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根据五代战争名单分析统一天下的策略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2021-05-30 00:24 作者:葉子實  | 我要投稿

上篇文章里 CV11071857,讨论了历史上某些“道德学家”和“文艺史学家”们栽给宋太祖赵匡胤的那顶“重文轻武”和“摘桃子”的帽子,我们再讨论一下另一个他们吹捧周世宗以及非议宋太祖的方面,那就是统一天下的策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还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话不多说,上图:

五代中原王朝主要战争

上份名单是本人统计的五代(907-960)54年间的104场主要战争

下面是根据名单的部分统计,首先是中原王朝战争对手的所属地域:

可以看到,中原的五代王朝,大部分战争敌手都是来自太原河东契丹以及河北方向,与南方政权的战争只有19场,仅占18%。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五代的王朝,大部分都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史学家们信奉的“正确”策略“先北后南”而不是“先南后北”,但是结果是什么?

梁唐晋汉周,五代八姓十四帝。

然而频繁用兵南方的后周,其国君周世宗的功业被后世所吹捧。后唐政权的前身是河东的前晋,其相对于后梁来说也是北方,征伐后梁也可以说属于另一种程度的攻打南方,而且后唐还曾灭了前蜀,结果是后唐国土面积是五代王朝中最大的。

但是其他时期,后梁这个紧接着大一统王朝唐朝,所建国的中原王朝,被河东政权灭国。后唐先是内乱丢了战略要地蜀地,再是内乱被石敬瑭联合契丹灭国。后晋开国丢了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而且向契丹称臣纳贡。后晋收复燕云又遭叛乱失败,中原王朝又一次被契丹灭国,辽朝一度占据中原,但因无法约束将领,荼毒百姓,遭到了剧烈反抗,而镇守河东的刘知远趁乱建立后汉,很快拿下中原,但是在此过程中又丢了关中的秦阶四州,没几年又在内乱中亡国,后周开国时,北汉建国独立,中原王朝又丢了另一个战略要地河东太原。

每一次改朝换代,不仅是掀起无数血雨腥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且还在不断丢失战略要地

我们再分别看下数据,首先是南方:

可见,针对南方政权的战争,大部分是后周时期,但是后周发动了持续近四年的战争,仅仅拿下了十八个州。

攻打后蜀,拿下了在后汉开国时丢掉的关中四州。然而其中三州是在外援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投降的,并且曾因久而无功,粮草难以为继,周世宗以及后周朝廷征伐的决心一度被动摇,后蜀国力也并没有像南唐一样有大的损伤。

后周拿下南唐的江北十四州,但是其中四个州是南唐送的,而这却动用了后周近三十万大军,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

可见攻打南方政权,尤其是先攻打其中最强的南唐,并不像王朴策略中提到的那么简单,而且战争期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多有反复,仅寿州一城,一年多都没打下来,而是守将刘仁赡重病,部下献城投降,投降的还有濠州等。扬州也是几次反复,最后被拿下时,大部分百姓也被南唐先行迁走。

五代战争,除非有守将叛乱或者主动献城,否则,攻城战都很难拿下。可见后周军力既没有后世吹捧的那么强,而且细究会发现后周纯军事用兵的战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个以后可以细讲,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南方,我们再看另一大板块中和南方政权战争比例差不多的地区,中部地区和河北地区,首先是中部地区,如图:

可见,大部分是内乱,那么河北地区呢?如图:

恐怕很多人也能猜到,没错,还是内乱

五代是个内乱频发的朝代,五代中的四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亡于内乱。

54年间的十四个中原皇帝,其中九个皇帝都是因为直接或者间接内乱,而身死或者亡国。

那么河东地区呢?接着如图:

虽然大部分战争是梁晋争霸时期,但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都是崛起于太原,后周建立时太原也是独立成为北汉,而且一直联合契丹威胁制约着中原政权。

然而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河东和中原王朝的相对实力是在被步步削弱,梁晋争霸时,李存勖仅凭河东一隅,东收河北,北却契丹,南灭后梁,建立后唐;而到了后晋要借助契丹的力量方能灭掉后唐;割据河东的后汉刘知远只能不太听从中原王朝的命令,更是在内乱中才趁机入主中原;而到了后周和宋朝,河东的北汉只能偏安一隅。

最后就是契丹。如图:

这张表里统计了契丹和中原王朝进行的二十四次主要战争,但是仅仅只有两次是中原王朝主动攻打契丹。

一次是公元945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在大败契丹进攻后,想要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前方战败后,领兵主将杜重威投降,后晋随后被灭国。另一次就是公元959年周世宗趁伐南唐的胜利,征伐河北,而关南望风而降,期间并没有遇到契丹主力,然而周世宗不顾众将反对,执意继续攻打幽州,却突然病重而撤退,不久病逝,去世不到半年,后周再次于内乱中亡国。

其他与契丹的战争,全是被动的防守反击。

另一方面,在中原战乱的这五十多年里,契丹辽国从早期屡次被后唐击败,到占据燕云十六州,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遥控中原,甚至一度统治中原,在开封登基,并改国号为大辽。

即使到了被后世为了抬高某位帝王,刻意夸大其消极作用的辽国皇帝,被称为“睡王”的辽穆宗时期,虽然他确实不理朝政,辽朝政局也有动荡,迫使其停止了之前辽太宗和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的政策,但是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尤其是辽世宗时期频繁征伐的战争创伤,而且契丹不像之前的游牧民族,他们也学会了建城,也建立了完善的官僚制度,即使不是出于辽穆宗本人的意愿,这一套制度依然通过控制太原割据势力,来牵制中原王朝,制约其发展的战略。因此辽军多次袭扰后周,这个频率一点也不少于其他王朝。

可见,无论是周世宗还是上述那些后世的文艺史学家们,都太过小看辽朝,以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在唐朝建立过程中,也曾和突厥虚以委蛇,而是待攻灭割据势力,尤其是窦建德和刘武周这些受突厥支持的势力,统一全国后才用兵对付突厥,其中除了纯军事手段,尤其注重外交策略的运用,才最终大破敌军,攻灭突厥。后唐李存勖曾亲自带兵大破过契丹主力,但是李存勖依然看出来辽军法令有度,不是中原王朝能比的,在派出刺探军情的骑兵全部被灭后,果断放弃了进一步扩大战果,李嗣源在未继位时,便曾率军大破契丹主力,继位后也是多次带兵击退过契丹,然而契丹很快就能恢复,继续袭扰后唐,而且李嗣源因为没有处理好内部的削藩等问题,后唐依旧内乱频发,他本人被内乱加重病情而死,后唐也是在内乱中被灭国。

到了后周时期,几大战略要点全部丢失,中原王朝的战略情形,无论是周边势力还是内部治理都远比隋末唐初,甚至是后唐时期更加糟糕,此时的辽朝也不是突厥和早期的契丹,其逐渐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其具有强大的反击能力、恢复能力和反制能力,看一下名单就能知晓,辽朝即使战败,很快就能组织反击,而且也非常善于利用纯军事用兵以外的手段,包括前期的联络利用镇守河北的反叛将领,通过控制河东割据势力,以及后来辽宋对峙时期的西夏,来制约中原王朝。

因此,要破这个乱局,要对付契丹这类敌人,尤其是在这种相对弱势以及多元格局下,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必须要有更为复杂的战略思维和执行能力,才能取得相对优势。然而,无论是周世宗还是宋太宗,包括后来的宋神宗,都没有这种意识,而是希冀一战解决问题,这注定了他们无法解决问题。

而这正是宋太祖赵匡胤成功统一华夏主要地区,解决内部藩镇割据,以及其执政后期准备以“赎买”策略解决幽云十六州,以及想要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也包括后来范仲淹父子以及王安石经略河湟所成功的地方,而这种战略思维和执行能力,也根本不是一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所能简单概括的,更别说什么大错特错的“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具体我们以后可以结合宋辽战争再做分析。

根据五代战争名单分析统一天下的策略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