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肠子的小心思》笔记3

2022-06-06 18:51 作者:懐かしさ  | 我要投稿

大脑和肠子,到底谁指挥谁?

人的七情六欲都是脑袋和肚子一起组成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测试听上去也太不浪漫了。这算什么呀,在法兰克福还有一个科学家专门让他的助理一边用牙刷在测试对象的产生生殖细胞用来繁殖后代的器官上挠痒痒,一边对他进行全面的脑部扫描呢。只有通过诸如此类的实验,科学家才能了解身体每个部位对应的脑区域。每一个新的认知都可以帮助科学家把大脑地图画得更完整一些。

大脑需要足够的信息才能对身体的动向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没有任何一个器官比大脑的保安配置级别还要高的了:四周有坚硬的脑壳护体,又被厚厚的脑膜包裹着,每一滴流经大脑的血液都要经过双重过滤。它独自高高在上坐在皇宫里,与世隔绝。而肠道则位于基层一线,它认得上一顿饭里的每一个小分子,拦截漂荡在血液里的激素,和免疫细胞聊天问好,偷听肠道细菌窃窃私语。它把每天搜集来的情报上报大脑,不然独自坐在皇宫、与世隔绝的大脑可不知道它的子民每天都在忙什么。

肠道要搜集如此大量而繁杂的信息,光靠着庞大的神经系统还不够,还需要广撒网。肠道巨大的表面积让它当之无愧成为了全身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要是称第二,眼睛、耳朵、鼻子、皮肤都不敢称第一。

其他感官的加强并不意味着大脑与肠道的连接消失了,不但没有消失,这个连接反而变得更加紧密,更加默契。如果肠道出了问题,会暗暗地导致我们情绪低落,而一个健康、营养充足的肠道则会悄然地改善我们的情绪。

其实肚子传上来的不少信号是会到达意识层面的,就是说我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肚子传递的信息;但是另一些信号是在大脑的潜意识区域进行加工处理的,所以我们一般很难把它和肠道联想在一起。

微生物学家还提出了一个理论:压力是不卫生的。压力状态下肠道里可以存活下来的菌群和正常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压力可以改变肚子里的生态环境,可以在这种动荡的环境里完美适应、迅速繁衍的菌群,大多数时候都能把你的情绪胃口一起倒没了。

来自肚子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让人心有余悸的经历,让大脑学会在下次行动前先思考一番,比如下次是不是真的还打算当着全办公室人的面做演讲,比如下次是不是还打算一口气吃下那么多的红辣椒。同样地,这个感觉也会在肠脑里储存下来,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肠脑会在潜意识里给出自己的意见,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直觉”吧。可惜这些都是负面的经验,要是生活中美好的经验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储存下来的话,那还真是应了一句谚语: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噢不,是肠子。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假说吸引了不同领域科学家研究论证,那就是肠子不仅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在我们下决定的时候参与一定的决策工作,甚至它还可能影响到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

吃饭时不要有负担,不要火急火燎,不要三心二意,而是应该轻轻松松地享受食物。

在服用了抗抑郁类药物后,神经变得更具可塑性。所谓的可塑性就是指神经自我改变的能力。青春期的时候大脑之所以会觉得如此迷茫,是因为这时候神经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强了—— 凡事无定数,一切皆有可能,周围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诱惑。

虽然神经不再那么容易重新塑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也倒是件好事,稳定的神经让情绪和思想也开始稳定下来。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神经固定在了消极的思维定式上:“我根本就是一无是处。”“我真是一败涂地,永远都不会成功。”……与之类似的是,焦虑紧张的肠子也可以把这种信号根深蒂固地留在头脑里。抗抑郁药可以提高神经的可塑性,这样就有机会改变这些消极的思维定式,要是能同时进行心理疗法辅助治疗,就会减低“溜溜球”(病情反复)的风险,疗效会更为明显。

尽管有的人生活中一切正常,但还是会突然陷入严重的抑郁情绪,也许这个时候应该是他们的肠子去看心理医生,而不是脑袋。

并不是每件事的原因或者责任都在于大脑或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人”代表的含义可不仅仅只有大脑……

岛叶

岛叶能从全身获得各种感觉信息,其中每个信息如同一个像素,岛叶负责把这些零散的像素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感觉的地图。

我们大脑的任务就是行动

每一个行动的背后总是有目的的,岛叶绘出的感觉地图可以帮助大脑有计划地安排行动。

行动的最高目标就是把我们带回一个健康的平衡状态,比如从寒冷到温暖,比如从难过到开心,比如从疲劳到活力再现。

大脑也只是身体众多器官之一。

一个人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人身上能闻到的各种气味其实都是细菌一手创造的,不管是爱人皮肤上淡淡的自然香味,还是邻居身上能把人熏得八丈远的狐臭,“罪魁祸首”都是活跃在我们身上的微生物。

我们偷偷摸摸地吃了一小块蛋糕,心想没人看见,殊不知肚子里的细菌已经在眼巴巴地望着、齐声呼唤着“蛋糕蛋糕蛋糕蛋糕……”。不管你在做什么,这些看不见的寄居客成天都忙忙碌碌,人体这个世界也成天熙熙攘攘。慢慢地我们开始意识到,人体世界的细菌大多数都是无害的,不但无害,而且是有益的。

肠道菌群状况与我们是什么血型有关

患有超重、营养不良、神经疾病、抑郁或者慢性肠道疾病的病人,他们的肠道菌群比例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如果肚子里的微生物过得不好,那很可能你也会过得不好。

想要把这些肠道居民给认全了还真不太容易,首先要想把它们从住地里给请出来就很困难。本来想把肠道细菌放进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观察,结果人家根本不喜欢你给安排的新家,就是不在里面安居乐业、传宗接代。像皮肤细菌就没心没肺多了,往培养皿里一放就吃喝拉撒睡照旧,呼哧呼哧地给你生一堆。这么一比,就能看出肠道细菌实在是太难伺候了。我们的肠子平时把它们娇惯坏了,里面不仅一年四季暖湿宜人,而且还帮它们遮挡氧气,给它们按点喂食。一半以上的肠道细菌一旦换个环境就无法成活,肠子就是它们全部的世界。

免疫系统和肠道细菌的爱恨纠葛

我们每天都有可能死去好几次。可能是得了癌症,可能是细胞老化,可能是成了细菌的下酒菜,也可能是被病毒侵蚀了。但每次我们又都被救活了!生长畸形的细胞会被扼杀在萌芽里,真菌孢子(真菌的主要繁殖器官)会被消灭,细菌会被扫荡,病毒会被斩除。这项救命服务是由免疫系统带领的团队提供的。术业有专攻,这支团队里众多的细胞中,有辨认专家,有专业杀手,有“帽子”制造商(见第185页“被戴‘帽子’的沙门氏菌”一节),还有谈判专家,它们通力合作,所向披靡。

如果非要和每一个肠道细菌打个招呼、说声“你好”的话,差不多要花三百万年的时间,而免疫系统每天对每一位可不仅仅是说声“嗨”,它还要再补充上两句:“你不错”或者“你还是死了让我更放心”。此外,它还要能分辨出什么是细菌细胞,什么是人体细胞,不能误伤了自己人。这乍一听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嘛,但是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细菌表面的细胞结构和我们某些身体细胞的结构类似,比如引发猩红热的病菌就是这么奸诈。对付这种细菌一定要尽快用抗生素扫除,不然会混淆免疫系统的认知。


《肠子的小心思》笔记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