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给电影的(一)

文学可说是一种手艺,电影也是。
导演读文学作品,感受到主题,将其转化为电影,并不高明。更高层次是激发感受力,或可说再创作。 赏文学作品,到后边是赏风格。电影同理,无风格只说教的作品,不算好作品。
很多导演喜欢二流小说,将其改编电影,因为容易驾驭,好进一步发挥。不少导演改编,改到最后原作者不愿意,对簿公堂。这可说无法避免,因为导演和原作者在争夺主题的表达权。一流小说,本身便是巍峨高山,留给导演发挥的空间比较小。
电影是声光画的艺术,另一种感受力,较文学更具动态性,如何把握节奏,体现导演的能力。话剧算是脱胎于文学,而电影又从话剧里走出。但到现在,电影可说另立门派,和文学并驾齐驱,不是文学的小跟班。文学的历史,是文字的历史,悠长绵久,而电影的历史,刚刚开始。
文学给电影的营养并不少,当然也可以更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文学本身就营养不良,结不出好果子,怎么会有余力去滋养别人?当下文坛,国内或国外,皆青黄不接。
好莱坞的剧本流水线较我们成熟,但同质化严重。改编多来自爆款文学作品,后者难以沉淀,电影表达出的,也多是甚嚣尘上的“政治正确”。
文学给电影的滋养究竟够不够?类似的问题还有古典乐给电影的营养够不够?我觉得够了,这实在是导演能力的事。从文学中获取灵感只是很小的一方面,生活是更广阔的材料场。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费里尼,周星驰,卓别林,库布里克,这些优秀的导演都从生活的摸爬滚打而来。
聪明的导演盗文学之精华,相较于搬运主题更高明。比如伍迪艾伦,读文学作品,然后将对作品的思考加到电影里去。简而言之,消化吸收。读懂文学,与用它拍电影是两码事。作为读者,大体是仰视作者,而作为导演,则要平起平坐,不仅仅是欣赏者,更要是创作者。
导演改编文学作品,他有没有才能,有多少,都会露出来。我更希望一些导演可以“放过”文学作品,与其匆忙地重现一些残章断节,不如多花点心思去感受生活。那么多时间,都花到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