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学语文课本上隐藏的神作:《桃花源记》

2023-02-17 22:19 作者:PLUTO-苑  | 我要投稿

桃花源的意象:

1.桃花:“中无杂树”的纯洁性。桃花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桃夭》。在唐诗中,桃花出现442次,桃出现2265次。在桃花的背后,在《山海经》中记载:“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此处邓林便为桃林,是英雄血肉之象征。而在《读山海经》中用:“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来赞美夸父的精神。(精神:1.为了追求人类理想而愿意放弃生命。2.为了赞美理想而勾勒出它具象的外形。)

2.渔人:匿名的存在,并无姓名,是一种象征性的群体指称。李渔在《渔夫》中道:”莫道渔人只为鱼。“而渔人的意象从先秦时期开始就与隐逸文化相结合,是独特的”渔隐意象“。(其中典故有”姜太公垂钓“。在骆宾王的《钓矶应召文》,李白的《梁甫吟》中也有出现,在《江雪》中达到创作的巅峰。)一开始能进入桃花源是因为他作为一种隐逸心态的代表具备了某种忘乎名利的特征,与“忘舍”与非功利心不谋而合。背叛桃花源时的心态也注定了他回不到那个国度。

3.洞穴:柏拉图洞穴隐喻

内:我们处于混沌时期的可见世界

外:充满真理的可知世界

but在我们的文化中,从外部进入内部才是一个新世界的展开。这种观点的形成来源于魏晋时期的道教思想。古人认为洞穴可以调整阴阳,平衡宇宙自然之精气,因而产生了“洞天福地”的崇拜现象。

桃花源的结构:

“幸入--复出”:在刘向的《列仙传》,王嘉的《拾遗记》,陶潜的另一部作品《搜神后记》中均有体现,这是当时的“志怪小说”。这种文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其记录,叙述的很多时候并非是某个创作者的突发奇想,而是在当时整个社会里充满了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民间信仰。

最终的升华:


中学语文课本上隐藏的神作:《桃花源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