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尼科拉维特奇•巴里什尼科夫(Mikhail Nikolaevitch Baryshnikov)

1.生平
巴里什尼科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舞蹈家之一。1948年1月28日(有资料说是1月27日)生于苏联拉脱维亚(Latvia)加盟共和国的首府里加(Riga),他是工程师父亲尼古拉•巴里什尼科夫(Nikolai Baryshnikov)的第2个孩子。米萨(Misha巴里什尼科夫的妮称)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及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他是父母亲第二段婚姻的产物,母亲亚历山德拉•基赛洛夫(Alexandra Kisselov)是个裁缝,但非常热爱艺术,当他回忆起童年时,觉得那时还是相当快乐的。巴里什尼科夫6岁时,喜欢游泳、跑步和足球,并不特别喜欢芭蕾。但是他母亲是个芭蕾迷,带他去观赏芭蕾舞后,马上爱上这门表演艺术,纵使其父亲非常反对, 1960年,巴里什尼科夫被母亲带到里加市舞蹈学校(Riga State Choreographic School)开始学习芭蕾。1961年,母亲原因不明的自杀身亡,尼古拉•巴里什尼科夫不久又娶了另一位太太,巴里什尼科夫继续在里加市舞蹈学校随尤里斯•卡皮拉里斯(Yuris Kapralis)习舞。在里加市舞蹈学校,他学习法语,并且迷上了在钢琴的伴奏下跳舞,由此展开了他的舞蹈生涯。他的进步之快,令他在初学芭蕾两年后便升上高级班。1964年,他的一位校友将他带到位于列宁格勒世界闻名的瓦岗诺娃芭蕾舞学校(Vaganava Ballet Academy),为什么要去瓦岗诺娃芭蕾舞学校学习,因为他梦想能得到瓦岗诺娃国际芭蕾舞比赛的少年奖,此后他立刻便被安排到曾教导过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的名师亚历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班上(那是男生的班级中较难进的班级)。普希金对巴里什尼科夫的早期影响十分重大,后来,巴里什尼科夫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说,普希金在他心目中,相当于父亲,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把做到最好的给他看。在舞技上普希金强调舞步连贯的练习,令巴里什尼科夫的舞步更具协调感。而普希金课上针对大跳的艰辛练习,训练出他的大跳幅度和高度(特别一提的是巴里什尼科夫天生条件不是特别好的类型)。另一方面,普希金个人的艺术气质亦对巴里什尼科夫影响极大。让普希金令人感叹到巴里什尼科夫对俄罗斯文化艺术产生兴趣,亦是他令巴里什尼科夫成长为一个对艺术永远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态度的人,这种态度令他不仅满足于于只跳古典芭蕾舞剧,而去探索当时苏联国内难以接触到的西方现代芭蕾艺术。
1966年,巴里什尼科夫获得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大赛金奖(Gold Medal of Varna International ballet Competition),一举成名。1967年基洛夫芭蕾舞团(Kirov Ballet)聘请他成为独舞演员并在《吉赛尔》(Giselle)中跳"农夫双人舞",而不是从群舞演员做起,这种特殊待遇,自然招人妒忌,不论喜欢他还是讨厌他、都会惊讶他的表现、短短3年内便跳遍各种古典芭蕾的角色,成为基洛夫的明星舞者。主演苏联著名编导奥勒格•维诺格拉多夫(Oleg Vinogradov)专为他编导芭蕾舞《戈里安卡》(1968)、莱奥尼德•雅各布森(Leonid Jacobson)的《维斯特里斯夫人》(1969)、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Konstantin Sergeyev)的《哈姆雷特》(Hamlet,1970)、纳塔莉亚•德米特里夫纳•卡沙特金娜(Natalia Dmitrievna Kasatkina) 和弗拉基米尔·尤迪奇·瓦西廖夫(Vladimir Yudich Vasilev)夫妇的《创世纪》(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1970)中的亚当。他在舞台表演和熟练纯洁的古典芭蕾舞技巧得到了承认。可是,尽管基洛夫对巴里什尼科夫的待遇不差,他在基洛夫的日子并不好过。事实上基洛夫的行政部门对应把巴里什尼科夫放到什么舞剧、给他什么样的角色而头痛。巴里什尼科夫灵活、长线条的肌肉和较好软度,照理说是较适合抒情的浪漫派角色;可是他短小精悍的身型(他只有5.7英尺(173公分)却比较适合民众的角色。而他将舞步连贯的特色和有别传统的的诠释,似乎过于限制了他的发挥,令他沮丧甚至感到对基洛夫的不满。
1969年,在莫斯科国际芭蕾舞大赛(Moscow International ballet Competition)上,著名舞星玛亚•普利谢茨卡娅(Maya Plisetskaya)给予巴里什尼科夫"爆分"的成绩(总分12分,普利谢茨卡娅给他13分),顺利得到冠军。同年主演了列昂尼德•雅各布森编导的《吉赛尔》中的饰演阿尔布雷希特,得到了好评。
1970年8月,基洛夫芭蕾舞团于伦敦的巡回演出季中,巴里什尼科夫成为了继鲁道夫•努里耶夫之后又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此时他的一个美国朋友克里斯蒂娜•柏琳(Christina Berlin),帮助他策划“叛逃”),巴里什尼科夫第一次接触西方世界,在那儿与鲁道夫•努里耶夫见面(对他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在这次巡演中,巴里什尼科夫的好舞伴纳塔莉亚•玛卡洛娃(Natalie Makarova,他们曾有过一段情),为了追求艺术上的自由在英国寻求政治庇护,离开了基洛夫,轰动一时。
1974年6月19日,巴里什尼科夫也步他们后尘,跟随"大剧院明星"最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巡回演出《唐•吉诃德》(Don Quixote)后, 跳上了一辆等待的汽车——而不是运送俄罗斯的舞者包车——消失在加拿大的荒野中。巴里什尼科夫以同样的理由做了同样的事情,亦同样的轰动。加拿大政府给予他政治庇护,加入加拿大国藉。自此,他再也没回到祖国,加入了加拿大皇家温尼伯芭蕾舞团(Royal Winnipeg Ballet)(即后来的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后来他回忆说:“我的背叛在那个时候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和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70年代的苏联,仍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苏联芭蕾舞界受此影响下不容许个人有独立的思惟,是压制住绝大部分人个性想法奇特的地方,力图与群体的相符,人才的成长目标侧重技能训练,而日久天长下来在精力方面消耗透支,抵消了不少舞者独自创造性的东西,从而使舞者大都去追求如何去跳的更高和转更多的圈,使得舞蹈表演处于一种呆板的状态。可是光靠技巧去跳舞是没有办法永久的,不只是身体负担没完没了,并且人的体能和身段也不成能永恒都逗留在颠峰的时候,舞者的艺术生命要怎样延续?何况芭蕾舞的艺术层面与内涵其实不只是仅仅停留在技能上面,不然它便与体操无异了。巴里什尼科夫他年轻时候的天赋是很明显的,因为当时苏联的闭关自守对芭蕾的认识是有限的,他是在苏联的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并不适合对于他的发展,更令他沮丧的是,苏联舞蹈界削弱与19世纪传统的密切合作,故意地避开西方。巴里什尼科夫偶尔在巡演和电影中看到他们的作品中创造性的舞蹈动作,特别是在现代芭蕾这一方面,巴里什尼科夫以追求自我的冲破,想往现代舞的起源地——美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在离开苏联的主要目的是与这些创新的作品有关。
巴里什尼科夫先在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合作表演了《仙女》(La Sylphide)在电视上播放,之后,很快便在纳塔莉亚•玛卡洛娃的邀请下来到美国,1974年8月,巴里什尼科夫到西方后第一次在观众面前亮相,便是与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与纳塔莉亚•玛卡洛娃合作演出《吉赛尔》,那是一场极为哄动的演出,亦令巴里什尼科夫在西方芭蕾舞界的地位得到肯定,从此美国芭蕾舞剧院亦和巴里什尼科夫展开了漫长的合作关系。来到美国后不久,巴里什尼科夫看到着为舞者的一生,在这里既有可能后退也许前进,一切都有无限的可能。
1974-1978年,在美国芭蕾舞剧院的4年,是巴里什尼科夫的实验日子。在这4年内,他跳了49个角色,他不但跳了十九世纪古典芭蕾大部份的角色,他亦和现代舞编舞家如玛莎•格莱姆(Martha Grahm),特薇娜•撒普(Twyla Tharp)为他创作了《开始向前推进》(Push come to shove)和《希纳特拉组曲》(Sinatra suite)、罗兰•佩蒂(Roland Petit )为他创作了《青年与死神》(Le Jeune Homme et la Mort,1975)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的《梦》(The Dreamer,1979)和《另一些舞蹈》(Other dances)、保罗•泰勒(Paul Taylor)、大卫•戈登(David Gordon)、约翰•诺伊迈尔(John Neumier)、格林•泰特莱(Glen Tetley)、阿尔文•阿莱伊(Alvin Ailey)等合作,为他创作了舞蹈。如:《四季》(The Four Seasons)、《忧郁的哈姆雷特》(Hamlet Connotations》,《并非公爵》(Pas de Duke)。费雷德里克•阿什顿(Frederick Ashton)的《狂想曲》(Rhapsody,1980)等,当中关系发展得最长远的要算是和马尔克•莫里斯(Mark Morris),莫里斯甚至为他和美国芭蕾舞剧院编排了芭蕾《将你看中的酒给我》(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
巴里什尼科夫说:“我一直很幸运,有这么多新的芭蕾舞剧作品,但是这是一个舞者的工作是。”他比喻跳不同的编导和风格的舞蹈,是挑战学习新的语言,他承认“这是远远不够的,每一部芭蕾,无论是否成功或艺术与公众,给了我一些重要的东西。我已经给我做了更多自由的一切。”
1978年3月28日巴里什尼科夫为美国芭蕾舞剧院首演了《唐•吉诃德》后,美国芭蕾舞剧院便失去这位舞台巨星,因巴里什尼科夫宣布不要在美国芭蕾舞剧院20万美金的年薪,而加入纽约城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与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合作。巴里什尼科一直视他的同胞编舞家巴兰钦——这位二十世纪早期的芭蕾舞大师为自己的偶像。巴兰钦是现代芭蕾舞的革新者,他的现代芭蕾综合了艺术、体操和杂技的特点。为了和伟大的编舞家巴兰钦合作,巴里什尼科夫甘愿降底薪酬(与其它舞者一样领800美金的周薪),成为巴兰钦的舞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一份子,跟随他学习编舞。巴兰钦并不喜欢这些来自俄国的芭蕾舞者,像:纳塔莉亚•玛卡洛娃, 鲁道夫•努里耶夫和亚历山大•戈杜诺夫(Alexander Godunov), 觉得他们"充斥了美国的芭蕾舞台",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巴里什尼科夫是个好舞者",这是典型的巴兰钦风格,他只评价他想与之合作的人他的决定使舞蹈世界震惊。可惜的是,当时巴兰钦的健康状态开始恶化,没能经常指导巴里什尼科夫。但他仍是亲自教导了巴里什尼科夫跳他的《浪子》(Prodigal son)和为他量身创作了《阿波罗》(Apollo)以及《红宝石》(Rubies)。与纽约市芭蕾舞团合作一年以后,巴里什尼科夫在1979年19月12日跳完《梦游女》(La Sonnambula),巴兰钦去世后以后,他又离开了纽约城市芭蕾舞团。虽然合作时间很短(只有15个月),但已足以让他跳了22个新角色,在现代舞方面的视野更大大地开启了巴里什尼科夫和巴兰钦之间的相互助长,传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并未因离开纽约城市芭蕾舞团而终止。
1980年,因为伤患的影响,加上73岁的路西亚•哈塞(Lucia Chase)和奥利夫•史密斯(Oliver Smith)请他接掌美国芭蕾舞剧院,巴里什尼科夫重回美国芭蕾舞剧院,巴里什尼科夫回到美国芭蕾舞剧院担任艺术总监一职,他执掌这一位置近十年,为美国芭蕾舞剧院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他在那里进行了重大革新,为美国芭蕾舞剧院重新制作了4部古典剧目:《唐•吉诃德》, 《天鹅湖》(Swan Lake), 《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和《灰姑娘》(Cinderella)。可是其中只有《唐•吉诃德》和《胡桃夹子》成为美国芭蕾舞剧院的保留剧目。他加强了美国芭蕾舞剧院的经典舞蹈传统,亦进一步奠定了美国芭蕾舞剧院在国际舞坛的地位,为了加强舞团的实力他提拔本地舞者,停止了邀请客席舞者,他提拔的年轻舞者如:辛西娅•哈维(Cynthia Harvey), 维克托•巴尔贝(Victor Barbee), 苏萨纳•雅菲(Susana Jaffe), 罗伯特•拉•福塞(Robert La Fosse), 罗斯•斯特雷东(Ross Stretton), 切里尔•耶格尔(Cheryl Yeager)等。除保持原有的古典剧目外,也邀请杰罗姆•罗宾斯, 梅尔切•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吉里•基里安(Jiri Kylian)和肯里斯•麦克米伦(Kenneth MacMillan)等编舞家来为美国芭蕾舞剧院编舞。
从1985年他开始与“雅各之枕舞蹈节”(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联合在斯普林菲尔德的交响乐大厅(Springfield's Symphony Hall)演出。
1986年7月3日,巴里什尼科夫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同年他的膝盖曾经受伤,令全球舞迷惊愕不已,但经过治疗后重现舞台,舞台雄风不减当年。
1989年,美国芭蕾舞剧院新任行政总监简•赫尔曼(Jane Hermann)上任,他第一次发现:团里的舞者们已不再年轻,演出的预算早已超支,而政府和个人的捐助也迟迟没有到位。此外,最残酷的事实是,巴里什尼科夫正从自己的颠峰状态迅速滑落,曾经名噪一时的"20世纪芭蕾舞传奇"和所有平常人一样,面临着生命的衰老,加上膝部的伤患和与芭蕾舞团的执行董事和董事会的权力斗争,繁琐的行政事件很容易消磨人的心志,更促使巴里什尼科夫于同年9月离开美国芭蕾舞剧院,他开始发展一些商业化的事业,包括:生产一种以自己名字"米萨"为商标的香水,还有巴里什尼科夫舞蹈用品。
1990年,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少可能达到他在青年时期的高度,把注意力转向了探讨现代舞蹈和培养年轻的舞者,和知名编舞家莫里斯合作,在霍华德•吉尔曼基金会(Howard Gilman Foundation)的支持下,成为"白橡树舞蹈计划"(White Oak Dance Project)的艺术总监,他们共同创立一支以标榜"前卫风格"的现代巡演舞团,集结了40多名出色的舞蹈家再创高峰。以表演现代舞作品为主,探索古典与现代芭蕾兼具的形式。人们意外地发现,昔日"舞神" 巴里什尼科夫竟是白橡树的创办人之一。他不甘于在古典芭蕾舞台上的华美落幕,更不愿重蹈另外两名传奇俄罗斯舞者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与鲁道夫•努里耶夫的命运——前者被送入精神病院,后者则死于爱滋病。为此,巴里什尼科夫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彻底打破芭蕾与现代舞间的藩篱,并赋予后者更丰富的内容与更广泛的意义。反映了巴里什尼科夫对现代舞蹈激情,体现了俄罗斯经典芭蕾不平凡转化为完美的非常美国现代舞蹈的风格。
其初衷在于"为不同文化与背景的编舞及舞者提供创作及展示的平台"。他们共同整理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流派的现代舞作品,再以莫里斯"极简主义"的理念及巴氏完美的肢体语言重新诠释,不仅在现代舞界掀起轰动,而且票房一路长红。"白橡树舞蹈计划"淡化了"艺术总监"的个性色彩,以作品作为基本存在形式。全世界最优秀的编导梅尔切•坎宁汉、特薇娜•撒普、鲁辛达•契尔德斯(Lucinda Childs)到以“前卫怪异”著称的梅格•斯图亚特(Meg Stuart)都曾参与过"白橡树舞蹈计划"的创作。作为舞者的巴里什尼科夫洗尽芭蕾巨星"炫技"的铅华,动作干净、简洁,始终保持"舞蹈家在说话"的信念。他要求"白橡树舞蹈计划"的舞者们舍弃绚丽的包装以及戏剧化煽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肢体表述之中。他认为舞蹈应"平实如室内乐",结构严谨,注重节奏。只有"最纯粹的容器,才能承载风格多元的内容"。直到2002年,巴里什尼科夫与莫里斯已积淀下相当数量且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他们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传播并吸取着当地不同的文化与经验,被人们称作现代舞坛的"流动博物馆",1995年,"白橡树舞蹈计划"在斯普林菲尔德的交响乐大厅在此的演出季,表了一个星期,2002年,按照合约再次来到期这里演出,同年"白橡树舞蹈计划"解散。
2000年,他在肯尼迪艺术中心获得终生艺术成就奖以及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章(American National Medal of the Arts)。
2004年,他在纽约曼哈顿西37街,以自已的名字命名开办了一个"巴里什尼科夫舞蹈艺术中心"(Baryshnikov Dance Art Center),他运用自身名望提供机会给没那么出名的艺术家,因而在舞蹈圈备受推崇,各类跨领域的艺术家聚集到中心来。他默默持续地和许多有着各种背景的编舞家合作,他对其关注多年的阿斯祖雷•巴顿(Aszure Barton)(她在1998年前,曾是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和蒙特利尔爵士芭蕾舞团(Les Ballets Jazz de Montréal)的舞者)和唐娜•乌吉佐诺(Donna Uchizono),在驻留期间都要求为他编舞,巴里什尼科夫说:“当编舞者想在这里有所作为时,他们总是有一个计划,因为我的舞蹈生涯已经步入尾声。他们想要来个反思回顾之类的。”最终,巴里什尼科夫的影响力将转向舞台之下。他承认“我知道这条路对我来说是终点。没有痛苦或悲伤,但此刻苦乐参半。“同时,他还创立了"巴里什尼科夫舞蹈基金会"(Baryshnikov Dance Foundation)。
2006年5月11日,接受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名誉学位。同年夏季,他和巴里什尼科夫舞蹈艺术中心的"地狱厨房舞蹈团"(Hell's Kitchen Dance)在北美和西班牙进行了巡回演出,表演了阿斯祖雷•巴顿和本杰明•米利皮德(Benjamin Millipied)的作品。同年11月2日,巴里什尼科夫和著名的主厨艾利斯•沃特斯(Alice Waters)开辟了原创的圣丹斯频道(Sundance Channel)是一个系列反传统有趣的事情。两人结成终身的友谊。他们讨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灵感来源和使他们唯一的社交方案。在节目中,艾利斯•沃特斯参观了巴里什尼科夫在纽约市的艺术中心。把“地狱厨房”舞蹈巡演团带到他在伯克利的餐厅演出。
2007年9月28日,接受谢南多厄大学谢南多厄音乐学院(Shenandoah Conservatory of Shenandoah University)名誉学位。同年,他只是短暂结束过完60岁生日后,出演了由前卫艺术总监乔安妮•阿卡拉亚蒂斯(JoAnne Akalaitis)上演,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创作的四部短剧。他在非常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创立了自已的风格,并在当代舞的世界里留下了长长的身影。同年8月下旬与安娜•拉古娜(Ana Laguna)在斯德哥尔摩演出了马茨•埃克(Mats Ek)创作的《框》(Place)。同年7月17日,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新闻一小时”(News Hour)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吉姆•莱勒(Jim Lehrer)对巴里什尼科夫和他的艺术中心进行了访谈。
2008年5月23日,接受从蒙特克拉州立大学(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名誉学位。同年,"地狱厨房舞蹈团"首度在纽约市演出,以向这个也叫“地狱厨房”的地区致意。
巴里什尼科夫与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和鲁道夫•努里耶夫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位芭蕾舞男演员。巴里什尼科夫是这个时期最有名的男芭蕾舞演员其中之一,虽然巴里什尼科夫和努里耶夫两个人的性格几乎相反和技术完全不同,巴里什尼科夫是一个内敛的人,与罗斯芭蕾风格的拥护者努里耶夫俄相比他是那么的粗犷,巴里什尼科夫的成功,应归功于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尼金斯基和努里耶夫他们的传奇魅力和明星效应及不断扩大的芭蕾舞迷的基础。但是巴里什尼科夫做到的远不止这些: 他是《吉赛尔》中完美的阿尔布雷希特,《天鹅湖》中的齐格弗里德王子;他也是无可比拟的爵士舞者,是现代舞和后现代舞的象征;他在寂静中独舞,也和着自己的心跳起舞;他还是编舞家,是舞蹈教师,是舞团的艺术总监。他对舞蹈永不满足的尝试,带给观众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惊喜。可以说,从没有一个舞者曾经赋予过舞蹈这么多的自由。
除了在舞台表演下,巴里什尼科夫也在银幕上亮相。他曾主演四部电影(包括为他博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1977,在剧饰演尤里•科佩基纳(Yuri Kopeikine))和广为人知的《白夜》(又名“飞越苏联”)(White Nights,1985年,在剧中与格雷戈里•海因斯((Gregory Hines)和伊莎布莱•罗赛琳莉(Isablle Rossellini)共同合作),此剧获影评很高的评价,连不跳芭蕾的人也知道巴里什尼科夫为何许人也。1987年又拍摄了一部电影由特薇娜•撒普编舞的《舞蹈人》(Dancers)。曾经获得美国托尼最佳男演员奖提名,并获得过艾美奖(Emmy-award)。其在电视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在剧中饰演嘉莉•布拉德肖(Carrie Bradshaw)的男朋友亚历山大•彼得罗夫斯基(Aleksandr Petrovsky))中的演出又为他赢得了一大批电视观众。他的表演二次获得电视艾美奖(一次是在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TV)(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ABC)-TV),另一次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CBS),屡获殊荣的精品包括巴里什尼科夫与莉莎•明妮莉(Liza Minneli)在百老汇的表演。他在百老汇根据卡夫卡同名小说的改编表演的音乐剧《变形记》(Metamorphis,1989)并赢得好评如潮,获得托尼奖(Tony award)最佳男演员提名。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出现多次与美国芭蕾舞剧院在林肯中心进行现场著名的表演。。多年来,他还出席在肯尼迪中心若干电视节目荣誉奖。
没有人在舞蹈领域这么自由地做过许多工作,对巴里什尼科夫来说用慷慨的精神来拥抱世界。他跳过阿道夫•查尔斯•亚当(Adolphe Charles Adam)和柴可夫斯基,也跳过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以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和弗兰克•希纳特拉(Frank Sinatra)作品。他一直是理想的阿尔布雷希特和齐格弗里德王子扮演者,但他也跳出爵士舞典范的风格,同样感受到象征现代和后现代敏感性。
巴里什尼科夫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跳过的作品舞蹈超过百部,从古典芭蕾舞的保留剧目到超越现代的作品,得到了西方崇拜者,评论家和舞迷的一致好评。在他的全盛时期,巴里什尼科夫近乎完美的技术强大得令人难以置信。此外,他在音乐和戏剧是一个超级天才的诠释者。虽然巴里什尼科夫的身材不高,所以他必须更加努力才能其弥补身材上的不足,虽然他自己曾经说:“舞蹈技巧跟你腿能踢多高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动作简明、干净,要勇于尝试。”,他一直被视为是一个很好和慷慨的合作舞伴,有能力提升甚至比自己能力强的舞者。同时,他的独舞具有爆炸性。称赞他的技术是其实用性和纯洁性,舞蹈能够克服地心的引力(犹如著名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挂在空中)巴里什尼科夫在芭蕾舞世界被称为“气球” 是有口皆碑并有这样的才能。有人说他'飞'在空中,唤起人们对早在20世纪的传奇人物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的回忆,由于巴里什尼科夫探索美国现代舞和当代芭蕾各种风格,他已经离开了基洛夫相对受限的环境中,他的能力似乎是得到无限的发挥。纽约《时代周刊》(New York Times)评论家克里维•巴恩斯(Clive Barnes)说 :“是我看见的最完美的舞蹈家。”
一个好的舞者在他艺术生命呈现上是要具有一定涵养的,如果他的内涵具有刚柔并济两种气质的时候,那么他的舞蹈就很丰富了,巴里什尼科夫本身的内涵再加上在他的舞蹈生涯中中不断拓展自已的广度和深度,舞者所恐惧的年华老去其实不会成为他的绊脚石,他之所以会被誉为“舞神”,那是因为他纯粹是在用自已的生命去跳舞!
巴里什尼科夫在他舞蹈生涯中的每阶段,都能达到他能力的最高点,透过他的肢体抒发心里的想法、与观众来分享他的生活经验及对于生命的领悟,再也不去追求跃起的高度与旋转的圈数,每一个阶段都在突破自我,转变成自身舞蹈的风格,身体随著思维不停地去拓宽,当一个舞者全身心投入舞台的时候,他就是在用心去跳舞。
一切的过去,他仍然继续在舞蹈,没有选择隐退舞坛,与他所心爱的人"有时候我会选择,留恋不放手,等到风景都看遍,我会陪你去看高山流水、细水长流"。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论我想做什么,我的基洛夫训练、我的专业、我的背景,都会把我召回舞蹈去。这是我真正的职业,我应为它而服务。",人们相信巴里什尼科夫在有生之年,就会和舞蹈脱不了关系,因为他说过:"我为舞蹈而生"。
巴里什尼科夫,在论述他的职业生涯,对《伟大的俄罗斯舞者》(The Great Russian Dancers)作者根纳蒂•斯马科夫(Gennady Smakov)做了总结,评论他的经历,“无论我尝试在做或探索,我在基洛夫的训练,我的技术,我的背景毕竟让我回到舞蹈中,因为这是我真正的使命,我必须为它服务。”
“舞台是个令人着迷的赌桌,但其中的意义可不在赚钱多少。”——米哈伊尔.巴里什尼科夫。
2.生命中的女人
巴里什尼科夫是芭蕾舞界的多情的公子,除了之前提及的玛卡洛娃外,曾经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格尔塞伊•基尔克兰德(Gelsey Kirkland)、莉莎•明妮莉,坎蒂•科拉克(Candy Clark)、贾林•哈罗尔(Janine Turner)、雅茜卡•兰格(Jessica Lange)和莉莎•莉内哈特(Lisa Rinehart)。
1974年,巴里什尼科夫与美国芭蕾舞剧院与玛卡洛娃合作演出《吉赛尔》,显而易见,玛卡洛娃想和巴里什尼科夫再续前缘,继续和以前在基洛夫一样做舞伴(看看后来,当1977年,37岁的玛卡洛娃和29岁的巴里什尼科夫一起跳《吉赛儿》,虽然两人在一起,但是两人站在一起,玛卡洛娃似乎充满母性的光辉,公爵为何要离开未婚妻和她在一起?一点儿说服力都没有。看看和巴里什尼科夫合作的两位吉赛儿,个个年轻貌美,楚楚动人。一个是和基尔克兰德合演的剧场版,一位是和亚历桑德拉•费莉(Alessandra Ferri)合演的电影版,就一目了然了)可是,巴里什尼科夫有自己的想法,他请当时在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基尔克兰德,加入美国芭蕾舞剧院做他的舞伴,当时,基尔克兰德年方21岁,是一位极其出色的芭蕾舞女演员,但是同时也以极其暴躁的性格着称,几经考虑,终于放弃了和巴兰钦的合作(巴兰钦是纽约市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成为美国芭蕾舞剧院芭蕾首席,从而开始了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合作。早在巴里什尼科夫还在基洛夫芭蕾舞团的时候,就曾经见过到苏联巡演的基尔克兰德。她后来说,初次见到他时,他长着一副娃娃脸以及孩子气的性格非常让人失望(虽然身材矮小但壮实如牛,是优雅的天鹅或跳跃瞪羚)。但是当他跳动起来的时候,他的舞蹈"就像一幅感人的画面"。他的优雅,他的轻盈,他的韵律,他的跳跃……她认定"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芭蕾舞男演员。"她当时就爱上了他,或者说,爱上了他的舞蹈。他们之间的合作被称作是"同一个豆荚里的两颗豌豆"一般和谐,他们共同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的作品。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巴里什尼科夫版本的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古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1977年圣诞节期间,这部作品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搬上屏幕播映了二次以后,后来成为(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PBS))每年圣诞节的必播节目。虽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已经搬上电视屏幕上很多次,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二个版本中最好的版本之一。
而在这次合作后,加入了美国芭蕾舞剧院巴里什尼科夫和小他4岁基尔克兰德,他们俩就象一对鸳鸯。这对传奇性的爱侣,工作、生活、跳舞都在一起,成双成对,在事业上,她帮助巴里什尼科夫成就了其"舞台巨星"的偶像地位,但是在私下里,她对巴里什尼科夫的占有欲也越来越强,并且出现了明显的暴力倾向。他一开始还努力想让她高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1978年他们彼此分开。
基尔克兰德可以算作是芭蕾舞界的另一个传奇,其命运相当坎坷。与巴里什尼科夫分手后,先是得了厌食症,后来又开始吸毒,再后来又在意外事故中受重伤。对于一个芭蕾舞女演员来说,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毁掉其艺术生涯,甚至丧命。但是基尔克兰德每一次都不仅能活下来,挺过来,而且每一次都又光彩照人的重新回到舞台上。
基尔克兰德后来在自传体的《我在坟墓上舞蹈》(Dancing on My Grave)一书中承认,当时为了保持身材,她有时一天只吃一个苹果。后来她终于因此而患上厌食症。
1980年,巴里什尼科夫与女演员兰格一见钟情,两人相遇时巴里什尼科夫的英语还不流利,所以两个人不得不用法语交流(身高174公分模特儿出身的兰格(1976年以《大金刚》(King Kong)一片进入电影圈,饱受恶评,但她并不气馁,六年后以《窈窕淑男》夺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并她于1994 年凭电影《蓝色的天空》(Blue Sky)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981年,32岁的兰格拍完《邮差总按两次铃》后怀了孕,当然与导演杰克•尼克逊没有关系,但也不是她结婚十年丈夫的,却和巴里什尼科夫有关。开始走红的兰格和巴里什尼科夫闪电式的恋爱插曲中(当时兰格还未与其第一任丈夫离异),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亚历山德拉•巴里什尼科夫(Aleksandra Baryshnikova),同年兰格与丈夫离了婚。1982年,巴里什尼科夫与兰格因为事业的原因而分手,以后并成为好友。同年兰格就和名编剧萨姆•谢帕尔德(Sam Shepard)同居在一起至今,并生了两个小孩。
巴里什尼科夫的生活可没有因此而感到寂寞,随后,他再和美国芭蕾舞剧院舞蹈员莉莎•莉内哈特(Lisa Rinehart)走在一起,两人第一个爱情结晶彼得(Peter)于1989年7月7日出生,其后莉内哈特再为巴里什尼科夫生下两个女儿,安娜•卡泰莉娜(Anna Katerina)于1992年5月22日出生,索菲娅•露伊萨(Sofia Luisa)于1994年5月24日出生,2006年,俩人正式结婚。
2002年,他在拉里•金格(Larry King)的访谈节目中巴里什尼科夫谈到他对婚姻的看法,他说:"母亲的自杀让他无法相信婚姻,因为人们彼此间的承诺事实上根本与婚姻无关;而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在圣坛前许下的诺言对他来说也毫无意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