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之名家简述:奇葩的杠精们
我们总是把一些喜欢抬杠的人称为杠精,他们总是拿着自己的理由却毫不顾忌别人的看法而跟别人“友善沟通”。而在先秦时期也有这么一群爱动脑筋的察士们。他们就是名辩家,一群爱动脑筋的极品杠精们。
当然,他们虽然也是为了抬杠,但是在语言系统不丰富且地域文化差异极大的先秦时期,抬杠也是一种力气活。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杠”的飞起,是因为我们知道语意互通。彼此都知道对方再讲什么内容和东西。
但是在先秦时期,却没有那么的简单。只要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都知道古文是多么令自己头疼,一个不起眼的字,往往在不同的语句,文章中蕴含着不同的意思。你想要看懂就要先去联系上下文猜测这句话的意思,进而能够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
所以先秦时期的先人们讲话绝对不像如今一般,吧啦吧啦说的不停,反而因为受限于文字的限制在那边“之乎者也”绕来绕去。
当然也因为这个一字多意的原因,甚至多个国家会用不同的文字,导致如果有人理解有所偏差,那么同一句话在赵国、秦国、齐国的人理解而来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那时候大部分学者们都还有一个身份,至少也是精通数国语言文字的人才,毕竟一个连对方国家文字都看不懂的人怎么能够处理对方国家的政治事务呢?
正因为先秦时期,文字数量稀少,一字多义的因素,从而令一个学派有了诸多理解并因此诞生了百家之言。而名家,在此时候登场也是为了解决一些事情。
但凡了解过名家的朋友们,都会被名家的那些诡辩之题整的极其无语。很多在我们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却是一帮大老爷们在深刻研究和探讨的辩题。
什么鸡有三足,白马非马,火不热这种看似脑子不灵光的人才能提出的问题,却是这帮大佬们去用自己的眼光了解世界,分析世界的方式。
对于他们而言去剖析世间万物正是丰富人类语言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通过“友好亲切”的交流和看似侮辱智商的对话,却能让你看到古人们正从懵懂无知的状态一步步走向逻辑清晰的未来。
名家学说主要分为两派,一类为合同异派,代表人物正是惠施,庄子的至交好友,也是名家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其认为殊相为小同名,共相为大同名,大同小同虽异,而同皆为名也,名均无关乎实。物之实乃一体大全也,不可分别之。
看不懂?其实惠施的意思是这世间万物都可以被命名,而这个命名只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标记符号。石头与牛羊具有不同的区别,应视为小同名,而牛与羊都具备生物这一相同的特点,是大同名。大同与小同虽然有区别,但两者都是用来标记事物的符号,不需要特别在意这种命名方式。也就是说,虽然牛叫牛,但也不一定非得叫牛,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创造的,只是拥有了不同的形态,所以才需要不同的标记。
由此可见,庄子所延续的道家思想或多或少都惠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按照道家的说法,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是由道而产生的,那么如果这个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本,那么就应该有一种最为本质的东西创造并且变成了人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质。
这就是“小一”,一种在惠施看来能够组成任何物质的东西。同样,这些物质还能合并到一起形成“大一”,也就是包含这世界万物的存在。
虽然惠施用哲学思想去理解这世间万物,但很凑巧的是,这世界所有的物质确实是有基本粒子组成。而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各种原子分子却是变成了万物的组成之物。哪怕是这片空间也是由各种各样的氧气、氮气充斥而成的。
而与其相反的另外一派被称为离坚白派,其代表人物为公孙龙。这一派的主张比较特殊,甚至在我看来就是在玩逻辑漏洞。其最有名的一则故事就是白马非马。
想要了解这个典故就必须得理解物质本身。任何一个物质根据人类的感官都会有颜色,气味,感触,味道这些不同的感受。所以对于人类而言如何认定一个物质,就是将其感官的感受组合到一起。
比如一匹马,它有了颜色便是一匹白色的马。那么问题来了?
白马和棕马一样吗?
大多数人的感官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双方的颜色是不同的。
那么棕马是马吗?
如果你觉得棕马是马,但白马跟棕马不一样,所以白马不应该是马。
如果你认为棕马不是马,那白马跟棕马一样都跟马有区别,所以白马也不应该是马。
当然现代的朋友都知道,马只是一类动物的统称,而颜色则是人类感官上得出的感受而赋予马的属性并将其结合起来。
然而公孙龙的概念却是将这一属性命名拆分出来,认为其重要性不亚于物质的名。将具象化的物质属性与物质相互结合到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概念。
这种思路简直就是妥妥的在玩逻辑概念,而且还玩的极有水平。如果放到现在,绝对是一枚极品杠精。
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孙龙如此重视概念命名与惠施认为的万物同一理念其根本上就有了区别。换一种说法就是两人考虑的角度层次不同自然而然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就好比你不可能跟英语老师询问文言文知识,也不可能跟在地里种田的农民去聊怎么在大海里捕捞作业。
虽然双方探讨的领域与逻辑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彼此却又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理解。
惠施从万物起源去看待“名”的概念,公孙龙则是从物质本身分离出属性与“名”的互相作用思路。两者虽然同样围绕“名”这个概念,却有着极大的区别,也导致了两人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虽然名家在政治上并没有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但每一位名家也都是文化人,基本上都当过官(准确来说,战国时期但凡有点名气的人基本上都当过官,这与当时的士族风气有关。)。所以偶尔想想,公孙龙会提出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为了博出位?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玩笑般的看法,彼时的百家学术之界,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多种多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名家虽然提出了一堆乱七八糟,古里古怪的辩题,但他们确实让当时的百家先贤们活动了一番大脑。
毕竟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升级认知,哪怕是一些尝试性的错位之路对于人类的思维提升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这也是本人在撰写百家名家时感觉很无奈的一点。毕竟其他百家的学说都是为了政治需求服务,而名家……怎么说呢,算是为了人类整体思维逻辑提升提供了助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