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演能不掺和编剧吗

2019-11-25 00:34 作者:猫夜叉  | 我要投稿

一想到当初期望很高的电影,难得的好题材,竟然被导演编剧糟践成这样,真的难受。

导演/编剧  李仁港

很多导演都喜欢掺和编剧的事,觉得这是导演的权利,随意的更改剧本和台词,甚至直接一脚踢开编剧,亲自上证。

国内有很多的大导演,知名导演,但很少有知名编剧,最大的原因就是导演权利太大。

编剧再怎么也是一个专业的活,如何让一个故事,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剧情罗辑的梳理,如何讲述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和故事,如何设置情节的起承转合,如何交代背景故事和背景年代,这些都需要从编剧入手。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剧本,剧本语言的简洁程度令人发指。

白天,室内

方五洲:xxx

徐缨:xxx

夜,室外

阳光:xxx

李国良:xxxx

编剧就是要剔除掉一些外部干扰,什么场景布置,细节房间装饰那些不需要考虑,那些事道具组的事,以及演员的表演,神情,语气都不要考虑,那是演员的事。

编剧就是把语言提炼出来,通过语言,场,幕的形式,将一个故事分割,但是以最好的形式讲述出来。

小说,编剧,电影,其实是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小说可以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还原环境和人物心理。

电影是画面语言,需要利用好每一个画面的细节,场景布置,服装,演员站位,灯光角度,摄影角度这些去考量,如何更好的利用画面去最合适的构图和镜头语言,通过音效和画面的配合,即便是没有台词的情况下,也能够让观众很清晰的去理解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而编剧,只需要考虑一件事,对话的精炼,去掉一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地方,但故事的完整性,起承转合不能失去,有低谷,也要有高潮。

导演本身其实有很繁重的工作,现场调度指挥,对灯光,摄影,演员安排等都有许多需要考量的地方,再去兼职做编剧,甚至随时修改剧情,台词,都是大忌。

一个完美的剧本,交出去之后,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增加一局,减掉一局都会破坏原本的构架和情节完整度。

但是导演,甚至演员都能够上去改剧本,很多人没有总体的故事概念,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幕戏,很多演员都会给自己加戏加台词,而导演也会顺应这些大牌明星的要求,所以剧本和故事就变得千疮百孔。

比如,导演看到吴京,就忍不住想加入战狼行为的戏码,各种动作戏,吴京的很多表现,虽然神勇,但是在一个历史真实题材面前,有些过度表现,超出真实环境需要了。

爬废弃工厂在女生面前表现,可能要体现方五洲的专业素养,但是这个表现太过了,真的,你让吴京找个假山,找个大树,按正常人的方式爬上去就好。

或者直接删掉也行,方五洲和气象学的徐缨之间的感情线也堪称混乱,想要表达那个时候隐晦保守的爱情也不是这样表现的。

尤其是后面预测天气的时候,声音虚弱的情况下,不让队员转述,坚持小声说话,拜托你是传达重要信息,说不清,说慢了可能就导致错误信息传递,导致登山队的灾祸。

导演为了突出几个重点的明星角色人物,压缩了其他人的出镜和台词,但是又提了一些人出来,比如黑牡丹这个角色,即便删掉也不影响剧情。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镜头语言讲故事的形式,但是又有很大区别。

电视剧能够事无巨细的交代许多东西,但电影就是要精练,精练到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内就能讲一个宏大的故事,或者真实的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事件。


登山者这个电影的背景故事,能够将的事情很多。

为什么要登山,这个话题问过很多次,但是电影交代的不够全面。

登山,这种冒险精神,还是政治任务,在那个时期,国家选派人员去苏联留学,学习登上经验,说明我们这块本身是空白的,很大程度是为了中国的声誉和国际形象,所以要去攀登。


我宁愿主角说,为了毛主席,一定要登上去,证明给毛主席看,让世界看到中国能行,中国人能行这样的话,因为符合那个时代的年代背景。

而不是个人的,我有登山梦想,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的名言鼓励这我,他说因为山就在那,总要去攀登的。

这种设置很符合现代的思想,某某名人的个人鼓励着我,是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但在那个特殊的60-70年代,登上不是运动,不是理想,不是个人的精神试炼场,登上去,中国国际形象,地位,都会得到证明,国内的政治任务也完成了。

那个年代国家出资出钱出人力物力的训练,要的就是这个,这没什么丢人的。

但很多人守西方思想的影响,觉得,个人应该脱离政治因素,才能获得更加纯粹的精神世界,我为国家拿金牌,这不叫喜欢运动,我为钱去运动,这不叫喜欢运动。

我喜欢跑步,所以我运动,这才叫做精神。

从个人出发,提升个人的品质和精神世界,这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思想基础。

你要是为了集体去做一件事,你就是集体的一部分,你的个人自我的部分就丢失了,融为一体成为螺丝钉,你就不存在了。

登上是许多成员,后勤,登山组之间通力配合完成的,缺一不可,但是为了突出个人,以及个人的情感,爱情,影片放弃了多多明明可以描述但是丢掉的部分。

国内环境的风云变幻,但是的那个时期,懂得都懂,以及个人如何坚持下来,国家部门之间如何突然取消,又因为什么回复登山队,政府和单位之间扮演的觉得,提供了那些帮助和支持,这些都能够加入进来,更真实的还原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困难。

以及,通过这个电影,能够传达一些更硬核的登山知识,地理知识,而不是一旦剧情需要,就雪崩凑数,说来就来,一个电影来了那么多次血本,一次次的牺牲队员,一次次的面临危险。


比如,方五洲去找气象队掉下来的冰块,他用身体撑住了,结果也就包扎了一段时间就恢复了。比如最后一次登上出现的大雪崩和大裂隙,这个裂隙的宽度和深度,不知道还以为在拍末日灾难电影呢。

我知道登山的确很困难,大风,低温,缺水,冻伤等等在那个环境下都是及其严重的威胁,一个细节的不慎都可能是终生的残疾,病痛或者死亡。

这些都能够很好的表现,但是限于导演的经验,格局,眼界,只能当做故事片,爱情片来拍。

很遗憾,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拍吧,不是翻拍。

而是同样取材这个故事,但是换个视角和叙事方式另外拍一个版本。

里边那个胡歌的角色,其实是有原型的,真实情况更严重,双腿截肢,但是还是多次尝试登峰,最终60还是70岁才达成,也是个很励志的故事,适合翻盘出来,

故事从那个年代开始,一直持续讲到现代,他截肢后的六次尝试的经历,到成功。




导演能不掺和编剧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