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最有可能结束唐末的大分裂期

2021-01-02 23:45 作者:葉子實  | 我要投稿

个人非常喜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个说法,因为我认为他们四人正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史中,帝制时期,四种时代的最强者,也是在四种不同时代对中华文明作出最卓越贡献的皇帝。

哪四种时代,首先是秦隋元,这三个结束大分裂期的朝代,但“巧合”的是,都是不到百年的短命王朝,完成大一统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元朝,其国祚也只有89年。而秦始皇的贡献不用多说,正是其代表;

再是两汉唐明清,都是推翻一个腐朽无能的大一统前朝,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又“巧合”的是,都有两百多年的国祚。唐朝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是李渊,但可以说唐太宗才真正称得上是盛唐的开创之君。

历代王朝都可分为开创期和中兴期。而打出汉人威风,统一思想,真正最先彻底完成大一统的汉武帝绝对称得上是王朝中兴的最强者;

宋太祖赵匡胤代表的就是最后一种时代,大分裂期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同白天和黑夜,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然而,分裂期虽多,但却只有三次持续时间长达四五百年的大分裂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虽然也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从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结束,整个分裂时间是长达550年

春秋战国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但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到公元590年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整个分裂时间长达406年

汉末大分裂

第三次是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但这来源于宋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从公元878年的彻底结束贵族统治的黄巢起义算起,历经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完成大一统结束,整个分裂时间长达401年

唐末大分裂

可见,这三次大分裂期,分裂时间都是长达四五百年,而宋朝建立于960年,距离黄巢起义仅仅82年,尚不足百年,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像两汉唐明清一样建立起一个持续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即使成功了,恐怕也和晋国一样,并不持久,所以简单的把处于大分裂期的宋朝,和处于非大分裂期的其他朝代,例如汉唐明清,甚至是秦隋元相对比,无论是黑宋还是吹宋,都是绝对不合适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历代不乏推翻王朝的大起义和大动乱,秦末有陈胜吴广起义,新朝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但是,为什么都没有发生持续时间如此长的大分裂期?

个人认为,第一,每一次大分裂期,都是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邦建国的政治制度的结束,而中央集权的帝制逐渐成熟的时期;汉末黄巾起义摧毁了第一个统治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破坏了世族大地主建立的统治秩序,而开启了士族门阀政治;唐末黄巢起义,彻底结束贵族政治时代,开启了平民政治时期。

第二,每一次彻底开启大分裂期前,实际上早已形成了长达几十年,百年,甚至数百年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周朝分封的的诸侯,汉朝的州牧还有唐朝的节度使,皆是如此。

盛唐是东西两大疆域,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无法有效的控制西部地区,只剩下东部这一块,东北地区之前便是安禄山监督镇守的,所以契丹,奚和靺鞨都纷纷独立,华北地区是安禄山的部将镇守,也不太听命令,各地节度使开始了事实上的独立,而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距离宋朝建国有两百多年

而对比下其他几次分裂期,秦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分裂时间仅不到7年

西汉末公元17年吕母起义,汉光武帝刘秀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分裂时间近19年

隋末公元611年长白山首义,到公元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

元末公元1350年红巾军起义,到公元1368年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分裂时间达18年

明末公元1627年陕北起义,到公元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分裂时间达32年

古称30年为一世,最长的明末的分裂也仅仅是一世的分裂。对比几次大分裂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所以三次大分裂期的种子,不仅仅是生根发芽,而且已经发展壮大,除苗易,拔树难。而要彻底消除这种隔阂,重新完成大一统,在农业时代,别无他法,只能靠时间来消磨。

而看一下上述史图馆视频里的三张图,唐末的分裂程度要远远大于汉末,是一种上上下下都彻底的分裂,比起春秋战国来也不遑多让。

因此,个人认为,网上认为最有可能在这个大分裂期,统一全国的五代第一明君郭荣,他的“三十年计划”,放在其他时代,还有可能,但在这个时代,即使他寿命充足,也并不现实。

辽朝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国以来,虽然中原王朝和势力,多次击败过契丹军队,但从来没有形成过灭辽之势,契丹甚至曾一度占领中原,并在中原称帝,到了辽世宗统治时期,辽朝已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在郭荣北伐时,辽朝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国家体制。“睡王”辽穆宗虽然为人暴虐,但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礼敬臣下,史称“终穆之世,无罪被戮”,而且,因为辽世宗多次征伐消耗的国力,也在恢复。

相对比的,是中原王朝的逐渐削弱,五代十国,统治疆域最大的是后唐,但后唐先是失去对南平的控制,后期又丢了蜀地后晋开始丢了燕云十六州,使中原王朝的腹地暴露于辽朝的兵锋之下,其作用不下于吴三桂开关,后周开国又丢了太原(后汉),这段时期,不仅仅是政权更换频繁,统治疆域也是逐步缩小。而后周经过两代明君的治理和征伐,使得国力恢复,疆域也扩展,重新有了统一南方的趋势,但是不得不说,此时别说灭辽,就是拿下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都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郭荣当初北伐,前期顺利跟宋太宗攻幽州前顺利一样,不能说明什么,河北是传统的汉族地区,那里官员都是过去投降和依附辽朝的,打过去后,自然望风而降,所以三关可以说根本不是打下来的,而且,这些地区并不涉及燕云的核心地区。燕云十六州的核心是幽州,特别是幽州的析津府,也就是辽朝的南京,是辽朝五大首都之一,绝对的核心地区,即使统治者有犹豫,迫于内外的压力,辽朝也绝对会死磕到底,但郭荣打寿州和太原都那么艰难,更别说幽州城!一旦出现跟攻打寿州和宋太宗攻打析津府一样,迟迟攻不下的情况,辽朝可不是南唐,其强大的骑兵机动能力完全可以左右战场的形势,宋太宗几次北伐兵败就有这个原因,而后周可没有消灭南方诸国后,广袤的战略纵深和赵匡胤灭诸国后积攒下的财富,打仗就是打钱,一旦失利,后周可能就是下一个后晋,再一次改朝换代,更别说北伐是在储君尚且年幼的时候,郭荣还亲征,因此,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后周北伐都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史书也记载,周世宗决定攻打幽州前,众将们就指出了存在的这一巨大风险,而反对继续北伐,高平之战前也只是部分文官反对。事实上,这一次冒险出征,结果也是周世宗病逝,留下幼主 ,不久便改朝换代。

第二,五代多次战乱,多次改朝换代,每次中原百姓都遭受一次巨大的苦难,所以,百姓并不希望有大的战事。例如,乾德元年,赵匡胤继位后三年,也就是公元963年

龙捷军校王明诣阙献阵图,请讨幽州。帝嘉之,赐以锦袍、银带、钱十万。或言帝将北征,大发民馈运,河南民相惊逃亡者四万家,帝忧之。

百姓为何会如此恐慌?肯定有前车之鉴,而上一次北伐,就是四年前,公元959年周世宗的北伐,如果这次北伐,完全如史料记载的一样,没有什么消极影响,老百姓们也不会如此恐慌。

第三,五代是个什么时代,安重荣说过,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第一点提到过,后周储君幼弱,而战场凶险,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幼主当国,这在这个时代,是最要命的,事实上也要了后周的命,个人猜测,后来宋真宗亲征前的犹豫不决,也受到这次教训的影响。

第二,后周的内部也并不稳定,看一下后来赵匡胤的兵变,这场兵变,绝不可能是柴荣去世后,在赵匡胤成为后周禁军最高军事统帅,如此风口浪尖上,众目睽睽的背景下,不到半年就能完全策划并成功实施的兵变,应该说,表面上忠心耿耿的赵匡胤,其实早有预谋,早就积攒了自己的个人势力。

不要觉得我是在过度解读,可以看一下,赵匡胤在高平之战后是怎么借住改革禁军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攻南唐时,收了日后辅助他夺权继位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赵普,还有一位后周重臣,王朴的突然去世,赵匡胤曾经说过,王朴若在,他不会当这个皇帝。史料虽然被后世处理的相当干净,但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后周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但显然,郭荣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后周郭荣的这次北伐幽云,无论从军事,政治和民心上来说,都不算明智,郭荣也根本不是这个时期,最有可能统一的君王。

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一直在讲祖宗之法,但是祖和宗是不一样的,网上的主流意见,是宋太宗远不如宋太祖,宋太祖不如周世宗郭荣。

宋太宗军事实力不如宋太祖,这没什么问题,宋太祖赵匡胤本质上是个军人,宋太宗本质上是个文人。但说宋太祖不如郭荣,这就不知道根据是什么。例如,经常有人说,赵匡胤是靠着郭荣留下的家底,才能统一,但郭荣在位不到六年,虽然南征北伐,但并没有能灭一国,郭荣去世是公元959年,我们不是不爱算数的古代文人,小学生也能算出来,即使是一名二十岁的青壮,到宋太宗灭北汉和伐幽云的公元979年,也已经四十岁了,再想一想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就知道这个理论有多可笑,而宋太宗北伐燕云,在高粱河大败,赵光义本人都不知所踪,这么如此大败的情况下,宋军也只是损失了一万多人,而且依然能据守涿州城。

第二,赵匡胤之所以能在周世宗时期得到迅速提拔,并且后来能依靠禁军支持,建立北宋,一方面是注重人际关系,比如获得郭威女婿,郭荣妹夫张永德的支持,还有他的义社十兄弟等,又屡建奇功,在军队有很高的威望。更重要的是,高平之战后,郭荣有感于禁军实力不济,而对禁军进行了改革,而这个改革的任务,就交给了赵匡胤,所以后周禁军大量的中下级军官,都是赵匡胤亲自训练,并且一手提拔出来的,所以后来赵匡胤亲征北汉,太原城久攻不下,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赵匡胤就说:

“汝曹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众皆感泣。

很多文艺读者只看到赵匡胤笼络部将的仁心仁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句,汝曹皆吾所训练,禁军的兵将,都是赵匡胤曾经亲自训练出来的。

赵匡胤从公元954年,亲自参与整顿和训练禁军开始,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成为后周禁军最高统帅,继而兵变称帝。其在位16年,逐渐灭南方各国,一步步削弱北汉,国力逐渐强大,这样一个宋朝,在宋太宗这么一个不知兵,爱微操的领导下,其在位期间,宋军对辽总体依然是能保持攻势。这只能说明,赵匡胤这二十年来,辛苦留下的家底实在是厚,足够他弟弟来败坏。

但是如此客观的事实,却为何没有多少人愿意提呢?而且对赵匡胤,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研究,都更多的停留在他是怎么继位,怎么去世,还有杯酒释兵权等政治谋略,还有阴谋诡计上,却不好好研究下为什么他能从一个小兵,短短十几年就能有实施这些的资本?

个人认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在周世宗时期才被迅速提拔起来的,自己又是导演成“被逼无奈”,才登上皇位的,总不能说自己其实早有野心吧?而宋太宗继位后,既想消除宋太祖的影响,又一心想超越宋太祖,为此,不惜多次修改史书,从而导致史料不全,且真假难辨。

再者,宋太宗军事上,几次北伐失利,但滑稽的是,北宋的皇帝又是太宗一脉,皇权是要树立正统的,无法解决的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又一直是悬在北宋头上的一个达摩克利斯之剑,怎么能消除这一种种消极影响,另造一个神,转移注意力无疑是个好方式,这个神就是郭荣。为什么是郭荣,而不是五代其他君主,因为五代中的三代,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能选择的本就不多,再者,郭荣又曾是赵匡胤的上司,赵匡胤火箭般的晋升都是拜他所赐,身份上天然能压赵匡胤一头,更何况是英年早逝,值得可惜可叹。所以在官方和民间有意无意的双重作用和宣导下,他在宋元时期就被奉为“财神”,古往今来,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财神呢?

回到标题,那谁才是最有可能结束这个大分裂的呢?其实,实话实说,本人这个标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历史不是小说,并不能假设,而且这个大分裂期,注定没人能完成统一,这不是迷信,原因前面也能看出来一些,有时间,下一篇里可以详细讲。但历代都不乏讨论这个标题的热情,我们不妨试试继续讨论一下。

我个人认为正是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这个时期,一切的冒险行为,都注定会失败,赵匡胤与郭荣和宋太宗,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的谨慎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处于另一个大分裂期的成功人士诸葛亮提供过的宝贵的经验!

前面说了,在这个大分裂期,对于完成大一统,恢复汉唐的幻想,那绝对是幻想,赵匡胤的做法,明显看出来,他并没有那么乐观,他的目标并不是恢复汉唐盛世,而是先统一汉民族生活的主要地区,至于能否恢复汉唐大一统,那就看后世是否能出现一个像汉武帝那样的“宋武帝”,因此,在这个大分裂期前期,赵匡胤且不争议他是不是最有能力的,但绝对是最清醒的一个。

制定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政策前,他就多次询问过赵普、张永德和魏仁浦等多位重臣和将领,张永德和魏仁浦都是后周时期的猛将,和赵匡胤一样,曾多次亲自参与过对辽作战,是实打实的实践派,但不论从什么角度,他们一致的答案,都是先南后北。而且赵匡胤的这个北,指的也是北汉,赵匡胤在位期间,三次伐北汉,其实打北汉,就是打契丹,也是一种博弈,既是在摸对方的实力,也是能在不完全撕破脸皮,面对北方强敌的对峙摩擦下,先统一南方,扩大实力。

第一次伐北汉,是李继勋统帅,就是因为契丹干预而失败,并且损失不小,

是月,辽南院大王塔尔为兵马总管,统诸道兵授北汉,李继勋等皆引归,北汉因进掠晋、绛二州之境。

第二次是赵匡胤御驾亲征,也是趁着北汉内部有变的时候,并且多次击败辽朝军队,几乎可以灭掉北汉的战果,但也因为种种原因,功败垂成,但也从此沉重打击了北汉,而且,赵匡胤从此改变了对北汉的军事策略,

己未,徙太原民万馀家于山东、河南,给粟;庚申,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屯于镇、潞等州,用绛人薛化光策也。化光言:“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柢。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寒,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帝嘉纳之。

第三次伐北汉,内外环境又有大不同,外部:南方割据政权基本被平定,宋辽两国的关系从974年开始渐渐走向缓和,并签订合约。内部: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内部节度使的隐患,北征的将帅,也都是赵匡胤的最得力的干将,是他最信任的,军事上,也确实是节节顺利,完全可以灭掉北汉,但遗憾的是,因为赵匡胤的突然去世而结束。

对于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当然也很想一战定乾坤,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赵匡胤而言,问题不在于打不打的下来,他考虑的是,打下来后,那必然是和辽朝撕破脸皮,怎么应对辽朝的疯狂反扑,才是赵匡胤一直为难的事情,参考汉末大分裂期的曹操和苻坚的南征,还有宋文帝的北伐!他不想成为下一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所以他询问过很多文武重臣,权衡过各种利弊,包括几次攻打北汉的试探,特别是第二次北伐后,我想他更坚定了自己先发展实力,抛出赎买政策,对辽施加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压力,赎买不成再武力夺取幽云十六州,打持久战的策略,所以,他一面消灭南方诸国,增强实力,另一边,在政治上布局,证据就是,在灭南唐后,开宝八年,宋辽两国相互以礼聘问并签订合约,从此宋辽两国使者来往频繁,这就是在为赎买策略做着政治准备。有理由相信,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他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时代不可能让他解决这个问题,宋太宗上台后,用的就是和郭荣和五代其他君主一样的策略,突然袭击,妄图一战解决问题,结果成就了他高粱河车神的美名,一直到澶渊之盟,两国都因为多年战争吃尽苦头,但谁又无法彻底吃掉谁的尴尬处境,滑稽的是,最终解决这个矛盾的,用的也是类似赎买的策略,甚至到北宋末年,幽州终于短暂回到北宋手里的,也是从金朝手里赎买回来的,但这两次赎买政策的成功,都是无奈的被迫选择,和赵匡胤时期想主动取得的效果,包括此时的国家相对实力,都可谓是天差地别。可以说宋太宗和他的继承者们整整是浪费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这么来看,宋朝被黑,也不是没有道理。

谁最有可能结束唐末的大分裂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