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成因

2020-10-15 09:52 作者:工作脑细胞  | 我要投稿

文章从科学角度讨论抑郁症的成因

【1】抑郁症的诊断:目前我国通用的是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的修定版(CCMD-2-R),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2】诊断的干扰因素:求助者疑病倾向,部分人没病找病。特别是在现实性抑郁和抑郁症之间的灰色区间,部分求助者的退避反应会造成其不自觉将心理问题归为身心疾病,为达到标准故意放大症状。

【3】原生家庭阴影: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童年经历都不大好,大多数患者呈现出一种极度缺爱没安全感的状态。他们的父母可能经常吵架,暴力相向。父母可能早早离异。有的父母语言暴力经常吼人骂人。有的父母工作太忙很少管教孩子。在成长的年龄却得不到父母该有的爱与教育,深陷家庭的负能量。

【4】身体的自我保护:抑郁症也可以说是你身体的一个自保机制,它实在看不下去你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如此忽视,所以,它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停下来,让你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让你学会真正的爱惜自己

【5】性格,遗传,社会:你提到的敏感也就是心理因素中的一个,也叫抑郁易感因素。并不是说敏感不好,而是敏感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有抑郁情绪。情感脆弱也并非真的脆弱,而是敏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细微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被歪曲误解了,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6】愤怒的内化:当一个人感到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恐惧、无助、习惯等等,他不能表现出愤怒,只能将愤怒内化,让那股愤怒的情绪进而攻击自己,觉得自己无能、没用,最终产生抑郁。而这个过程,大部分没有系统研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不会想的明白。

【7】大脑,多巴胺,神经递质:抑郁症在医学上和你理解的其实完全不一样。抑郁症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心理疾病,抑郁症在医学上归类在精神疾病,而且是有生理性作为病理基础的精神疾病。

【8】科学病理解读: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础,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反馈到自身从而表现出一系列我们称之为“抑郁症状”的动态过程。抑郁症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独一个基因、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心理模式或者昨天失恋这样的环境事件单独能解决的。

【文章非原创,采集自网络】

 【关注抑郁症】相关知识汇总导航

【1】抑郁症的诊断

我国曾使用过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的修定版(CCMD-2-R),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可达到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排除标准:

(l)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精神障碍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诊断的干扰因素

抑郁症的识别与诊断在操作上不难,但是会被以下因素干扰:

①求助者疑病倾向,部分人没病找病。特别是在现实性抑郁和抑郁症之间的灰色区间,部分求助者的退避反应会造成其不自觉将心理问题归为身心疾病,为达到标准故意放大症状。

 

②文化因素。国人避讳心理疾病,会不自觉地把大病说小,或者在自述过程中往躯体疾病的方向引导。医生也聪明,喜欢把抑郁症故意说成脑神经衰弱,也算一种人文关怀吧。

 

③效益因素。部分无良医师或咨询师,因水平有限病患数量少,本着来一个挣一个的心态,喜欢吓唬人。

 

④心理效应考量。有经验的咨询师,一般会拒绝做明确诊断(心理有谱也故意不说出来),旨在防止“标签效应”对求助者形成的消极心理暗示,损害自愈渴望最终影响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干扰,国内目前抑郁症的识别率奇低,医生不信患者说的,患者也不信任医生,最终很多医生为了图省事会更多的依赖辅助诊断方式。辅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式,有哈密尔顿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神经递质水平检测、脑电图录像监测,脑电超慢波涨落分析(脑ET)、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等等,虽然每个单项检查的准确度都不高,但能规避主观意愿的干扰,且综合比对后得出的结论精准度较高。

另外,网络上有许多误导性的营销文章,诸如快速识别抑郁症、简单识别抑郁症、早期识别抑郁症等等,都是瞎忽悠。如果当事人能排除主观倾向干扰,CCMD-2-R的诊断方式本身就又快速又简单,如果不能排除主观倾向干扰,只有医院的综合诊断是可靠的,其他识别方法都不可靠。

 


 

【3】原生家庭阴影

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有关。通俗点讲,就是童年、原生家庭的教育。少部分人是因遗传,这是少数。一个人在成年以后所表现出的样子,都能在童年里有迹可循。童年里藏着一个人的密码。很多人会说抑郁症与自身的性格也有关吧,也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个性格在小时候是可以通过父母的爱与教育改变的。因为人的大脑不是一层不变的,性格随着时间与经历也会慢慢改变的。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童年经历都不大好,大多数患者呈现出一种极度缺爱没安全感的状态。他们的父母可能经常吵架,暴力相向。父母可能早早离异。有的父母语言暴力经常吼人骂人。有的父母工作太忙很少管教孩子。在成长的年龄却得不到父母该有的爱与教育,深陷家庭的负能量。

 

儿童的大脑发育是不健全的,儿童的大脑处在发育的状态。这时候给大脑发育的土壤是父母的不管教,是吵架,是暴力,是冷漠。成长的土壤满满的都是负面能量,就会刺激到大脑组织的发育,这样呢就埋下了抑郁症的隐患。

 

家庭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大脑与心境最强有力的保护伞。抑郁症里,青少年的抑郁症是最难治疗的,其次才是成年人。为什么呢?因为青少年的大脑与心境都还没发育健全,破碎的大脑与心境是无法抵抗抑郁症的。而成年人,多多少少发育的差不多了。相较于青少年,更成熟健全。

 

大多数成年人得抑郁症,多多少少也是与童年有关、与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也就是说,糟糕的童年环境、家庭成长环境,不幸点青少年时期就被抑郁症光临,幸运点到了成年,也比有爱家庭出来的孩子,得抑郁症的几率要高。

 

虚假的自我:抑郁症的原因就是因为童年创伤性情境所导致的我们必须要压抑在那些关键遭受上的真实情感反应,而这些真实情感体验被压抑、遏制,以及对于糟糕情境的适应使得人们未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情感上的自主性!因为我们并不被允许依照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出反应,反而是被迫接受父母无意识的情感体制的要求、以及糟糕情境的压力下发展出一个“假自我”。

(这个假自我作为我们适应那个成长经历的固定的角色或人设。它帮助我们斡旋那些特定遭遇、情境与经历)。而假自我在后来常常会发展成为一个我们将自身价值感所系于其上的“ego”,这个或者叫优越感、妄自尊大,或者叫营造的良好自我感觉。其存在的基础与依托是外界的认可,而非真实的自发自主的情感发展的状态。(我们真实的情感与需求由于早年处境当中的潜在遏制的缘故,其实并未真正随着年龄增大而随之发展。)

 

就像是水仙花的寓言里那喀索斯所爱上的自己映在水面上的美丽倒影一样,我们在头脑里为自己营造(且往往也被一些人配合着)的宏大的自我投影,并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当假自我在后来的生活当中因为现实的挫折、出现动摇、坍塌、瓦解的时候,原本的虚假影像所掩盖下的问题就不免暴露了,抑郁的状态也就不免出现了。自童年起的在情感上过度调整,照顾父母的情感需要与外界要求所导致的真实自我缺失

 

 

【4】身体的自我保护

孕妇孕期抑郁的发病率约是10%,而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30%,很多专家都认为产前和产后的抑郁症主要是因为妈妈们生产前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大起大落。的确,体内激素的变化是这类人群在这一特定期间最大最明显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他的一些因素:

 

首先,孕期的妈妈们常常会有很严重的孕吐反应,厉害到喝水都要吐,更是有人从怀孕一直吐到上产床,这对于要孕育宝宝的妈妈来说是饮食和身体方面的极大挑战;其次,怀孕会让妈妈肚子越来越大,晚上睡觉姿势不好很难睡得安稳,而子宫压迫膀胱让准妈妈不得不在夜里起好几次夜上厕所,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准妈妈们的睡眠质量;

 

说完这个抑郁症高发群体,再来看看我们普通人,请回想一下,在抑郁之前你可曾有长期熬夜的习惯?你可曾长期没好好吃饭?你可曾因为某种突发事件压力倍增,紧张、焦虑、情绪糟糕?如果刚刚暗合,那么就可以断定,我们得抑郁症跟长期的睡眠不好、饮食不规律、情绪的波动这三个条件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它们可以说是引发抑郁症的机制。但是,抑郁症也可以说是你身体的一个自保机制,它实在看不下去你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如此忽视,所以,它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停下来,让你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让你学会真正的爱惜自己

 

所以,请放松下来,不要再对自己的情况感到无助和恐惧,这只是你身体做出的非常无奈的自我保护,也许这种方式很极端,但请不要害怕,深呼吸,告诉自己的身体:我知道了,从今天开始,我就好好照顾自己,我愿意开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自己不高兴了也不会批评和埋怨自己,我会好好鼓励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我的身体和情绪更重要的了,请你放心,我会尽全力爱护好自己!

 

 

【5】性格,遗传,社会

抑郁的发病因素到目前为止,医学科学上有很多不同的结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抑郁症的发病是综合因素导致的,主要包括:生理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你提到的敏感也就是心理因素中的一个,也叫抑郁易感因素。并不是说敏感不好,而是敏感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有抑郁情绪。情感脆弱也并非真的脆弱,而是敏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细微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被歪曲误解了,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例如:同事没有明确原因的盯着你看了一会。

敏感的人会想:是不是自己得罪他了,或者他对自己有什么意见?

普通人可能会直接问对方有事吗?

神经大条的人可能压根就不去想什么,自己该做啥做啥。

 

由此可见,敏感的人就比平常人情绪波动大一些。只要及时调整,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没任何问题。有些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反而更需要这种敏感,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东西。所以性格没有对错,我们自己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尽量让自己不受到性格的负面影响,而是发挥它的长处。

 

遗传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递质等方面;有抑郁症患者的直系亲属得抑郁症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10-20倍,女性受到遗传因素比男性更大。另一方面:大脑中各种神经递质的分泌,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

 

人格因素: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因素是人格中的气质特征,例如:敏感性——指对周围刺激的敏感程度,和精神质——指情绪稳定的程度,这两者是和抑郁关系最密切的,还有我们常说的完美主义倾向,这些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拥有这样性格特征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抑郁。

 

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来说,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家庭,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例如:父母的惩罚,冷漠,甚至对孩子的敌意,都会导致孩子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变大。相反的,对于抑郁症高风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同样也可以保护孩子远离抑郁症。婚姻问题是很多人抑郁的直接触发诱因。对于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家庭中遭受的应激,乃至暴力事件,为之后青春期/成年后爆发抑郁症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经济水平:和所谓『常识』刚好相反,收入越低越容易得抑郁症。在城市化之前的中国,农村的抑郁症发病率远高于城市,体现在少量的研究报告以及官方都承认的农村高自杀率上;这一局面被近些年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给逆转了,多个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近几年自杀率大幅下降,归功于城市化进程。以后会怎样还未知。

 

性别:女性患者数量达到了男性的三倍之多。除开生理因素,女生在其他方面要承受压力等,严重的比如性侵犯,程度不同可能非常多见,在某些流派的心理治疗中可能是关注点。女性平均收入低,女性在异性关系之中会面对一些不对等的处境。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承受来额外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女性和男性在在自尊、自我概念以及应对社交的方式可能有差异,是抑郁的风险因素。

 

 

【6】愤怒的内化

最近几天,我的一个亲戚遇上了一件很让人生气的事情。他在一年多以前搬入新居,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他很快就发生楼上的住户极不正常,经常在午夜到凌晨六点这个时间段在家里敲东西、剁东西、挪家具、做家务、掉东西到地上,还有脚步声、关门声,极大的影响到他全家的睡眠。

 

他以为楼上是出租户,询问了物业的管家,得知不是出租户,而是业主本人自住。管家好心告诉他,如果再遇到晚上这么吵闹,可以给物业的人拨打电话,让他们来制止。但是我的亲戚不想把关系闹僵,想着自己努力忍受可能会习惯,因此一直没说,直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

 

当他多次和楼上业主交涉之后再一次上楼去找对方表明自己的感受,哪里知道遇上业主的老婆,第一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他心理有病。而楼上业主的理由竟然是:你住了一年多都没问题,现在突然有问题,肯定是你心理有问题,你要摆正心态。再说了,附近的高架桥这么吵,我们家不算什么!

 


幸好我的亲戚心理够坚强,够明白事理,在想了一天之后,终于想明白,他的过错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一直忍耐,纵容了对方的恶,最后反而给了对方打击自己的理由。他忍耐了一年,并不表示他就习惯了这种不正确的行为。高架桥虽吵,但是可以通过关闭门窗解决,而且高架桥晚上的声音是非常均匀的,而不是隔一段时间头顶上“砰”的来一下。

 

上面铺垫了这么多看似无关的例子,其实只是想引出最终的这个心理学观点:抑郁的真正根源是愤怒的内化。事件本身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而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会。

 

当一个人感到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恐惧、无助、习惯等等,他不能表现出愤怒,只能将愤怒内化,让那股愤怒的情绪进而攻击自己,觉得自己无能、没用,最终产生抑郁。而这个过程,大部分没有系统研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不会想的明白。

 

当一个人在成长环境中长期被人欺负,当一个人成年之后不足够强大,他的内心就会自觉的害怕将愤怒发泄出去,发泄到应当承受的对象身上,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保护机制,潜移默化到他自己都无法发觉。

 

所以为什么古惑仔不会抑郁呢?因为他们很少忍耐,会用拳头和刀子发泄自己的愤怒,他们从不自责,因此不会抑郁。为什么做善事的人反而要自杀呢?因为他们对那些人很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他们的世界观没有教会他们应该怎么面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无法满足那些欲壑难平的人,同时对这个世界失望,善良而年老或者身体虚弱的他们无法发泄自己的愤怒,因此只能悲伤自杀或者因病去世或者抑郁生存。

 

为什么死都不怕的人,却害怕流言蜚语呢?因为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埋没了他们的本性,让他们根本就不敢对整个世界愤怒,最终他们只能将愤怒内化转而攻击自己,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守妇道,所以自杀。如果是一个没被愚昧文化蒙蔽的人,就算死,也要向世界发泄自己的愤怒,战斗中被杀死,这才是最应该的方式。

 

亲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他拖延着不想表达自己的愤怒,在被对方回绝之后差点要内化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心理有病。如果他不够清醒,接下来的肯定是抑郁了。

 

绝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过伤害和打压,他们的心理上已经有了透明玻璃板,他们害怕外界的碾压,因此只能隐藏自己的愤怒,内化攻击自己,觉得自己无能,然后自己抑郁,长此以往就是恶性循环,最严重的情况可能会死亡。

 

当然,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愤怒绝对是需要方式方法的,而不是乱来。否则就像之前说的社会青年,伤痛还得自己忍受。

 

但是,人还是必须得抛弃曾经受过的伤害,丢弃一些过时的经验教训,继续向这个世界舒展自己的情绪,展开自己的羽翼。虽然很可能会失败,会再次受到打击,但是不尝试,就不知道透明天花板的底线在哪里。而在做的过程中,会重新得到经验,发现外界的人并不是个个都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可怕凶狠,发现外界的事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这样会减轻心中的恐惧,减少对自己的攻击。

 

必须要做,做了才有路!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认知,发泄愤怒解决抑郁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多接触人,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层

 

因为从朋友、熟人和弱关系处可以获取信息,带来机会,得到帮助,舒缓心情。最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知道别人并不是神仙不比你强很多,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吃了足够多的苦,他对外界的恐惧就会极度减轻,能够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泄自己的愤怒,最终也就解决了抑郁的问题。

 

 

【7】大脑,多巴胺,神经递质

多巴胺:中枢神经系统内以多巴胺为递质的神经元只有大约40万个,数量很少,但它们以复杂的通路投射到很多脑区,产生了控制、动机、认知、奖励等丰富的功能。比如在中脑里有一个称为“黑质”的神经核团,一条“黑质-纹状体通路”由此向上抵达尾状核与壳核,它决定了我们的肢体动作能否协调均衡。

 

从黑质附近的腹侧被盖区出发,又有两条多巴胺通路,一条与我们的行为动机关系密切。当它活跃起来,我们就会对正在做的事充满兴趣,从当前的环境中感到舒服,比如爱情给人的美好体验就与多巴胺有关,巧克力因为含有额外的多巴胺,因此也常与爱情联系起来。

 

另一条与我们的自控能力有关:多巴胺在这条通路中表现为冲动抑制,使行为更加理性。与此同时,黑质纹状体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道还共同构成了大脑的奖励系统:当我们学会了新的技能、达到了新的成就,奖励系统就会及时营造出一种满足感

 

不过,这个奖励系统会给同样的成就越来越少的奖励,迫使我们追求更大的成功——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人类在科学、艺术、政治等等所有领域攀登一切高峰的关键动力。然而世界上又总有一些能让大脑轻易制造大量多巴胺的东西,比如甜食、游戏、性行为和买买买,它们常能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让人主观上感到舒服——当然,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全新的多巴胺之源。

 

脑是人体的总帅,是人体组织的指挥官,指挥人体各个部门正常工作。比如大脑的中央叶,中央前回损伤,可能脚就不能动了,手不能动了,面部不能动了,或者舌头也不能动了。有些高血压脑出血,破坏到中央叶与肌肉的联络,肢体就会出现偏瘫。

 


再比如额叶。有些病人的脑肿瘤长在额下回附近,虽然肿瘤摘了,但额叶这时候受损,那就会说不了话了,语言功能丧失。再又或者额眼区。这块区域是掌管眼球的转动,扫视。如果说肿瘤破坏到额眼区,那么人的眼睛就偏了。

 

一台脑部手术,医生通常会与亲属交代清楚,脑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后遗症。常见的有偏瘫、不会说话了、手脚不会动了、眼睛偏了等,有的甚至不会醒,等等。根据病人的脑肿瘤或者脑出血位置不同,会出现以上不一的后遗症情况。

 

其实这里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脑手术的后遗症—— 它就是抑郁症。对,您没有看错。抑郁症还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因为抑郁症是生理病,大脑的慢性生理疾病。一个快乐有活力的人,如果把他的大脑打开捣鼓一下,就能变成抑郁症。

 

如说当肿瘤的位置在人的杏仁核附近,杏仁核呢又刚好长在海马体的末端,杏仁核与海马体又刚好作用于大脑的应激反应。杏仁核是管人的情绪的,掌控人调节情绪,控制力,记忆力,海马体是储存记忆的。这两样东西一损伤,不能好好管理人的情绪,不能调节大脑的应激组织,混乱的情绪干扰到神经递质的分泌,这就很容易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在医学上和你理解的其实完全不一样。抑郁症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心理疾病,抑郁症在医学上归类在精神疾病,而且是有生理性作为病理基础的精神疾病。所以,国内外,治疗抑郁症的手段首先是药物,而这些药物也集中作用在大脑上,促进大脑组织运转,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让患者的症状缓解,在缓解的基础上,再做心理治疗。因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引申出来的。药物为主,心理建设为辅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疾病都是无法一下子治愈的,比如心脏病,比如糖尿病。其实抑郁症也只是如此。也只是一种需要长期服药的生理疾病而已。并不能因为药物无法完全治愈便否定药物,而完全依靠于心理治疗,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8】抑郁症的科学病理解读

先给一句话概述:抑郁症是一类(而不只是单一种)复杂疾病,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础,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反馈到自身从而表现出一系列我们称之为“抑郁症状”的动态过程。抑郁症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独一个基因、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心理模式或者昨天失恋这样的环境事件单独能解决的。

 

基因组决定了生物个体,但是个体的大脑的发育和老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和外界的互动情况(经验),而每天身边会遇到的人或事是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本质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抑郁症通过还原论来理解一定是非常片面的。我会简单的叙述一下整个链条中一些关键因素:

 

基因:对同卵/异卵双生子的对比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中占到30%。5-HT转运体基因被研究较广泛,该基因有S和L两型,携带S等位基因(SS纯合或S/L杂合)可能意味着增加易感性。影响神经递质、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的基因也可能有一定作用。比如GWAS发现的rs2715148 和 rs2522833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作用是突触旁基质合成,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重吸收);HOMER1 基因及其rs7713917 多态性影响大脑特定认知功能时候额叶的活动度。

 


神经递质:包括5-HT1A、5-HT1B、去甲肾上腺素、GABA、谷氨酸,在合成、转运、发生生物效应等一系列相关过程都可以影响到抑郁症。也是经典的药物SSRI/SNRI作用靶点。

 

应激-肾上腺-下丘脑轴:古老的内分泌HPA轴。脑感受到应激后,下丘脑释放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传递到肾上腺再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反过来可以抑制大脑海马的神经元再生,皮质激素增高、海马缩小、海马活动度改变等现象都可以在部分病人上观察到。

 

细胞和组织层面:有一个重要的蛋白叫做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对于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神经可塑性至关重要。人脑中只有海马和纹状体有神经再生,除了刚才说到皮质醇可以导致神经再生减少,在应激条件下BDNF基因多态性也可以导致。

 

脑:富含5-HT受体的扣带回膝下皮层(sgACC)在抑郁症病人中表现出了多种异常,包括不限于:神经胶质细胞减少,突触减少,耗能,活动度改。sgACC又是包含在对情绪和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一套脑环路系统中,其他重要的节点还包括:背外侧额叶(DLPFC),背内侧额叶(DMPFC),皮质下灰质核团(纹状体和丘脑),后扣带,杏仁核和海马以及小脑。这些区域是通过多种实验条件下(比如给病人看不同包含情绪内容的图片)得到的。这一些列的发现也直接促成了新一代诊断及治疗的工具,比如直接通过脑扫描来进行诊断,通过实时fMRI学习如何调控情绪,通过rTMS刺激DLPFC治疗对药物无效者。

 

脑与心理:前面说了很多不同的脑区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总结而言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活动反映到神经活动上就是:对于负面情绪过度反应,对高兴等情绪却毫无反应,情绪调节能力严重下降;认知功能及相关神经活动亦有减退。对来自外部环境的负面信号反应过激,而自身又无法如正常人一样摆脱其干扰。某些性格特质(高neuroticism)可能也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

 

注意力的偏曲(尤其对情绪相关的信息),对情绪信息的不正常再加工产生的偏曲记忆和自我沉思,异常的心理模式,这一套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表现,是抑郁症研究和心理治疗界大佬前辈AT Beck所提出。

 

【关注抑郁症】相关文章汇总导航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科学解读:抑郁症的成因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抑郁症爱情故事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成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