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浅谈,04。冠礼的意义,和三加的程序。
正宗儒学 洪南风:
各位学伴大家好,跟大家来分享这个礼仪浅谈(04)。曾经西风击伤中土民气之后,可以说是一度昏迷神魂离体,气若游丝,就这麽性命孤悬。那现在呢彷佛目光睁开了,但是这个身体仍然僵硬,不得动弹。
生活礼仪,是因爲不断的实践下来,有效形成共识,而历久弥新。在近代被截断之后,外人刻意操作,自己也人云亦云,到如今要来恢復,还要经过学习。
要不然,很容易流于这个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沐猴而冠的衣冠禽兽。爲什麽会这样麽说呢?在孟子的教导裡,他常常强调人跟禽兽,有具体的差别。
那人之所以爲人,在礼记的冠义一篇也会提到,它是这样的。《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义的开始,在于服装仪容的端正,心态和表情的庄重,言语谈吐的条理。
这个十三经当中,会有仪礼跟礼记。在仪礼当中礼仪的科目,会记录仪式过程。同样的科目,在礼记当中,就会说明它的要义。譬如说,冠礼,婚礼,相见、饮酒、射、聘、丧、祭等等的礼仪科目。
所谓这个三代圣王,礼乐不相袭。论语裏面说,入太庙,每事问。礼之用,和爲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样完整看下来会發现,礼贵从宜,易尚随时。童子成人,君子成仁,要义不会变,程序和形式,需要真实,合情合理
举两个例子说明。三国演义裏面,有个地方军阀叫做袁术。出身名门又有地盘和将官,在他拿到玉玺之后呀,就径自称帝。那在过了两年之后,竟然受困在某个地方,口吐鲜血而死。
第二个例子是在,这个明朝弘治十三年,陝西巡抚,跟这个皇帝啊进献了一个白玉玺。礼部的大臣就眉头一皱说,这个上面所刻的文字,不太符合,而且向皇帝报告说。人君治天下以德不以玺。当时在位的是明孝宗,就把这块玉玺,收起来而不去用它。
论语裏的教导,一样有。阳货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对于这个礼,跟乐来讲,它的重点不是在那个玉帛或是乐器啊。还有,卫灵公裏面。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礼仪它的要进行之前,它的内容和意义是必须强调的,那麽礼仪在来进行啊,这个内外质量要相符,再去强调,诚于中,形于外,相辅相成。这个弱水三千取饮一瓢的价值性才会有。如果不具备,那仪式和教育的功用,一次就会被破坏掉了。
如果照本宣科,用这些记录裡的形式,装备,用具,衣物。是不是蹦的一下,就变成一个君子了?当然不是这样的。那是虚无的想像。这个要恢復文化,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扎个头髮,换个服装啊,带个帽子,不过就那麽三五分钟而已。但是呢,亲爱的学伴,一个人要换一个言语的内涵,心智态度,个人志愿,要多久啊?三五年也不一定。又或者,得了不修,修了不得,都是错误的。
像现代学校,也会有毕业典礼啊,你可不过就戴个学士帽就半天了,拍拍照也不过就一瞬间的事吧,但是如果你考试都作弊啊,书也没有读啊,做人也不行。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资格步入毕业典礼的会场吗?那又有必要来做这个典礼吗?
凡人之所以爲人,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裡会看到服装,表情,谈吐。
在古代,咱们知道秦朝是尚黑,王公贵族是穿黑色底的衣服。这个时候服装的颜色有识别的功能。中古时期,看宫廷中,也只皇帝能够穿黄色。就品官人至到了清代,每一级官员是由,服装和顶戴的颜色,花样,配件等等,来直接区别职务功能的。这个一般学子,则是以诗经中,青青子衿的这一段,来引用延伸。学子大约都是青色系的。而荀子战国时期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它的作品当中,也会提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个时候,会有所谓的五行终始说。颜色的不同,也会与五行概念相关。一个人的服装,也会有可以象徵的意义。正常来说,在朱熹所编列的小学裏面,这个未成年的童子啊,是不用成人的饰品,或华贵的衣物的。不可化妆,也不穿那些大红大紫的东西。
大家现在看到,这个消费社会裏面,很多商家不是有正常的概念。成人的东西卖不够,就卖给这个小朋友。这是小鬼开大车,很有疑虑的一点。又或者曾经看过,让童子去学那些,鸡汤话术,弄成传销工具?那都不是,童年应当有的样子。
第二个,齐颜色。论语裏面,弟子问孝道。夫子回答色难。就是心中诚服,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不敬和不养。
来这个齐颜色,这件事情。就是你内心是不是真实,然后能够认同这个情绪正义。类似现代话讲的EQ,是健康正确的EQ。天地间人爲贵,那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这是一个情感上的正确啊。很多年轻的朋友,就不尊敬父母,很尊敬一些狐群狗党。或者说不亲近父母,那很亲近一些酒肉朋友啊,这个都是错乱的事情。然而虎父无犬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之前的文化被破坏,教育被乱改,到现在都还在负担。
第三点,是这个顺辞令。简单说就是讲话有条理。这个万事万物啊,都会有个定名。你说的这个,不是指那个,需要有个定向,指名比拟。而不是醒着作梦,活着像死去一样。常常有人会这麽说,现代人很多是二十几岁大学毕业之后就死了,只是到七八十岁才埋葬。这是指精神上的空虚。言语就是思想的显示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那不就行尸走肉?这也就是健全的王道概念。
这三个指标,要到达一定的程度,然后由长辈加以衡量,才来进行有意义的冠礼。
跟大家传道的讲题,都是来自于经文,尤其是论语。一定要嚼透它,很多的经文会彼此连贯,主题内容也都会一致,逻辑相承,缜密相续啊。这才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片面的人,要进行审问就过不去了。不会有下一阶段,更不会有什麽名门大家。
论语,泰伯篇中。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君子所重视要履践的有三项。真实内心,这样可以远离暴力。表情端正,这样人们信任。谈吐和谐,这样可以远离荒谬颠倒。礼仪的进行,有专人主持就可以。
那个真实内心,那就可以避免别人无理的对待。这个脸色严肃庄重,不要轻浮,人家就会正经对待。那麽你谈话的内容要和谐真实,避免粗俗荒谬。人们就不会给你白眼歪斜,那礼仪方面的事情呢,就有人去主持就可以了,这三段东西,跟冠义裡面,齐颜色,顺辞令是一样的。
汉代的时候,已经有人称呼孔夫子为素王。明素王之道,德及之也。中庸裡面。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无论童子成年,君子雍德慕道。一连串讲下来都是同一种作用。这个行为的起点,就是在于这个素行。
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在说苑的脩文一篇中说。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悦耳也;嗜慾好恶者,所以悦心也。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言语顺,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三者存乎心,畅乎体,形乎动静,虽不在位,谓之素行。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独居乐德,内悦而形。《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惟有以者,惟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也。
这个悦目,悦耳,悦心。也就是冠义,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的要求。
论语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非之教。视听言动,都有训导的作用。如何赏心悦目,端正和谐的练习,那就要落实,礼乐诗教的内容,和做法了。
冠礼的意义有,童子成年导向君子成仁的总体意念。冠礼的进行,会有一个三加的重点过程。接下来说明一下。
首加,是指童子退去彩衣,换上成人的服装。以明朝的学子服装或士服为主。
再加,是穿上官服。那君子无非就是担任治理上的职务,故也称朝服。所以他的官服,这其实是有工作服的味道。
三加,则是宗庙用的祭服。这裡有礼服的意思。
古代的定装,有一定的涵义。二十四孝裡面,有个老莱子,彩衣娱亲的故事。彩衣就是指童子穿的衣服。
言行举止,声色表情,服装仪容。这些都是教育的着力点。能够悦目、悦耳、悦心,才是正确途径。服装,音乐跟行为,都有儒学正确的论述和做法。
今天的部分,希望学伴们,有所获得。冠礼的意义,以及三加的程序,说明到这边。感谢大家,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