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106 道德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06、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的本性,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集体生活中形成了原始的道德,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也就产生了反映私有制的道德。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以往的旧道德、旧传统正在被新的无产阶级道德所代替。地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宣扬什么超历史的“永恒道德”,胡说道德是“人类本能”,不能靠改造社会制度来改变等等,显然是唯心主义的鬼话。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在旧社会里,压迫阶级的道德是“吃人”的道德,被压迫阶级的道德是反抗压迫的道德。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是所谓“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而无产阶级的道德则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消灭剥削和消灭阶级。因此,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决没有什么共同的仁义道德关系和“普遍的人类之爱”。鲁迅说得好:“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2]
现代修正主义者抹杀道德的阶级性,竭力宣扬“人类共同的道德”,“全民的道德”,鼓吹“抽象继承论”。他们把孔孟所鼓吹的“仁爱”、“忠恕”、“中庸之道”等等奴隶主阶级的虚伪道德,说成是一切阶级、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普遍形式”和“人类最完整的美德”,硬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员去继承和修养这种“美德”。这些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目的在于欺骗群众,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超阶级的“全民的道德”是不可能有的。“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3]
一面x淋淋地屠杀人民,一面假仁假义地鼓吹“仁义道德”,以掩盖反革命专政的本质,这是一切反动派的惯技。正如教员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反革命事业尽管每天都在做,但是在嘴上,在官方的文书上,却总是满篇的仁义道德,或者多少带一些仁义道德,从来不说实话”。[4]孔丘大肆鼓吹“仁者爱人”,实际上是一个镇压奴隶阶级和革新派的刽子手。苏修叛徒集团也是在“人道关系和互相尊重”,“人对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等美丽词句掩饰下,用极其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和奴役国内外人民的。[-]一面大谈“破私立公”,“同舟共济”,一面大搞反革命阴谋诡计,是一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对于这样的反革命两面派,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被他们虚伪的道德说教所欺骗。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34页。
[2] 《鲁迅全集》第六卷44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34页。
[4]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3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