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结构派家庭治疗

2020-09-08 17:2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结构派家庭治疗重视家庭界限和家庭亚系统,认为家庭结构是由一些亚系统组成的,亚系统之间的互动通过成员之间的界限来调控。所以要超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才能把握一个家庭的组织。

随着家庭的互动反复出现,家庭成员就会产生对彼此产生一种固定的期望,这种期望会维持某一种互动模式。例如,当出现问题时,某一方可能会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在随后出现类似的状况时,ta也更可能被期望去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它都能够自我保持,即便有其他的选择,家庭成员也很可能不会去考虑,直到环境的改变给这个固有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互动之中,会形成家庭界限,如夫妻的界限,亲子关系的界限。界限包括从僵硬到混乱的界限。僵硬的界限是限制性的,只能够允许与外部的亚系统有较少的接触,使得亚系统之间容易分离。而这种分离的亚系统独立且隔离,虽然会促进自主,但是会限制来自其他系统的情感支持。分离亚系统中的成员,通常在遭遇极端的压力之后才会寻求帮助。混乱的界限则是彼此过于亲密,损失了彼此的独立性,削弱了成长的主动性(过分地互补会削弱个人成长,适度的互补是双方都能够分担责任并相互支持丰富彼此的)。疏离的父母更可能在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才意识到其存在,混乱缠结的家庭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干扰孩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发展。

可见,健康的家庭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失功能的家庭会增加结构的僵化程度。孩子的诞生会改变家庭的结构,从只有夫妻的亚系统,变成夫妻和父母共存的亚系统。女性常常在怀孕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父母亚系统中,但男性很可能要等孩子出生甚至是孩子长到足够大能够回应他时才进入到爸爸的角色。离异、再婚家庭需要调整家庭结构,如女性离婚后,孩子如果跟着女性生活,就需要与爸爸保持距离(不过要允许接触)。

夫妻亚系统需要建立一个界限,使得夫妻关系能够独立于父母的身份。夫妻和亲子关系的清晰界限让人既能以父母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难过(是作为父母的),同时也能够在夫妻之间进行一些独处去共享、成长或解决问题。除了保持清晰的界限,还需要确定等级结构,保持家庭中的主要决定的负责人是父母不是孩子。一些夫妻无法解决自己的冲突,将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牺牲孩子来缓和夫妻关系;一些夫妻围绕孩子发生冲突,如爸爸说妈妈太惯孩子,妈妈却说爸爸太严格;爸爸退出对孩子的教养,妈妈指责爸爸的不参与。父母双方都指责对方的做法却坚持自己的行为,容易导致“跨代同盟”的产生

结构派的治疗师介入家庭,发掘家庭的可塑性,激活潜在的可选择的家庭结构。米纽庆等提出家庭评估过程的四个步骤:第一,询问当前家庭成员的抱怨,通过提问引导家庭成员将焦点从问题转移到整个家庭(如,其他家庭成员做了什么才会引发他们对此的某种反应);第二。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哪些言行导致了问题的延续(如,在有问题的互动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第三,探讨过去的成长如何影响当前彼此的互动;第四,探索家庭成员愿意采取的其他互动方式,从而改变家庭的结构。

每个人都有故事想要倾诉,在不快乐的家庭里,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被误解的感觉。因而,需要通过共情让家庭成员了解到防御性的争执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另外,还可以通过强化积极行为的方式,让原本存在于生活中有用的行为模式得以延续并带来改变。

来源:《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结构派家庭治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