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平邑六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颛臾方国故城遗址
——平邑六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王照伦
从平邑县城驱车东行14公里,便见北依蒙山、南临浚河的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其城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虽经数千年的磨蚀,其轮廓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显现出古城几分往日的风采和筑城人的大家手笔。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现南面城墙残存较少,东、西、北面残墙高3~4米,最高处达9米。遗址内文化遗存丰富,残砖断瓦俯拾即是。残墙夯土层次分明,对研究当地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历史变迁有实物价值。被平邑县革委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颛臾故城确切的建设年代已难以考证。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据《论语﹒季氏篇》载,鲁国大夫季康子想吞并颛臾国,其家臣冉有(冉求,字子有)、子路(仲由,字子路)将此事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孔子极力反对讨伐颛臾,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批评二人不劝阻季康子伐颛臾的错误主张。冉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夫颛臾,固而近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很生气地说:“求!君子疾夫而舌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蓋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而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君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因孔子的干预,季康子遂去吞并颛臾之念。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秦所灭。
宋神宗皇帝封颛臾为“灵显潜应侯”,徽宗又加封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将原颛臾国祭祀蒙山的主祭处——改称颛臾王庙以祭颛臾。明弘治年间因盛传颛臾王墓在蒙阴县而祀颛臾于蒙阴,颛臾王庙的香火日渐冷落。颛臾王庙后为道观,万寿宫,有道士300余人,是蒙山最大道教设施。万寿宫今为国营林场驻地,古建筑仅存主殿3间。人们驻足殿前,仍可以从古殿透出的恢弘气势中感受到它旧时的辉煌。
紧靠颛臾故城遗址,仅一路之隔的固城村,因颛臾方国古称固而得名。在固城村西南、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相传系古颛臾后裔在颛臾方国被灭后迁居于此。
颛臾以众多神奇的传说而闻名于世,在历史上曾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极大兴趣,有不少吟颂颛臾的诗文流传至今。清代文人杨仪廷在《吟怀古迹》诗组中对颛臾故城遗址是这样写的:“颛臾城畔旧经过,北望东蒙古意多。臣向鲁邦称社稷,国先夏甸辟山河。缭垣岁久成虚陇,野径春深秀麦禾。借问后来畴作主?白云终古满岩阿。”
2004-09-12 08: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