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李世民一战擒两王,《贞观之治》精讲P1

《贞观之治》2004年8月正式开机,总计投资才3000万。前后整整拍了200多天,从盛夏一直拍到隆冬,辛苦程度超出想象。李世民是一位马上帝王,剧中冲锋陷阵的镜头不少,“大夏天,我要穿着14公斤的重甲拍戏,一旦穿上就不能脱,不敢喝水,身上的汗珠像小虫一样往下爬,从腿肚子流下来,过了夏天,冬天的苦又接踵而至,为了讲究古朴风格,导演要求室内戏不能穿鞋,为了拍摄好看,还要在地上撒水,那会儿已是滴水成冰的季节,没拍几场戏,马跃就已挂彩,满脚都是冻疮。
马跃说,遭遇那么多辛苦,咬牙也就挺过去了,真正让他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扛不住的是化妆,剧中李世民的造型从青年一直到老年,有时一天要化四个大妆、十几个小妆,天天要做笔记,就怕演串了,“古装戏化妆要用酒精,我酒精过敏,皮肤上长了很多脓包,非常痛苦。”,在它古朴的风范的表现样式的情况下,尊重了历史。比如那个时候,导演在把握的时候,没有椅子坚决不需有椅子,是席地而坐。拍戏的时候,有时候一跪跪一天,拍了几天下来,演员的腿就都跪肿了。。。
拍完《贞观之治》马跃落下了后遗症,拍戏期间,常常是吃完饭就要在马背上颠来颠去,拍完戏一查,得了糜烂性胃炎,“拍戏时没时间检查,拍完戏,疼得越来越厉害,那时提心吊胆害怕是恶性肿瘤,去做了胃镜,总算心里踏实了,但现在我只能吃面条喝粥,不能吃生冷硬辣的东西。”
硬汉柔情 性情中人:
历史上记载,二凤是一位性情中人 爱哭,马跃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哭星。“长孙皇后去世,马跃的眼泪竟然胡须冲掉了,没办法只能重新粘。”

入木三分的演技:
马跃说,演李世民老年阶段的戏,自己常常哭得缓不过神儿,戏完了眼泪都止不住。“我不怕别人说我哭,说实话,我从影以来,都是真哭,我不反对别人用眼药水,但我是舞台演员出身,习惯用体验演戏。”

贞观之治采访:
马跃: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体味着李世民的欢乐,也体味着李世民的痛苦,我欢乐着他的欢乐,悲伤着他的悲伤,就是这样。
那段时间,你看在北京拍的这个戏,我整整200天,基本上经历了春夏秋冬,然后我一天家都没有回过。没有时间,我的床上全是书,当然压力也太大了,压力非常非常大,你想啊,它是一个纯粹的正剧,正到什么地步,大家看完你们会有,现在很多网友,很多我的朋友跟我说,确实它太正了,正的有点枯燥,有的人是这么跟我说的。那么我自己的体会,我是在现场,我亲身的经历过,打电话过来说太难了,太枯燥了,我们说是不是能够采取变通的办法?坚决不能戏说、不能演绎,既然我们要拍一个纯纯正正的一个正式剧,我们就一正到底,这样在现场。我在现场我经历了很多,你想每一个故事我们要做到什么,每一个故事都要从这主要的三本参考正史上来找到出处,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一定要从这三本重要的依据当中…
马跃老师有一个比喻,如果把现在众多的历史剧都比作五颜六色的饮料的话,在一个桌上放的五颜六色的饮料,那么《贞观之治》乍眼看上去,像一杯不起眼的矿泉水,等你尝完了五颜六色的饮料的时候,不经意拿起矿泉水喝下去的时候,你发现你醉了,它其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
结语: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 十几年的贞观粉 我未尝不知道再好的历史正剧也会与正史有出误 因为史书记载尚且不同 比如新唐书有野史成分等 因此 学历史一定要通过正史 严谨的学习 而优秀的文学发挥 可以当做业余欣赏
一些被电视剧误导 对二凤映象不好的 又不愿意看书 配合历史解说贞观之治效果极佳 因为我做过实验 身边很多朋友是当年被烂剧误导的 认为二凤就是个好色之徒 看完马跃老师贞观之治 跟我说:二凤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皇帝!相见恨晚 不得不说优秀的演员和影视作品深入人心的重要 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唐情史长歌行之流 属于是魔改黑二凤黑到家了 搞历史虚无主义 不能算作“文学发挥”)
最佳荧屏太宗形象:
贞观之治马跃版 是迄今为止影视剧里最好的一版李世民,英气勃发,不怒自威。他的个人身型高度也非常魁梧(身高一米八二),那颗眸子精光闪闪,眼神戏非常犀利。他的眼睛会说话 对凰后会拉丝 该严肃的时候不怒自威 又很有亲和力 硬汉柔情的味道。
作者题外话:
说起来也是好有缘 马跃老师是陕西乾县人 二凤出生于陕西武功县人 两个县距离30公里
当年张建亚导演执意李世民演员必须陕西籍 老乡演起来真的有味道(不是迷信地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多少有相似之处 当然也肯定有例外)
古人讲农历 二凤生日是十二月戊午 没过年 所以598年1月23日(农历还是蛇年)另一个记载是599年1月28日 农历就是属马了 联想到马跃老师姓马属蛇(狗头)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