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日语的历史
昨晚刷到这篇视频,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中日双字】(油管10万播放科普)日本综艺用搞笑方式介绍日语的历史!对于正在学日语的我来说非常有用!干货太多了看一遍记不住,所以在这里写一下笔记。(感谢搬运的网友和翻译的网友!)

弥生时代
自弥生时代日本人开始在固定的场所定居,在那时必然会有些对话交流。但是他们很长时间没有文字(文字もんじ)因此对话没法留在历史中。
二世纪的“汉倭奴”金印

这个金印是中国送给日本的,上面的文字是汉字。中国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有文字了。日本人首次看到了文字。
从五世纪开始,日本人积极地来到中国。
那个时代的历史课,先生口述,学生不断复述直至记住。学生开始在课上用文字写笔记,从而引发学习文字的热潮。懂得文字的日本人阅读中国的文章,吸收中国的文化,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不久,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文武天皇的用来统领群众的《大宝律令》横空问世。
当时写中国文字也按照中文的读音来读。

法隆寺药师像
法隆寺正殿有一件国宝,药师如来坐像,侧面有一篇文章

其中的“药师像作”并非中文语序(中文语序为“作药师像”,动词在宾语前),
假借字-用汉字的读音记录日文

但是效率很低。
万叶假名
训读&写中文,读日文。
訓(くん):训读,小学生学汉字的时候的注音,月(つき)。
万葉仮名(まんようがな):将音读(汉字的“音”)和训读(汉字的“训”)结合,读作“やま”,写作“山”。日本人终于可以把日常用语写下来了。
使用万叶假名写的作品有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假名还可以向我们展示当时日本人的口语发音。比如当时的母音有8个(现代只有5个),等等。

我因为一个字的笔画很多,人们将一个字拆分并发明了草假名,在这简化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便是平假名。
平假名(ひらかな)
平假名被认为是在9世纪已经产生,日本从此可以按照发音以与口语相近的形式进行记录。尽管有些贵族中的大叔认为平假名有些不成体统,宫中爱新鲜事物的年轻女性还是带飞了平假名。
片假名(カタカナ)
片假名和平假名几乎同一时间出现,是汉字的一部分。原本片假名是为了方便僧侣快速写字,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我们使用的三种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的使用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创造汉字词汇
在这当中,(镰仓时代的)武士也开始创作专属的日语词汇。比如,「かへりごと」的意思是写信的回复,武士们创作了写信的汉字「返事」,并且按照在中文中的读法来读「へんじ」。类似的例子还有,火灾=ひのこと=火事「かじ」。不懂礼仪=こちなし「骨無し」=無骨「ぶこつ」。不可替代的东西=おおいにせまる=大切「たいせつ」。任何时代,汉字都是男子气概的象征。
都城腔(都言葉)
这个与京都朝臣语言为代表的“都城腔”相融合,在室町时代形成了更接近现代的日语。
1338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创建了室町幕府。来到京都的是来自乡下的侍卫。这些武士向朝廷官员们学习礼仪和规矩,原来只在京都的上流社会使用的高雅的都城腔(都言葉)也慢慢渗透到了武士之间。当代的狂言就是都城腔。
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都城腔更上一层。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是出生尾张,也就是当今的名古屋。明智光秀出生京都,织田信长想要改掉尾张口音,也是重用明智光秀的重要原因之一。
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实现天下统一,实行藩政。各个藩国之间由于地理不变,流动少,长达260年的江户时代,各个藩国的方言都有了很大发展,在江户(当今的东京)也孕育出了独特的方言,被各藩国作为通用语,对今天的标准语有很大影响。“山の手言葉”是在高地(江户城、四谷、赤坂)中武士和主人之间的语言;相对的,平民之间流行的是“下町言葉”,特点是快速对话,有种半吊子的口吻。
山の手言葉: ○○あそぼせ、○○いらっしゃる
当时有一种称作“往来物”的书,是学校寺子屋使用的教科书,通过上面的漫画,这种“江户话”渗透在100万的江户人口中。


往来物根据职业和习惯的不同分为农民使用的《百姓往来》,商人使用的《商卖往来》等,多达7000种,促成了江湖时代高达70%的识字率。
举个例子,江户后期1809年的《浮世风吕》中记载了在澡堂里市民的真实对话,其中两位10岁小女孩的对话如下:
お丸:お角さん このあひだは お稽古がお休みでよいねへ
前几天技艺训练停课真好啊
お角:アア おまへもかへ わたしもね。お稽古のお休みが何よりも何よりも もうもうもうもうもう いちばんよいよ。それだから お正月の来るのがおたのしみだよ。
啊你也是吗我也是哦。。。。
お丸:アアネエ お正月も松がとれると不景気だねへ。もつと いつウまでも松をとらずにおけばよいのに。。。
我说呀新年如果也撤去闷怂的话会有不幸呢。可以的话要是一直能不撤去门松就好了(如果一直放假就好了)
这时的对话我们现在已经能完全理解了。

明治维新
国语学科诞生的契机也是在明治维新,引领的多维下层武士阶级,方言各异。明治维新初期,统一化的日语诞生了。明治5年(1872年),五年制小学在全国推行。“山の手言葉”成为标准语,为外地人所接受。但是也有例外,比如「○○です」是来自江户时代住在平民区吉原的花魁的语言,因其简短优雅在上流社会流行,最终成为标准语得以推广。
武士:○○でござる
商人:○○でございます
庶民:○○だ
花魁:○○です
再比如,有些方言也成为标准语。在西日本使用「おかあさん」替代了在东京使用的是「おっかさん」。「僕」「君」原本是在长洲的藩臣主仆之间使用的语言,也被明治维新的人采用。
和製漢語
日本最早的教科书也出现了——《小学读本》,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阅读。为此引入外国的语言思想和文化,而日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此出现了日语和外语混用的人。为了挽救这种局面,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文学家们开始拼命造词。


这些「和製漢語」(わせいかんご)也反哺了中文。比如,近代化较迟的中国向近代化较早的日本学习了电话、人民、共和国,而现在也有美白、歌姬、人妻等次进入中文。
每年日本也会创造新词,比如婚活(相亲),草食男子、美魔女等等。
语言大革命——言文一致运动
日本人发现与外来语相比自己的「書き言葉」「話し言葉」不一致。当时书面语是“文语体”,使用汉字和片假名混合书写的“汉文训读调”。
「話し言葉」私は筆(ふで)を持っています
「書き言葉」我レ筆ヲ持チタリ
发起这场运动的是明治时代的由二叶亭四迷起头的小说家们。二叶亭四迷在明治20年(1887年)发表了小说《浮云》,口吻参考落语。

而相比之下较为严肃的是森鸥外的作品,代表作《舞姬》。

尾崎红叶在小说中前所未有地使用「○○である」,代表作《多情多恨》。

○○でございます・○○だ・○○です比较主观
○○である客观说明


明治37年,夏目漱石采用である创作了畅销书「吾輩は猫である」,人气太高了以至于产生了很多衍生作品。这样最初得到了反对的言文一致运动因其便利性很快得到了实施。
吾輩は猫である、名前はまだない
明治33年(1900年),小学校令得以修正,统一了读书、写作、习字这三个课程,新设了国语课,并在全国通行的课本中将一个读音确认为一个假名,由此将假名统一为48个文字。此前,一个读音可以写成好几个假名,平安时代的假名多达200个以上。不合标准的假名被称为变体假名,比如鳗鱼店的な、荞麦面的そば、送花时候的え。50音逐渐定型。
但是直到日本战败时候的文字金字塔是:汉字>片假名>平假名。

昭和21年的《日本国宪法》是最早使用汉字和平假名结合的口语体的法律。小学教科书里也是采用平假名优先,因为虽然片假名好写但是平假名日常更多使用。
口语的革命——收音机广播
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1924年),广播开始在全国播放。但是最开始受明治维新的影响,播报内容是难理解的汉文训读调。昭和10年(1935年)学校放送开始,面向学生和老师,慢慢完成了标准语的统一。

广播放送的12年,汉字传入的2000年,使用万叶假名后的1600年,平假名产生的1100年,明治维新后的150年,日本终于有了全国统一的日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