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发而未能制人——意大利航空母舰发展简史·上(1922~1939)

2021-10-23 06:37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个海军强国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决定了此后十几年间的海军舰艇发展道路。在条约体系下,各国在签署后的10年内所允许建造的最大吨位的作战舰艇,便是航空母舰。条约签署后,各国便均开始进行自己的航空母舰项目研究——不过意大利除外。意大利是五个条约签约国中,唯一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为建成服役过任何一艘航空母舰的国家。然而,意大利海军绝非对航空母舰没有兴趣,只是基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因素,而使其早期的航母研究没能走出图纸;而到了战时终于下定决心建造航母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太少了……

1.举步维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海军其实颇能追赶潮流——在1914年底英国服役了“皇家方舟”号水上飞机母舰后,他们便立刻购买了一艘商船,并将其改装成了类似舰种,命名为“欧罗巴”号。不过,能够携带8架水上飞机的“欧罗巴”与其称为“水上飞机母舰”,倒不如称为“多功能补给舰”——因为实际使用中,其一般只会携带4架飞机,而且主要任务是为潜艇提供补给,官方分类也是“水上飞机与潜艇支援舰”。

意大利航空母舰的“鼻祖”——“欧罗巴”号水上飞机母舰,改装原因是英国人对水上飞机的应用令意大利海军印象深刻

由于在一战中,意大利海军并未发现“欧罗巴”号为他们带来了什么战术优势,因此在战争结束后,海军高层也并不认为自己有装备类似舰艇的必要。条约签订后,意大利海军也仅仅是因为“欧罗巴”号老化不敷使用,而新购买了一艘商船,并将其改装成了水上飞机母舰“朱塞佩·米拉利亚”号。与前任相比,“朱塞佩·米拉利亚”号更加具有航空母舰的特征:她拥有一前一后的两段平整的水上飞机操作平台,而且装备了飞机弹射器,拥有能搭载16架飞机空间的双层机库。

“朱塞佩·米拉利亚”号水上飞机母舰,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意大利海军唯一的“航母”

“朱塞佩·米拉利亚”号具有如此多的航空母舰特征是有原因的——尽管大部分意大利海军高层均对航空母舰不感兴趣,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和一些海军工程师认为,航空母舰将在未来主导海战。1921年,朱塞佩·菲拉凡佐上将(彼时还是个中尉,二战期间晋升为上将)便提出了被称作“防空巡洋舰”的构想,他认为应该把舰队里的防空炮集中在这样一型战舰上,同时该型战舰应该携带舰载战斗机,以提升舰队防空效率(区域防空??)。根据这种思想指导,海军工程师罗塔在1925年设计了一型“航空巡洋舰”——不过跟菲拉凡佐的“防空巡洋舰”相比,这型“巡洋舰”并未装备大量高射炮,而是安装了8门8英寸主炮。不过,由于在1925年的海军部高层会议上,绝大部分高层军官一致同意意大利海军不需要“航空母舰”这种类型的军舰,在会议上被提交讨论的罗塔“航空巡洋舰”项目也没有获得支持,极少数的航空母舰支持者在会议上获得的唯一成果,就是改装“朱塞佩·米拉利亚”号的项目获得了通过,意大利人也得以通过这艘水上飞机母舰验证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

罗塔的“航空巡洋舰”方案模型,该方案设计排水量12480吨,安装2座4联装8英寸主炮炮塔,6座双联120mm副炮炮塔,可以注意到烟囱和瞭望塔是可升降设计,主炮炮塔后部为4联装的40mm高炮
罗塔方案舰艉的水上飞机滑道设计,用于方便水上飞机快速进出

不过,“朱塞佩·米拉利亚”毕竟只是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而此前的“航空巡洋舰”计划也与世界主流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航空母舰相距甚远,意大利真正的“航空母舰”计划,其实要从1929年开始算起。1927年,航空母舰的坚定支持者——罗密欧·博诺第开始担当海军首席副参谋长,负责规划海军未来造舰计划。针对海军内反对航母计划的三种主要理由:①造价太高、②航母可放飞的飞机数量太少、③岸基飞机加大航程即可满足海军需求,博诺第认为除去造价外,剩下两项均属于运用风险,可以规避。更何况,空军早已表示,其对于陆基水上飞机(在1923年意大利皇家空军成立后,意大利全部飞机归属空军管辖,海军仅能直辖空军分配给他们的飞机,这些飞机除了舰载水上飞机外,就只有这些陆基水上飞机)的性能和潜力不抱信心,因此博诺第认为,海军迫切需要航空母舰以提供即时有效的空中支援。

1928年5月,海军参谋部向高层提交了一份全新的未来造舰计划,其中便包括了4艘15000吨级的航空母舰——这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分配给意大利海军的上限。设计任务被指派给了海军舰船设计委员会,委员会下属的海军工程师菲利波·邦菲列蒂中将接手了这个任务——其实,4艘15000吨级的吨位分配便是由他所提出的,因为按照他的研究,一艘载机量不超过84架的大型航空母舰(27000吨,条约规定的上限)在作战效能和使用灵活度上都不及两艘载机量42架的15000吨级航母。1929年,邦菲列蒂将自己的项目提交给了设计委员会,这便是意大利人首个拥有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舰设计方案。

邦菲列蒂方案是意大利海军对全通甲板航空母舰的第一次正式尝试,注意其前、中、后三个升降机分别用于抬升战斗机、侦察机和轰炸机,因为邦菲列蒂中将认为三型飞机需要不同的滑跑距离

邦菲列蒂的15000吨航母方案拥有一条长220米的飞行甲板,配备三台升降机,双层机库最多可携带43架飞机(18架战斗机,13架侦察机,12架轰炸机)。大型舰岛位于右舷,舰岛前后配备4座背负式布局的152mm舰炮——与美国列克星敦级非常相像(据信,邦菲列蒂本人并不赞成为航空母舰配备大中口径舰炮,但是架不住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军舰也需要应对炮战),除此之外还配备有16门100mm高炮及8门37mm高炮。动力方面,该方案采用了2台蒸汽轮机,双轴推进,总动力70000马力,设计航速29节。防护方面,只考虑对小口径火炮的防护,主装甲带厚度60mm,位置在机库下方;水平防护方面,60mm厚的主装甲甲板同样位于机库下方,与主装甲带构成装甲盒,机库甲板和飞行甲板钢板则分别厚40mm和35mm。此外,该方案计划在水下采用“普列赛”系统。

邦菲列蒂方案舰体中前部内部构造,注意其双层的战斗机机库(仅机库前部为双层,中部和后部计划搭载侦察机和轰炸机的机库为单层)和不对称的“普列赛”系统,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为了平衡舰体重心

不过,尽管邦菲列蒂中将希望他的设计能够变为现实——或者至少能够成为定型设计的基础,但是意大利海军高层直到1931年都未能做出建造航空母舰的决定。这其中一个很大原因,便是空军的不配合。原本海军在博诺第中将的领导下,准备以他提出的“La nostra politica marittima”(我们的海事政策)为指导建设海军,并在《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更新了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载机数量60架,放弃装备大中口径火炮),但是空军在同时期的计划里,分配给海军使用的依旧是一些性能低劣的水上飞机——分属16个“海军辅助航空兵”中队。这样的分配方案距离博诺第要求的35个中队规模相差甚远,也没有可以用于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和真正的可用于战斗的“海军航空兵”。1931年,墨索里尼签发了新的军备发展法令,海军辅助航空兵的任务仍被设定为“侦察”,空军据此认为现有编制即可满足海军需求,海上打击和制空仍是自己的任务范畴。由此,意大利海军对全通甲板航空母舰的第一次设计尝试便宣告结束。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设计变为现实,邦菲列蒂中将其实根据海军并不十分明确的要求多次修改过设计,直到他在1931年1月退休之后也没闲着,如图所示即为他在退休后提出的D方案,源于《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法意达成双边协定,双方同意只建造总吨位34500吨的航空母舰,该方案便是在意大利能够建造3艘航母的基础上设计的11500吨方案

2.布满荆棘的道路

1931年8月,吉诺·杜齐中将走马上任,成为新一任的意大利海军参谋长。杜齐中将也是航空母舰的支持者,他和他的新任首席副参谋长——曾经担任海航飞行员的朱利奥·瓦利中将决定彻底解决相关问题。由这两个人领导的海军参谋部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联络本国驻英国的海军武官索马蒂上校,以获取英国方面关于航空母舰的最新情报,包括新舰数据以及战术定位等等。索马蒂发回了包括“勇敢”、“光荣”和正在设计中的新航母(后来的“皇家方舟”号)的详细资料。随后,由朱塞佩·维安将军领导的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便在1932年初拿出了一份基于邦菲列蒂方案改进的新方案,被称作“维安方案”。这项方案的比例模型如今展示在拉斯佩齐亚的海军技术博物馆,不过其实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是否是由于驻英武官的资料,才导致设计委员会决定延续邦菲列蒂中将的研究成果的。

如今展示在拉斯佩齐亚海军技术博物馆的“维安方案”模型,注意其与罗塔方案类似的舰艉滑道

维安方案的舰体尺寸与邦菲列蒂方案相仿,吨位也接近,最大的不同在于维安方案重新设计了一条舰艉滑道用于快速收放水上飞机——类似的设计其实在最早期的罗塔方案上便存在,但是在邦菲列蒂方案上并未沿用,而这项设计在新方案上回归,也许意味着海军工程师们不信任自己的轮式起落架舰载机,也可能意味着他们对空军会下精力去开发轮式起落架舰载机不抱信心。不过,尽管是这项改进过的方案,尽管海军内的“航空母舰派”已经坐到了海军参谋长这样的高位,维安方案依旧未能获得任何政策上的支持——无论是空军的,还是海军的。空军拒绝将资源用于开发舰载机,甚至海军也不愿意讨论哪怕试制一艘试验舰的可能性。

维安方案线图,注意其红圈位置安装的单装152mm火炮,位于舰艏、舰岛后方、舰艉的7门火炮为100mm。维安方案标准排水量15500吨,舰长245米,飞行甲板长215米,宽30米,动力不低于80000马力,航速28~29节,舰载机40~42架

到了1933年,意大利海军唯一可用的“航空母舰”,依然只有那艘航速18.5节的“朱塞佩·米拉利亚”号。为了遂行远距离侦察任务,意大利海军计划中的编队方式是3~4艘巡洋舰加上“朱塞佩·米拉利亚”号,使用巡洋舰的舰载水上飞机以及“米拉利亚”号的舰载机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侦察,并提供有限的舰队防空。然而,这种运用方式带来了三个问题:①水上飞机性能过于落后,②“米拉利亚”号航速过慢,以及③缺乏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设施。第一个问题需要依靠空军解决,但是空军对此一直没有上过心;至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则可以简单地通过新造航空母舰来解决。由此,参谋长杜齐中将选定了两艘快速客轮——“国王”号和“萨伏伊王国”号,以期能够将他们改装成航空母舰。这两艘客轮航速均在27节以上,船体长度240~250米,非常适合改装。不过,在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意大利工程师们认为将客轮全面改装成全通甲板航空母舰的技术难度过大,参谋部于是降低了标准,只要求将其改装成能够运作数架水上飞机并有一定甲板作业空间的“水上飞机母舰”即可。

“萨伏伊王国”号客轮,曾经被意大利海军选中进行改装航母的研究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方案,也未能说服意大利海军高层将资源投向航空母舰。1934年3月,参谋部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们提出了使用小型商船改装成轻型航空母舰,携带的飞机用于为商船队提供实时的反潜护航——这项任务使用岸基飞机是难以完成的。不过,这最后的努力也未能获得高层的青睐,1934年底,海军参谋部放弃了努力,叫停了所有航空母舰的相关研究。

3.新的机遇

1935年9月,由于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边界争端,英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意大利海军开始考虑对英作战的可能性,并重启了封冻将近一年的航空母舰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拥有数艘此类军舰,而意大利却一艘也没有。新航母的主要任务被设定为舰队防空,只搭载两种飞机:战斗机和TBR(鱼雷/轰炸/侦察)机,航速要达到38节以能够迅速脱离战场。彼时,领导着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的翁贝托·普列赛将军接手了这项任务。不过,英国不久后便暗示不会干预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海军参谋部又再度叫停了航空母舰的研究。此时,普列赛已经完成了一些初步研究,并制造了一个船体比例模型,不过关于这项方案没有任何图像资料保留下来。

意大利舰船设计是弗朗哥·哈劳尔绘制的意大利航空母舰可能形态,一般认为与普列赛方案外形比较类似。普列赛方案标排15000吨,舰长211米,载机42架(24架战斗机+18架TBR),装备6~8门(2×3联或4×2联)152mm火炮,除36节的航速外(距离38节的指标有差距,但是普列赛表示这已经是极限),指标均与邦菲列蒂与维安方案差别不大

尽管如此,普列赛将军还是以个人名义将研究进行了下去。他在写给时任海军参谋长卡瓦纳里中将的报告中提出,38节航速的要求并不现实,而且因为柴油机有很多优点,动力系统组成部分里应该有合适数量的柴油机。普列赛同时表示,为了加快服役进程,可以回到改造客轮的路子上来。普列赛建议海军改装舰龄较新的高速客轮“罗马”号(26节,1926年服役),采用柴油机动力的“奥古斯图斯”号客轮也是一个可选方案。1936年中,由于西班牙内战的爆发,意大利海军再度关心起了和英法开战的可能性,因此普列赛对于改装客轮的提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青睐——卡瓦纳里中将允许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继续有关航空母舰的设计工作,但是对于普列赛的提供详细的技术指标的强烈要求,参谋部则是充耳不闻。

“罗马”号客轮因为其较新的船龄、较快的航速和合适的尺寸而被普列赛视为改装成航空母舰的理想选择

不得已,意大利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只得自力更生,他们根据普列赛的提议,使用了“罗马”号客轮作为设计基础。最早的一份原案来自委员会内部,计划将客轮的露天甲板上方的所有上层建筑、客舱和设备移除,并将此层用作机库甲板,上方再增加一层作为飞行甲板。这项方案计划在舰艏安装一座液压弹射器,不设置舰岛,舰桥与导航设施则安装在机库最前端。由于没有可用的舰载机,因此设计师们只能粗略估算其载机量——约30架不折叠机翼的飞机。

最早的“罗马”号改装方案,注意其前部的液压弹射器,是由海军工程师卡尼奥托上校设计的。该方案装备10门100mm高炮(前4后2左2右2),飞行甲板长195米(包括弹射器)

第二份方案来自安萨尔多造船厂——这家造船厂其实早在一战结束之时就对航空母舰方案提起了兴趣,他们的设计师也早早就基于在战争后停工的“弗朗西斯科·卡拉乔洛”号战列舰的船体,设计出了一型航空母舰。不过,由于缺乏官方的支持,“卡拉乔洛”号改装航空母舰的方案很快就被废弃。不过这一次,安萨尔多造船厂接获了路易吉·卡尼奥托上校的协助请求——此人是海军的著名工程师,安装于“朱塞佩·米拉利亚”号上的弹射器便是他的作品。卡尼奥托将军与安萨尔多合作提出的方案名称为“安萨尔多796号方案”,不过后人一般还是称其为“卡尼奥托方案”。这项方案不同于此前所有的意大利航空母舰计划,采用了两段阶梯式的飞行甲板。卡尼奥托表示,他这项方案参考了英国“暴怒”号、日本“赤城”号以及本国早期的方案,因此决定采用两段式飞行甲板,以期能够增加舰载机运行效率。还有一点特别的是,卡尼奥托计划在他的航母方案上使用纯柴油机动力——这样战舰就不用安装巨大的烟囱,困扰英日航母多年的排烟问题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

安萨尔多在1920~1921年期间自行根据“弗朗西斯科·卡拉乔洛”号战列舰未完工的船体设计的改装航空母舰,不过由于缺乏官方支持而不了了之
卡尼奥托方案的线图,注意其因为使用了柴油机动力而没有设置巨大烟囱,另外由于卡尼奥托上校认为该方案的飞行甲板长度足够舰载机起降使用,因此没有为其配备阻拦索。该方案自卫火力为4座双联120mm火炮,载机量约为48架,航速26节

安萨尔多在航空母舰计划开始后便着手进行了一些船体试验,以验证更改“罗马”号船体尺寸的可能性。他们希望增加舰体的长宽比以增加航速,同时想要验证舰体的稳定性。不过,这项计划最远也就走到了这里,因为意大利海军依旧没能说服自己。海军参谋部在1936年底设定了两套海军作战方案,第一套是与假想敌在地中海内作战,第二套则是建立“破交舰队”在地中海外作战。只有第二套方案需要海军拥有航空母舰,但是显然这套方案并未得到任何人的青睐。1938年初,海军参谋长卡瓦纳里在议会发言中表示,“意大利的国土就是可以掌控地中海的一艘天然航空母舰”,也意味着意大利海军的航母计划再度被扫进了垃圾堆。而意大利海军的高官们下一次想起“航空母舰”这个词时,已经是战争爆发之后的事情了。

(未完待续)


后发而未能制人——意大利航空母舰发展简史·上(1922~1939)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