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生门》隐喻的时代就在眼前:自私并非新事,善良却被讥讽

2022-06-21 23:27 作者:夜航西飞了  | 我要投稿



这里讨论的是黑泽明1950年执导的日本电影罗生门。这些年来,“罗生门”已经成为中文里“当事方各执一词以至事实无从而知“这一情况的专门指代。那么,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以至于它能跨越国界,拥有如此广泛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电影的核心事件是一起涉及“墙煎”的命案。一对夫妻在密林中赶路时遇上流氓,流氓性侵了妻子,随后丈夫丢了性命。公堂上,流氓被抓上庭受审,妻子出庭作证,丈夫也以招魂的形式出庭供述证词。但是,三人的供词指向不同的凶手,即使找到其中能相互印证的所有地方,它们也拼凑不成完成的事发经过,真相扑朔迷离。

在电影的开端,磅礴大雨中的破败城门“罗生门”下,一位僧人与樵夫向躲雨的路人讲起了这个令他们感到无解、痛苦与绝望的案件。僧人与樵夫均是本案的相关证人,也参与了案件的庭审。

三人均称自己才是凶手

公堂上,流氓承认自己qj了那位妻子,并被她激烈反抗时的样子所吸引,本想一走了之,没想到这个女人在事后突然说他们两个男人必须死一个,所以他事后用长剑刺死了其丈夫,但重点强调了二人经过了逾二十回合的精彩打斗后,他才终于战死对手,以此表现对方的武艺高强,以及自己的更高一筹。

妻子则称强盗在侵犯了她之后就跑了,她立刻用自己的匕首为丈夫松绑(被强盗所绑),但是丈夫冷漠地看着她,不再承认她是自己的妻子。她在崩溃之际,可能用匕首误杀了丈夫。这个版本,女性着重突出了自己精神受到的伤害,这也是很能引发人共情的一个视角,部分行为非常吻合某一类东亚男子的肖像。

丈夫的亡魂又贡献了另外一个版本——妻子在被凌辱后欣然答应了对方的“求婚”,丈夫怒不可遏;同时,妻子还要求流氓把丈夫杀了以除后患;流氓听后对妻子表示唾弃,称要杀了她,二人追逐着跑向远方。最后,丈夫用妻子落下的匕首自杀了,他记得最后有人轻轻将匕首从他的身体中拔了出来。在这个叙述中,男人的“尊严”通过自杀被“修复”了,因为他不仅没有战败给凌辱其妻的男人,还用生命拒绝了在他看来已“不属于自己”的妻子。这样一来,他不仅是受害人,更是“以死明志”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凶手是谁出现了三个答案,就连凶器是长剑还是匕首,女人到底遭遇了什么,也扑朔迷离。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都出于私心隐藏了部分真相。

隐藏的目击证人:盗窃者可以是善良的吗?

更令人震惊的是,樵夫在最后坦白,因为担心惹麻烦,自己并没有全盘托出他其实看到了案发经过这一事实。据他交代,流氓确实在qj了那名妻子后向其求婚,但是这位妻子的反应是:“这是我一个女人能说了算的吗?你和我现任丈夫决斗吧,谁赢了跟谁”。谁知,丈夫表示这个架他不打,因为妻子已经和除他以外的男人有过了关系;流氓也十分害怕的样子,准备一走了之。两个男人的懦弱跃然纸上,都怕丢了命。最后,是女人的一番言语鄙视强势输出——“你们算什么男人,这么窝囊胆小,根本不配得到任何女人的爱“——成功挑起了两人的战斗。他俩像小孩一样对着空气拳打脚踢,或是在地上扭打成一团。最终流氓险胜,丈夫被剑刺死。

樵夫的故事结束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从罗生门后传来。躲雨的路人立刻寻声而去,熟练地顺走了包在婴儿身上的和服,僧人与樵夫看在眼里。樵夫呵斥路人说这样做很自私,路人却说抛弃婴儿的父母更自私,只顾自己开心,不管孩子死活。樵夫反驳路人,称他不理解世间疾苦与无奈。

但路人突然间开始人身攻击,讽刺樵夫虚伪。原来,听了4个版本故事的他已察觉了一个破绽——涉案女子那把镶着珠宝的匕首在叙述中不知所踪,一定是被目击者樵夫偷偷收起来了。

樵夫一时无言,惭愧不已。路人仰天大笑,拿着和服趾高气扬地离开了。樵夫在这样嚣张的笑声呆在原地无计可施。僧人抱着孩子一动不动,痛苦不已,仿佛失去了一切的希望。

最后,当樵夫想从僧人手里接过那个啼哭不止的孩子来,僧人突然戒备十足奋力闪开,此前二人共同为案情苦恼时的信任荡然无存。他大声呵斥道:“你连小孩都要抢走吗!”此刻的樵夫几乎要哭了,他望着僧人沉默了一小会,最后开口说道,“我家里已经有6个孩子,多一个也无妨了。”

僧人终于放松了下来,“我为自己刚刚说的话感到羞耻”,樵夫立刻开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去怀疑别人总是难免的事情“。

色欲熏心,薄情寡义,偷着乐

在这个故事中,四个版本都有讲述者出于自私的目的隐去的部分。

流氓嬉皮笑脸地承认自己qj了他人的妻子,却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战五渣,似乎只有后者才能让他感到羞愧。

妻子受到凌辱是事实,她很可能隐瞒了自己与流氓在事后的互动与对话,因此也必须连带遮掩丈夫真正的死因,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这全都事关她的荣誉。但丈夫的薄情除了在他本人的叙述中,基本都能得到认证,所以大概率为真。

丈夫选择性无视了妻子所遭受的苦难,放大自己遭受的“背叛“——他回忆妻子在流氓怀中的样子是“从来没有那么美丽过”,这大概率是嫉妒与占有欲作祟,他情不自禁地把妻子想象成乐于接受这一切,他则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受害者,而不必受到诸如“没有保护好妻子“这类良心上的谴责。更不用说他与流氓一样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战五渣。尽管他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亡魂发言依旧是这么地遮遮掩掩,不见对妻子的丝毫怜悯。这样的世界确实绝望。

而樵夫,他的叙述则隐去了凶器被拔除的部分,而那把匕首因为镶有珠宝价值不菲。这是丈夫亡魂的叙述中提及的情节所能印证的,因为如果樵夫目击了案件中打斗的发生,那么凶器被扒出这一最后情节他是不可能错过的。但是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吃饭都成问题,这样的行为是能被理解的,它没有对任何一方造成直接伤害,还能养活家人。

那个路人代表着更可怕的存在,他自私冷漠,只看见人与人的斗争与背叛,连善良在他的眼里都是一种虚伪,他怀疑一切没有信仰,只为眼前的利益而活,没有底线。

所以,尽管真相扑朔迷离,但是能确定的是,有人薄情寡义虚荣,有人色欲熏心无耻,更有人自私冷漠且还喜欢偷着乐。

全村的希望:罗生门下走来的樵夫

至此,僧人告诉樵夫,“若不是你,我真的无法再对人抱有任何信心了”。滂沱大雨中破败不堪的罗生门下抱着婴儿离开的樵夫,是黑泽明对那个黑暗时代唯一的寄托。

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当时代动荡到一定的程度,契约与共识越来越稀缺,连善意都成为了被嘲讽、怀疑的对象,就像罗生门下的路人对樵夫所做的那样。而樵夫的眼泪,无法不令良知尚存的人绝望。


为好的故事干杯

weibo、b站,头条号均为:

夜航西飞了

《罗生门》隐喻的时代就在眼前:自私并非新事,善良却被讥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