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本移动处理器选 Intel 还是 AMD?价格、体验、性能都要考虑

Intel 与 AMD 之争

最近我看到一个知乎的问题:「选择 AMD 处理器,将承担的风险有什么?」,我一脸黑人问号。作为一个 AMD YES 党,深感这个问题是来炸鱼的。

好在答主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客观,比如说专业软件的兼容性和优化,Intel 处理器因为体量大,AMD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 Intel 的积累,所以具有一些壁垒优势。
“如果是比较靠近底层的软件工程师,或需要特殊硬件。建议进行评估后再购买。”

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实二者其实没有存在太多性能层面的鸿沟差距。不过,AMD 的形象扭转还需要努力,毕竟有答主就如是说:
“AMD相对于intel最大的短板就是,你买了iu玩游戏卡,你一定骂游戏优化有问题,你买了AMD玩游戏卡,那一定是AMD的问题。”

随着 AMD 进入 Zen 架构后,性能逐步凸显,性价比异常突出,AMD YES 的的口号也开始在消费者里相互传颂。从最近的移动处理器、移动显卡市场反馈来看,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
“研究机构 Mercury Research 近日发布了 CPU 市场份额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 AMD CPU 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16.9%(不含 EPYC 霄龙),同比增长 7.3%,环比增长 0.8%,达到了 2006 年至今的最高水平。”

从上图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在移动处理器方面 AMD 的份额,相比上季度提升 2%,而同比去年提升 0.1%。基本上等于 Intel 的市场份额衰减部分。毕竟市场中就只有两大巨头的身影,所以必然是此消彼长。

特别是基于 7nm 制程工艺和 Zen 2架构的锐龙 4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以其极高的“性价比”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与销量,在轻薄本乃至游戏本领域成功开拓市场并站稳了脚跟,锐龙 4000 系列也实现了 AMD 处理器在笔记本领域历史上最快的销量增长。
那么 AMD 锐龙移动处理器是如何进一步逆袭的?我们就来聊聊最新的 AMD 锐龙 5000 H 系列移动处理器吧。
价格
AMD 锐龙 5000 H系列移动处理器最大的优势绝对是价格,我曾经整理过一份联想拯救者系列游戏本的参数对比和价格对比。AMD 版本的 R 系列,普遍要比 Intel 版本的 Y 系列便宜,特别是 AMD 锐龙 7 5800H 这款神 U,基本上是各家的香饽饽。
R7000 vs Y7000 系列定价便宜 500 元
R7000P vs Y7000P 系列定价便宜 600 元
R9000P vs Y9000P 系列定价便宜 700 元
R9000K vs Y9000K 系列定价便宜 800 元

这是什么概念啊?剩下的钱足够你去再给笔记本加一个 500G-1TB 的 M.2 PCIe SSD 作为仓库盘了。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在笔记本新品出来还迫切的期待 AMD 版本的出现,因为实在太便宜了。

游戏本消费者基本都是价格敏感型,加之最近挖矿回暖,游戏本库存又岌岌可危。所以能降一点是一点,这 500-1000 元的优惠空间就显得非常可观了。
体验
从体验上来说,目前在售的 Intel 高性能笔记本采用是第 11 代【Tiger Lake H45 系列酷睿移动处理器】,算是一改了之前第 10 代酷睿移动处理器的颓势,主要提高了单核性能表现。

第 11 代酷睿处理器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整合了 PCIe 4.0 × 20 和 Thunderbolt 4,直接拔高了硬盘、显卡、I / O 端口的带宽瓶颈,硬盘、显卡、Thunderbolt 设备都支持直连 CPU,可以享受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速度。最后这款处理器还原生支持 Wi-Fi 6E。

而 AMD 锐龙 5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相比于前代同样是一次架构的升级:Zen 2 → Zen 3,将 Zen 2 架构上的两个 CPU Complex,整合成了一个单块的 CCX,八颗核心共享 16MB 的 L3 缓存,以此降低 CCX 之间的延时问题,提升单线程游戏的性能。在内存方面,增加了对于 LPDDR4X 内存的支持,能够提升内存容量、降低功耗、提升性能。

锐龙 5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还有一项重大的优化,每一颗的CPU核心都能够自行独立选择所要运行的电压,而4000系列移动处理器的电压则必须要跟核心保持一致。独立控制电压好处在于面对混合型工作负载的场景,可以针对性地启用系统的性能,延长整个系统的续航时间。

此次 AMD 还加入了一项 CPPC(协同处理器性能控制)技术,首先这项技术能够让处理器自行掌控所需电压、频率来运行,并随时都保持这样的状态。CPPC 拥有比系统控制更快的响应能力,可以更精准调优电压和频率。在低的功耗水平上提升性能,以此带来了更持久的续航表现。其次,CPU 完全掌控频率调节,也能够让核心提频到更高的水平,在无需高频时又可以快速恢复睡眠状态,相比于过去的由系统控制的速率提升 20 倍。最后,CPPC技术可以让系统更智能,让用户在处理阵发或者小用量的场景时能够把任务分配给功耗最低、启动时间最快的核心,运行完成之后又可以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相比之下,AMD 和 Intel 两家处理器各有优势,以 i7-11800H 和 AMD 锐龙 5800H 对比一下,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i7-11800H 支持 PCIe 4.0 固态硬盘,升级固态的性能更好
i7-11800H 支持 Thunderbolt 4,对于外置的 Thunderbolt 设备更加友好
AMD 锐龙 7 5800H 的完全性能释放功耗更低,甜点功耗仅需 45-65W
AMD 锐龙 7 5800H 的 CPU 温度控制更好,对机器散热压力小
AMD 锐龙 7 5800H 的续航表现更加出色,续航长 40 分钟左右
性能
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来聊聊 i7-11800H 和 AMD 锐龙 5800H 的性能表现。目前主流旗舰为 i7-11800H,基于 TigerLake 架构,10nm Superfin工艺,拥有 8 核心 16 线程,主频 2.3GHz,睿频 4.6GHz,24MB 三级缓存,TDP 45W。
【测试机型-雷神 ZERO-i7-11800H】:CPU-Z 的性能测试,单核测试得分 614.1 分,多核性能 5792.7 分。在CINEBENCHR15 的 OpenGL 测试结果为 171.12fps,CPU 测试结果为 2092cb,CINEBENCH R20 的测试结果得分为 4994cb,CINEBENCH R23 测试中,单核性能得分 1506pts,多核性能得分 12112pts,单核性能相当亮眼。

而锐龙 5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的旗舰款为锐龙 9 5900HX,这款移动处理器基于 Zen 3 架构和 7nm 制程工艺,拥有 8 核心 16 线程,默频 3.3GHz,加速频率 4.6GHz,缓存 20MB,TDP 45W+。
【测试机型-拯救者 R9000K- AMD 锐龙 7 5800H】:CPU-Z 单核测试得分 622.0 分,多核性能 6381.6 分。在CINEBENCHR15 的 OpenGL 测试结果为 165.64fps,CPU 测试结果为 2289cb,CINEBENCHR20 的测试结果得分为 5242cb,CINEBENCHR23 测试中,单核性能得分 1481pts,多核性能得分 13367pts,多核表现相当出色。
将上面的测试数据对比 Intel 第 10 代、第 11 代酷睿处理器,可以看到:
在单核性能方面,i7-11800H 强于 AMD 锐龙 7 5800H,处理单任务速率占优
在多核性能方面,AMD 锐龙 7 5800H 则是反超 i7-11800H,处理多任务速率占优

CINEBENCH R15 进行 20 次的连续测试可以看到,AMD 锐龙 7 5800H 释放了 2077-2102cb 的性能区间,最大衰减幅度在 1.18%,CPU 运行的稳定性非常不错,甚至要好于 i7-11800H 连续测试时的稳定性。
总结一下
AMD 锐龙移动处理器经过 Zen 2、Zen 3 架构的迭代之后,已经具有了同 Intel 酷睿处理器正面较量的资本,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制程工艺上,以此带来了更好的功耗动态调节,续航表现能力,同时甜点功耗更低,发热量也更小。

不过,目前 Intel 第 11 代酷睿移动处理器仍有较高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其对于 PCIe 4.0 和 Thunderbolt 4 的支持,像我这样的数码测评者就拥有大量的高规格 3C 设备,所以协同性会更好一些,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PCIe 4.0 和 Thunderbolt 3 设备的定价过于高昂,可能会有一点点浪费。

所以,个人观点,如果你是重视性价比、没有什么 Thunderbolt 3 和 PCIe 4.0 设备,AMD 锐龙系列移动处理器显然是优先选项。相反的,如果你一屋子的高端设备,那就要多考虑 Intel 第 11 代酷睿移动处理器了,不然 I/O 端口和 M.2 端口的速率就可能会受限了。

不过期待AMD 锐龙 Zen 4 架构处理器,和Intel 第 12 代 Alder Lake 酷睿移动处理器的巅峰之战。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AMD 会采用 5nm 制程工艺,个人还是期待加入对于 Thunderbolt 4、PCIe 4.0、甚至 DDR5 的支持,而 Intel 则沿用 10nm 制程工艺,私以为 12 代酷睿移动处理器除了升级性能之外,最重要就是降价,不然 500-1000 元的差价,消费者真的会用脚投票了。
分享到此结束,我是 Geek 研究僧,一枚爱好分享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