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贬谪中的宋代文人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QdsslLmJzXUHW89BKQ9Q?pwd=48a8
提取码:48a8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黄庭坚、杨万里、秦观等宋代知名文人,都历经官场贬谪,影响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和内心底色,也影响着他们文学作品的样貌。该书探析他们在贬谪中的遭遇、表现及代表作品,尽显一代文豪的人生格局与精神气度,让我们看到在历史长河中真正有价值与值得坚守的东西,知进退,知荣辱,知敬畏,从而获得更高的人生参照。
作者简介
储劲松,安徽岳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天涯》《山花》《雨花》《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长篇小说选刊》等刊物。著有《雪夜闲书》《草木朴素》《书鱼纪》《黑夜笔记》等作品多部。
精彩书评
回看中国古代诗歌史,杨万里在他的时代中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但他的艺术气质和独立人格,恰如其分地与传统士大夫精神融合,并在诗文中完成了“诗人之光”的色散实验。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杨万里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野菊》),这其中蕴含的不断扩散的精神光谱,也被储劲松挖掘、点亮。——《天涯》杂志2023年3期
目录
三黜赋——王禹偁在商州、滁州与黄州/001
一生如春梦,梦的尽头,他心心念念的,不是家人今后的生计,不是子孙的前程,也不是自己身后的哀荣,而是路旁忍饥挨饿的苍生、衣衫单薄的黎民,是自己无所作为对不起地方百姓。
履霜操——范仲淹在睦州和饶州/029
通与塞,擢与贬,达与穷,于凡庸之辈,无不喜前者而厌后者。但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身处逆境也能履险如夷,淡然处之。江山乐国,风月诗家,本质上,范仲淹是个儒家学者,也是一个文人。
素履之往——逆境中的欧阳修/056
一个欧阳修,就是一个文章华国。他宽简平易的从政风格,爱民如子的亲民情怀,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验,迫切改革体制的政治主张,大多起源于夷陵。
沧浪客——落难苏州的苏舜钦/083
苏舜钦人生的分野,是进奏院事件,——一场平平常常的同僚酒会。他的传世诗文,多以酒为引子,有酒的造就之功。被除名废黜,浪迹江湖,以至英年早逝,也是因为酒。
江南多翠微——罢相后的王安石/111
北宋至今,对于王安石,世人一直有两种绝然相反的评判。推服者称之为伟人,为天之日星、地之海岳,甚至称之为圣人、完人;诋毁者谓之宵小,甚至奸人。
天涯不倦客 ——贬谪中的苏轼/142
在总计长达十一年之久的贬谪流放生涯中,苏东坡如同武侠小说里打通了任督二脉的大侠,打通了儒释道三教,无论是人生观念还是诗词文章,皆以儒为体,参以佛老,融会贯通三教并在其中自由出入。
风流犹拍——黄庭坚的逐客生涯/168
桑榆暮景再放岭表,遭知州再三威逼,身体又多病,处于艰难境遇中,黄庭坚自知生还无望,内心反倒静如寒潭。山谷越老,诗文越健,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书艺更臻化境。
醉卧古藤阴下——连遭五贬的秦观/190
秦观原本心宽体胖大腹便便,而今形销骨立;原本豪迈慷慨傲睨不群,而今头颅低到了尘埃里。他自感不久于人世,提笔给自己写了一篇叫人柔肠寸断的挽词。
弹剑长歌——陆游的坎坷报国路/220
报国之路一再堵塞,许国之志从来不衰,陆游的心至死如丹,陆游的眼至死不瞑。弹剑长歌以当哭,击筑酹酒以销忧,陆游的一生,就是一首慷慨苍凉的《悲歌行》。
归袖翩然——杨万里最后十九年/249
浮沉宦海多年,杨万里渐渐清醒地认识到,中原永无恢复的可能,感觉这一身官服好比是裹尸布,将自己捆得透不过气来。被贬筠州以后,他归心似箭。又煎熬了四年,才实现归田的夙愿。
把吴钩看了——隐居带湖和瓢泉的辛弃疾/279
吴钩渐朽,雕弓蒙尘,整顿乾坤的宏大理想化为乌有,当年横刀跃马的烈士,成了种树学稼的山中老农,长久做了避世之人。这不是辛弃疾一个人的千古悲凉。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壬寅白露于岳西
储劲松
(以下为正文摘选)
范仲淹第一次被窜黜, 是天圣七年 (1029) 底。 其时仁宗十九岁, 尚未亲政, 皇太后刘氏实际执掌皇权, 她也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 史称章献明肃太后。
这年十一月冬至日, 皇太后大寿。 之前她暗示宰执大臣, 让皇帝届时率领文武臣工在会庆殿列班朝拜, 为自己祝寿。 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闻言, 上疏极力反对。 他说: “ 天子有事亲之道, 无为臣之礼; 有南面之位, 无北面之仪。” 又说, 天子为母亲祝寿, 在内宫行家人之礼即可。 让天子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 有亏君主体面,有损朝廷威严, 违反祖宗成宪, 万万不可开此先河。
奏疏呈上, “ 不报” , 也就是无只字回应。 史书中, 大凡记载臣子“ 疏入不报” , 就是奏疏中的话不中听, 懒得回复, 甚至大大逆反上意, 惹得人主怒火中烧。 上书人自讨没趣, 要么识机闭嘴, 要么硬着头皮, 冒着极大的风险继续赴汤蹈火。 以范仲淹之明敏, 他不可能不知道皇太后的意思。 但他以为, 君子为了道, 舌可割, 头可断, 但决不可以缄默。 于是接着又上一疏, 奏请皇太后拆帘, 还政于皇帝。 《 乞太后还政奏》:陛下拥扶圣躬, 听断大政, 日月持久。 今上皇帝春秋已盛, 睿哲明发, 握乾纲而归坤纽, 非黄裳之吉象也。 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 还上真主, 以享天下之养?
他的意思是太后执掌皇权很久了, 现在皇帝已经长大, 请太后将军国大权交还真龙天子, 退居深宫, 安心颐养天年。 与上一道尚算克制的奏疏相比, 这道奏疏更加直白露骨。 他要把皇太后拉下龙椅。
资政殿学士、 翰林侍读学士、 兵部侍郎、 秘书监晏殊得知, 大惊失色, 严厉责备范仲淹说: 这是你一个小小秘阁校理该说的话吗?如此狂妄自大, 如此强词邀名, 不单你自己将要大祸临头, 还要连累到我。 晏殊是范仲淹的大恩人, 范仲淹入朝任职是他所荐, 之前也多次称誉和帮助范仲淹。 终其一生, 范仲淹对比自己小两岁的晏殊恭持门生之礼。 面对恩师的指责, 范仲淹正色抗言道: “ 仲淹受明公误知, 常惧不称, 为知己羞, 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 大言炎炎, 无可辩驳。 正在气头上的晏殊听了这一番话, 顿时哑口无言。 在随后的 《 上资政晏侍郎书》 中, 范仲淹又用洋洋四千字, 再次向晏殊申述自己冒死谏诤的正大理由, 说不如此则耻列门墙, 愧对恩师栽培。 晏殊读后, 感愧莫名。
皇太后见到这两道奏疏, 内心的愠怒自然是一次甚于一次, 但她很有涵养, 并未立即发作。 脱脱主持编撰的 《 宋史》 说, 真宗崩逝时, 遗诏尊刘氏为皇太后, 令她权取处分军国重事, 也就是让她代皇帝暂时执掌天下。 刘氏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女人, 系宋朝著名贤后之一。 《 宋史》 评价她: “ 初, 仁宗即位尚少, 太后称制, 虽政出宫闱, 而号令严明, 恩威加天下。” 又说: “ 当天圣、 明道间, 天子富于春秋, 母后称制, 而内外肃然, 纪纲具举。” 在她执掌国家期间, 宋家天下大体上堪称治世。
皇太后仍然“不报”。只是寿仪照样进行,皇权仍然紧紧攥在她手中。范仲淹的两道奏疏石沉大海, 无一字回复。 皇太后的意思已经很明了, 范仲淹再不识趣, 下场就会很惨。 范仲淹只好自己找台阶下, 请求调到外地任职。 皇太后巴不得如此, 很快批准他的请求,命他到河中府 ( 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 任通判。 范仲淹这次外放, 名为自请补外, 实际上就是贬谪。
明道二年 (1033) 三月, 章献明肃太后崩逝, 仁宗亲政, 终于当上了真正的天子。 即位之后, 他立即启用贤良, 压制佞幸, 因言获罪的范仲淹也被召回朝廷, 任右司谏。
自少小苦读圣贤书、 大通 “ 六经” 之旨起, 范仲淹就以兴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以经世济民、 福泽天下为使命。 少年时, 他就对人说, 此生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二十七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之后, 无论任朝官还是地方官, 对于朝政缺失、 民生疾苦、 官员任用不当等,他随见随谏, 终其一生从不缄默, 先后四次被贬也毫无悔意。 他存世的文章, 奏疏占了一大半。 这次回朝任谏官, 他感激仁宗的赏识和拔擢, 因而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进谏更加频繁也更加直接。
第二年年底, 宫中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 皇后郭氏被废。这个郭皇后, 是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 当初与已故左骁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美人同时入宫。 仁宗宠爱张美人, 想立她为皇后, 但章献太后为巩固政权, 做主立郭氏为后。 郭皇后生性忌妒,又有皇太后撑腰, 在后宫颇为傲慢专横, 其他嫔妃难得有与皇帝亲密相处的机会。 仁宗怀恨在心, 又拿她没有办法, 只能忍气吞声。章献太后归天之后, 仁宗这才解脱束缚, 可以随心所欲。 失了势的郭氏, 虽然贵为后宫之主, 却不被仁宗待见, 自然是满腹牢骚。 又见仁宗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 尚美人的父亲恩宠冠于京师, 比自己的父亲威风多了, 醋意于是时常发作, 经常不顾场合当面辱骂两位美人, 甚至在皇帝临幸她们时, 打上门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