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訄书》公言第八

2023-08-17 21:42 作者:一只仰望天空的猫  | 我要投稿

     “公言”有“公开的言论”和“公众的言论”两种解释。前义见于《史记·孝文本纪》:"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魏书·刘昶传》:" 高祖曰:'国家本来有一事可慨。可慨者何?恒无公言得失。'" 后义见于唐·韩愈《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中国步入近代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驱使一大批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传播当时世界的先进理论知识。1908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的好友,武进人(今江苏省常州)沈同芳出版了《公言集》,其在自序中谈到“……爰旧集此数年来关系公共之文字甄择十之六七,汇为一帜,颜曰《公言》,盖谓非余一人之私言也……” 《公言》杂志亦于1938年创刊,其创刊号中谈到该刊的发起源于其同人之间的谈话。他们认为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对于中国一切问题,都有注意与研讨的必要”,故而创办了该刊。其命名为《公言》,则是为了三个目的,即态度的公正、持论的公平和性质的公开。“公正是要免去偏颇过激,公平是要屏除主观成见和私人的毁誉,公开是要使这个刊物,成为大家的园地”。此三者即是该刊的宗旨。

    而章先生写就此文正处在甲午战后改良论盛行之时,本篇论及西方的科学常识,以破除传统非科学的观念。章先生所言公言,乃是科学,同时也有民主思想蕴含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章先生独“尊荀”,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贯穿于其文始终。

    本篇大部分注解主要参考自徐复.《訄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同时进行少量补充及删改,同时在文中用红色字体标注笔者对于章句的解释。笔者水平有限,有未详尽考虑之处,尽情指教。


原文1
  1. 求朝夕于大地而千岁不定:

    见管子《轻重乙》,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

    说地球广大,各地的情况都不一样

  2. 黄、赤、碧涅、修广,以目异:

    碧涅,黑色,青色;修广,长宽。

  3. 徵角、清商、叫啸、喁于,以耳异:

    徵角,古五音中徵(zheng)、角二音;清商,清商乐的简称;喁于,相和声。

  4. 酢熮、甘鹺、苦歰、儁永、百旨,以口异:

    酢(zuo4),醋本字,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酢法》云:“酢,今醋也。 ” ;熮,烈,口味浓烈; 鹺,咸; 歰,歰同涩;隽永,事物口味甘美,见《汉书·蒯通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颜师古《注》说:“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 百旨,指百末旨酒。《汉书·礼乐志》:“百末旨酒布兰生。”颜师古注:“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末,碎屑。

  5. 芳苾、腐臭(一本作殠)、腥蝼、羶朽,以鼻异:

    芳苾,芳香。《说文》:“苾,馨香也。”苾,古馥字; 殠,腐气,通作臭;腥蝼,腥气和蝼蛄臭,见《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郑玄注:“般臂,臂毛有文”。郑司农云:“蝼,蝼蛄臭也。”  羶朽,朽同㱙。《吕氏春秋·孟春》:“其臭羶。”高诱注:“羶,木香羶也。”《广雅·释器》:“㱙,臭也。”

  6. 温寒、熙湿、平棘、坚疏、枯泽,以肌骨异:

    熙湿,燥湿。溼同“湿”,见《说文》:“熙,燥也。”干燥义。

    以上说事物的形态因人的感官感知到的状况而相区别

  7. 公有大小,而人不营度

    营度,丈量规划。《吕氏春秋·节丧》曰:“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高诱注:“营,度也。”

  8. 公其小者,其去自私,不閒以白㲠

    閒同闲,【禮·曲禮】少閒願有復也,【註】言欲須少空閒,有所白也,空隙。 白㲠,㲠同牦。牦牛尾白,故称。此谓差距小。

    说有的人太自私,只容得下自己

  9. 是故至人谓之【纍傂之智】:

    至人,道德高尚的人的,见《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纍傂,【揚子·太玄經】車纍其俿,馬躐其蹄,止貞。【註】俿(chi2),輪也。輪纍蹄躐,不可乗行,故止爲正。纍(lei2),纏繞;攀援。躐(lie4),【玉篇】踐也,踩踏。乗是“乘”古字,趁着;利用 。意思是车缠住自己的轮子,马踩到自己的蹄子,只能停下来了,纍傂之智谓为自毁前途之法(自撰)


原文2
  1. 以目之者视火而有青炎,因是以为火之色不恒,其矣:

    眚,眼睛生点。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眚,目病生翳也。’今谓目病生点曰眚,音如星。”悖,惑乱。

  2. 取歧光之壁琉璃

    歧光之壁琉离,谓分光镜,此指三棱镜玻璃。壁琉离,胡人语,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亦省称琉璃,改其字为流离。

  3. 烛灺均制之上,七色而外,有幻火变火

    烛灺,灯烛余烬。《说文》:“燭㶳也。从火也聲。徐野切。”即烛烬。   均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幻火变火,今称外焰,为无色火焰,因供氧充足,燃烧完全,温度最高,具有氧化作用,故亦称氧化焰。

  4. 虽缘眸子以为蓺极,有不缘者矣:

    蓺极,准则。蓺亦作槷。《周礼·考工记》:“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与日入之。”郑玄注:“槷,古文臬,假借字。”   前《颜学》作臬极,其义同。又有章炳麟《"社会通铨"商兑》:"人之所志,固不当以成败为臬极。"。【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置槷以縣。【疏】槷,柱也。以縣者欲取柱之景,先須柱正。欲柱正,當以繩縣,而垂於柱之四角四中,繩皆附柱,則柱正矣。,【釋文】景本或作影。【佩觽】形景爲影,本乎稚川。,【說文】繫也。【註】徐鉉曰:此本是縣挂之縣,借爲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別作懸,義無所取。

    以上意思是说人的眼睛看见的不一定就是事物的本质,不能看到什么就认为是怎么样的

  5. 大鱼始生,卵割于海水,久不知其咸:

    卵割,当为卵剖。《淮南子·泰族训》:“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剖于陵。”高诱注:“蛟龙。鳖属也。乳于陵而伏于渊,其卵自孕。”王念孙杂志:“割当为剖,字之误也,剖谓破卵而出也。”渍,浸渍。【史記·貨殖傳】漸漬於失敎。

  6. 以是论咸味之无成极,而坐知咸者以舌臄之妄

    成极,犹终极,亦言穷尽。坐知,立知,立刻知道。舌臄,舌和口边肉,见《说文》:“*,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或作臄,其虐切。缘,章先生《诸子学略说》谓:“征之佛书,大凡一念之起,必无问缘,前念是也。缘者,是攀附义。”前念,指心的瞬息变化。妄缘,指虚妄不实之缘。

  7. 且人日茹饮于酸素之内而不知其酢,及其食醯梅,则酢者觉矣:

    酸素,化学上的酸类。醯梅,酸梅。

原文3
  1. 苟日寝处于醯梅而之:

    噍,同嚼。

  2. 是故有细大,淡咸无乱味,以忘微咸者而欲没咸之达性,固不也:

    分剂,一定的分量。乱味,混杂之味。达性,今译共性。指不同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性质。厌,合也,亦谓厌足,即满足。

  3. 单穆公曰:“目之察色,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耳之察清浊,不过一人之所胜。故制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过是则听乐而震,观美而眩。”

    单穆公语,见《国语·周语下》。韦昭注:“单穆公,王卿士,单靖公之孙也。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清浊,律中之变,黄钟为宫则浊,大吕为角则清也。胜,举也。钧,所以钧者之法也,以木长七尺者弦系之以为钧法。百二十斤为石。“

    引用此语说音乐书画都是依据人的尺度创作的,超过这个尺度就会令人感到不适

  4. 一秒之动,下至于十六,高至于三万八千,而听不逮:

    人耳可闻的声波振动频率,约从十六赫兹至三万八千赫兹。亦简称赫。每秒振动一次,称为一赫。

    这是章先生引用科学常识来说明人的听觉是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感知的。

  5. 电赤之余𦧡,光力万然蒸,而视不逮:

    电赤,可能指闪电或者电池,考当时已进入电气时代。𦧡,火光。万,谓万倍。然蒸,蒸汽机。然,古燃字。

  6. 余尝西登黄鹤山瞻星汉阳闪屍乍见,屑屑如有声:

    黄鹤山,即湖北武汉市蛇山。一九九八年春,章先生初至武昌,张之洞延聘为《正学报》著主编。闪屍,通言闪耀,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见木华《海赋》。屑屑,小声。

  7. 以是知河汉以外有华藏焉,有钧天广乐九奏万舞焉:

    华藏,佛教语。莲华藏世界的略称。佛教指释迦如来真身毘庐舍那佛净土,是佛教的极乐世界,由宝莲花中包藏的无数小世界组成的。钧天广乐,天上的音乐,亦指仙乐。《史记·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九奏,奏乐九曲。万舞,干雨雾。阮元:”万,厉也。发扬蹈厉也。《公羊》注以为武王以万人服天下,故民以万名其篇,此望文生义也。”

  8. 以不闻见,言其灭没,其厌人乎:

    毅,毅然。果断貌。

原文4
  1. 夫物各缘天官所合以为言:

    天官,指耳、目、口、鼻、心、体等感觉器官。《荀子·正名》:“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杨琼注:“天官,耳、目、口、鼻、心、体也。谓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缘天官,言天官谓之同则同,谓之异则异也。”《正名》又云:“物也者,大共其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王念孙杂志:“共则有共之有,读为又,谓共而又共,至于无共然后止也。”

    “缘天官”是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蕴含着朴素唯物思想,译文是“既然这样,根据什么区别事物名称的异同呢?这要根据人的自然感官。凡是民族相同的,他们的感官就相同,那么对事物的感知也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各种比方,只要大体相似,就可以互相沟通了,这就是人们要互相交流,给事物共同约定名称的原因了”。

  2. 而可恣膺腹以为擬议者:

    膺腹,即胸腹。《说文》:“膺,胸也。”擬(ni3)议,揣度议论。《说文》:“擬,度也。”

  3. 则进化之自此阻:

    机,事物的迹兆。《易·系辞》:“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4. 吾与之灵台曰:“道域中,而智周九天之上。”

    陟,登。灵台,古观察天文星象的建筑。亦借指学宫。型,模型。此谓法式、型范。

    域中,国中。九天,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天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杜牧曰:“攻者势讯声烈,疾若雷电,如来天上,不可得而备焉。九者高深,数之极也。”

  5. 今吾已范人形,而勿能求其异合于非人之形

    范人之形,谓逢人之形。《淮南子·俶真训》:“一范人之形而犹喜。”高诱注:“范,犹遇也,遭也。一说,范,法也。言物一法效人形而犹喜也。”复按:《庄子·大宗师》作“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郭象注训为遇。章先生《庄子解故》:“犯字,《淮南》作逢,犯、逢双声,借犯为逢。”

  6. 及夫宗教之士,知其宥,不知其别,以杜塞人智虑:

    别宥,区分蔽障。《庄子·天下篇》:“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成玄英疏:“宥,区域也。始,本也。署立名教应接人间,而区别万有,用斯为本也。”《吕氏春秋》有《去宥》,文云:“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高诱注:“天,身也。”复按:“宥,亦作囿,蔽障。”智虑,智慧与思虑。


《訄书》公言第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