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性别议题资料

2022-09-30 16:18 作者:鱼鱼维夏  | 我要投稿

(一)《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刘观玉  北京师范大学

··“从这两例(“杨笠事件”、“丁真事件”)具有代表性的“性别对立”事件中我 们可以发现,秉持不同观点的受众选择不同平台传 播己方的观念,又在一个受众较为驳杂的平台上进 行观念的碰撞。然而“观念的碰撞”最终往往发展 为无谓的攻讦与情绪的宣泄,观念不同者几乎不可 能达成一种平衡的相互理解的状态,只是在不断的 情绪发酵中消费热点、消耗自我、消解讨论的真正价 值,发展成无可避免的“群体极化”。从中我们可以 窥见平台媒介在聚集相同观念的成员、基于相似立 场结成联盟、截取拼补事实发酵舆论方面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基于传统的拟态环境理论,它们在互联网 高速发展的社会发展阶段构建了新的拟态环境,最 终加速对“信息茧房”的架构,形成看似开放实则 封闭的“网络回音室”。

··李普曼在《公众 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理论,指大众传播活动 中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像呈现, 而是大众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拼贴、再 结构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大众在互联 网浏览信息,接受着媒体为自己构建的信息世界,将 其视作真实的世界,假如与自己的偏好或设想相符, 就更加确认接收讯息的无疑。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媒 介在其中发挥着整合信息、汇聚观念相同者以形成 同类意见场的关键作用,犹如一个个看似无害的虚 幻气泡,不同的受众身处自我感觉最舒适的“信息 气泡”之中,逐渐加深已经固有的刻板印象,不断坚 信仍待商榷的偏见,并与持相同意见者抱团社交,在 群体性认同中构建自我认同,在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与批判中确证自我价值,这是拟态环境理论在今天 的验证。”

··“不同的平台媒介似乎都形成了自己 的“信息茧房”,加剧了“群体极化”。”

··“复盘互联网“群体极化”事 件我们会发现,许多事件在公共社交平台上往往以 某一方以压倒性的舆论声浪战胜另一方告终,而 “性别对立”却几乎是一个无解的事件,没有盖棺 定论,也没有一锤定音。这正是由性别议题本身的 复杂性决定的,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中始终存在着 男女在各方面的“不平等”状态,而女权思潮随着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广泛传播,消费时代 “女性意识”主动或被动地觉醒,一些女性的愤怒情 绪经舆论催化后对传统男权思想产生了激烈对抗。 而女权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并不统一,其中存在着种 种秉持不同诉求的派别,在互联网上更是存在不同 的小圈子,男性群体中亦存在这样的情况。观念的 模糊性、派系的复杂性使得讨论空间变得含混不清, 而越是含混不清的大辩论越容易造成纠缠不休的极 端局面。并且,在其他“群体极化”的案例中,大众 往往是因为在某方面存在不同的见解而“大打出 手”,“见解”或“观点”的变动性更强;但是在“性132 学术探讨 别对立”中,人们是从自身无可变更的性别出发,捍 卫自己的利益,这个立场是相伴终身的,所以在对抗 过程中也就更坚决、更不可斡旋。”

··“互联网拟态环境中的“性别对立”事件是 众多群体对立事件的一部分,是互联网“群体极化” 的一个缩影,其事态不断升级只会导致舆论环境的进 一步紧缩,公共讨论空间的愈加封闭,理性声音的持 续消沉。观念的不同被上升为更本质的问题,以此从 根本上对一个人进行肯定或否定,粗暴地划分“正 确”标准,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看待一切,这消解 了讨论的积极意义,扼杀了平和理性讨论的可能,不利于性别议题向着更科学、更平等的方向发展,对于 真正促进性别平等、保障弱势群体权益造成了阻碍。”

(二)《算法遮蔽下的社交平台性别议题反思》  金姿妏,余达淮   河海大学

··“正是 由于社交平台构筑起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人造空间”,因此,许多现实问题的显现与发酵往往依 托强大的社交平台力量”

··“围绕着性别差异所发生的争论与斗争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但作为一种被“远观”的景象和存在于屏 幕之外的想象化的“事件”,性别议题却在数字时代的社交平台之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然而, “最具话题性”却并不意味着“最具真实性”和“获得了真正的关注”。现实世界中个体所面对的真实的性别 困境与社交平台上建构出的性别景观之间具有极大的差异”

··“社交平台中性别形象的呈现面临着扁平化的塑造趋势。”“外在凝视对个体身体 的塑造并不新生于互联网空间,相反,这种凝视本身是贯穿于父权制历史始终的一个现象。”“社交平台中的身体展示 更多地是将身体抽象化为一种象征符号,与真实主体分离,并通过表演性的操作完成自我身份的重新确 认。由此,自然身体在社交平台内的出场不断减少,在大数据和算法的筛选与分析之下,身体必须通过 多重滤镜的叠加和改造,才得以作为自我展示的素材出现在公众视线之内。”“社交平台中的内容并不完全以真实性为主要考量,在资本逻辑的加持下,如何获取热 度与流量才是内容考核的核心依据。因此,回顾近年来社交平台中获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性别议题时 总能发现,女性所面对着的生育、家庭、情感、自我、职场等话题,最终总是不得不落入二元对立的境地: 女性怎样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女性怎样面对年龄与容貌的焦虑……事实上,性别议题的讨论总是呈 现为“二选一”式的对立状态,并不是因为性别困境的出路在于“非此即彼”,性别问题也并非简单地表 现为对立,而是因为对立本身带来的正是“流量当道”背景下所稀缺的话题度与热度,以及由热度带来 的资本变现的可能性。因此,当许多具有真实诉求的性别事件从现实世界走向互联网空间时,它的严肃 性与现实性被不断消解,在海量信息不断生成过程中,事件成为一个孤立的、易逝的数据,而事件背后真 实的诉求则被抽象化为一句时髦的、空心化的口号,并成为互联网世界里最具流量创造性的景观。个体 真实面对的问题被窄化成基于性别差异所构建的单一叙事,从而导致更多个体的真实遭遇不被看见。 与此同时,性别议题发生的复杂社会背景无法在现有的数据提取机制和算法处理逻辑下显现出来,这就 使得出现在社交平台中的个体困境仅能以抽象化的、孤立的、标签式的方式存在,性别背后的文化基础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等现实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被诠释为个体自身的焦虑。最终,性别议题所面对的 未来极有可能滑向一种由抽象的符码和象征所构筑起来的非真实的想象。”

··“个体在真实世界中所遭遇的具体的、复杂的困境在虚拟世界中被重新解读和组合,并 显现为另一种完全异质性的议题。”

··“正如吉登斯所言:“时空的’虚空化'启动了建立单一的、无预先存在物的’世界’的过程…人类变 成了’我们’,面对的却是无'他者'存在的问题和机遇。”⑶25无“他者”的独处成为了一种数字时代人类 正在面对的生存状态。数字技术所具有的权力在社会整体之中构建起一种庞大的“大他者”话语,吉尔 ・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所言之借助于“逃逸线”实现的“游牧运动”也只能成为一种浪漫的 美学式救赎,人类生活本身在数字权力的统摄之余难以寻找到“缝隙”与其他的可能性。”


性别议题资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