爱生活;
譬如,在曹府拉车出了失误以后主动引咎辞工,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这是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后面又给困难的老马祖孙两代足够的关切和同情,买了十个羊肉包子,这些段落都是相当朴实无华的,作者甚至用了这样的比喻:“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人世间没能做一个好人;
譬如随着后期生活希望的逐渐破灭,祥子“吃,喝,嫖,赌,懒,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已经可以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甚至讨厌原来的拉车劳动。在结尾的时候,外形已经肮脏猥琐,仿佛行尸走肉——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毕竟是个普通人,从来没有什么觉悟更不是英雄……
祥子被剥夺的,有车子、积蓄,但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美德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与人生目的——他的悲剧性体现在精神上的毁灭,而不是古典英雄式的肉体的死亡。
这个悲剧和(他的)社会关系的复杂应该说是息息相关的,他的悲剧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虎妞,虎妞的纠缠是一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比起大兵和特务虽然倒不至于毁灭性或者置之死地,但虎妞的各种小市民气的圈套的束缚,还有祥子尚未泯灭的责任感和四处碰壁的无奈,都将二人绑定在一起——祥子没有选择,至少看不到别的选择,于是他就有了那句无能和无力的名言:“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实际上可以认为,和虎妞的关系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让他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最后堕落,起到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如果要用阶级立场分析,此时已经不是政治或者经济上的迫害或者剥削,而是从生活平常中,对人物身心的腐蚀、摧残、消磨,当祥子无法获得自己所追求和拒绝自己所厌恶,就是这场悲剧的开始——而刻画这份复杂、卑微和无奈,恰恰是品尝过底层生活的老舍的行文之特长。
2014《北京:城与人》赵园
关于老舍的【幽默】和其人创作文化视点
所谓的幽默是老舍脱颖而出而又有争议的方面,这种心态实际上是非激情的状态,也是对激情和冲动的化解,通常来说,幽默在专制社会属于民间智慧的一环——这在当时的北京市民当中应当是富含的,帝辇之下,清廷之间,上世纪的政治颠三倒四……幽默是对严峻生活的一种补偿,也是对各种荒诞的历史的投射。
“福大爷刚七岁就受封为乾清宫五品挎刀侍卫。他连杀鸡都不敢看,怎敢挎刀?”《那五》
幽默可以说是专制政治下小民唯一能放心大胆拥有的财产,老舍无疑是从北京民间很好地继承了它。
所以所谓的【老舍的京味小说】实际上可以多加这样一条理解:它是【幽默】演化为创作美学追求后,凝聚下来的一种自觉的风格设计,它的力度不如《钦差大臣》《悭吝人》的喜剧令人哄堂大笑,也不如《子夜》《林家铺子》的剖析令人深刻反省,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矛盾、人性矛盾,以及领略生活和人性现象中的缕缕喜剧意味来达到一种相对和煦的氛围,甚至有所谓的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智者心态。
老舍不注重阶级特征和关系,和主流文学以阶级人物为线索相比,老舍选择用人物命运为线索,进行连贯的铺叙,他的作品讲究出场人物的个性分布和文化风貌,三教九流为标,老中幼年为度(《骆驼祥子》中年车夫老马、二强子,更年轻的祥子和小马,《四世同堂》中的父与子等等),这是老舍的小说世界内在构成原则和流行模式泾渭分明的地方(可能也是后世遭到迫害的理由)。
一句话,“个人独有的事(《我这一辈子》的“我”的说辞)”对造成一个人命运的作用。
阶级叙事,强烈的阶级叙事在老舍这里是看不到的,因为他甚至都不太强调分明的上流下层的描写:
《四世同堂》,小羊圈祁家算中产市民,《牛天赐传》牛天赐,《离婚》张大哥家也一样,老舍的作品人物倒也不是没有立场,在小羊圈胡同对面的就是汉奸冠晓荷、蓝东阳,还有洋奴祁瑞丰,以至于在“英国府”当差而沾染了西崽气的丁约翰——正派市民和洋奴、汉奸、流氓、西文文人对立——这是算是一种文化上的划分,也是【文化批判】的构成。
老舍很擅长写商人,强调的不是阶级,而是职业,不是具体买卖,而是人物风貌,《四世同堂》祁天佑、《茶馆》王利发,以及《老字号》《新韩穆烈德》诸作中的老板、掌柜;站在这一组人物对面的,却是凶猛的商业竞争者洋派商人——这倒不是忽略了商人的阶级属性,而是在呈现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也是【文化批判】的构成。
那么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和绝大多数左翼文学相比,老舍的作品人物关系显得更为生动有味——当然这和取材和作者本人生活有关,当时老北京的胡同社会,主要就是小生产者和中小商业者、城市个体劳动者构成,这种体量、这种规模,基本也形不成充分的阶级结构和对立,这是我们在评价老舍小说的时候,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
1996《认识老舍》樊骏
茅盾的社会剖析和老舍的文化批判,视角之比较
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代表作重点描写的是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特别强调了军阀政客的欺诈压迫、工商经营的竞争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和掠夺,这些东西左右着人物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他们本身的有机构成——这就是茅盾被称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的原因,场景和剧情都是围绕这些大事件展开的,这和老舍的风格是有明显区别的。
茅盾喜欢高屋建瓴的审视、从政治经济大背景之下切入剖析,最后总览地融入艺术世界中,这完全符合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评价中所提倡的创作原则来衡量,他的作品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做到“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这当中还有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都是茅盾作为“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贡献,也是老舍无法替代的。
更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激进的思想主旨,在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里,相对来说更会被推崇,对应的,这也是老舍作品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评价认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