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我认为《儒林外史》并不适合大部分初中生阅读

2022-08-31 22:04 作者:麦道鹰黑马ALVCES  | 我要投稿

阅读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力,而不能为所谓的“经典名著”所蒙蔽,我对于《儒林外史》就持有这样的态度。

简单来说,我认为《儒林外史》不适合大部分初中生看,下面我将简述我的原因:

1、初中生对古代文学了解不多,读此书可能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

初中在小学之后,正是学生们比较活跃的年纪,也是刚刚接触外面的世界吧算是,毕竟我们都是从初中开始,才脱离了小学的童话,而正式开始学习文学的,步入初中,也意味着打开通往文学之路的大门,大约是从初一开始,我们真正地接触到了文言文,而《儒林外史》属于是半文言半白话,书中有一些专有名词或是特殊说法,即使是有了注释,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也并不能完全理解。

2:大部分初中生倾向于现代文学,对于古书则不是那么喜欢:

这一点大家是知道的,迈入初中可以说是初步迈入社会(我自认为的),因此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从小学的各种童话故事中缓过来,因而无法和书中情节产生共鸣,只能单纯把这本书当小说看。而就我自己来说,如果光论文笔和情节有趣的程度,《儒林外史》要逊色四大名著很多,就不易对初中生产生吸引力,例如我一开始读,就没有对它产生什么兴趣,但是对于初中的另外一本书《哈利波特的魔法石》,我却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相信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

3:大多数初中生人生阅历没有那么丰富,不足以理解书中的情感并与其产生共鸣

这个很好理解,大多数初中生对于人间百态的了解,并不是那么全面的,因而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各类情节以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也无法进而理解其深层的感情,如果没有课程的辅导,单靠一遍遍地阅读的话,我认为是很难自己体悟出书中的感情的,因为大多数初三的学生吧,刚接触文言文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并不长,有的对一些字,包括一些句子的理解,是不够透彻的,如果让大部分人去读《儒林外史》,可能只是一个囫囵吞枣的过程,而并不能对于全书的主旨深究,就更无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所以不适合。

4:大人,时代变了

《儒林外史》是清代的书了,清代的封建社会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大相径庭,而初一到初三的中国历史学的可谓相当浅薄,随便看一本《林汉达中国历史》,里面的内容都比历史课上学的多得多,因而对于许多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初中生来说,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这本书背后的时代背景,然后与第三点相同,无法理解书中的情感。

下面谈谈我自己阅读时的感受:

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写的啥玩意儿,因为我根本看不懂,许多文言白话参杂,而前后章节内容许多时候又没有半点联系,感觉就是一本很散碎的书,不知道在讲什么,书中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要人物,因此容易造成逻辑上的紊乱,可能就是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读完这本书,你无法用一段话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它根本没有主要内容,就像你打游戏,全是支线,没有一条主线,这让我感觉很难受,很不舒服,读完一本书不知道讲啥,小说读的就是情节,可我根本看不出这本书有什么情节,虽然是文言白话掺杂,但是如果不知道书中的一些典故,就无法理解一些句子,这些让人很难受。

其次就说到我最头痛的一点了,书中对人物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杜少卿一会儿叫杜少卿,一会儿叫杜仪,虞育德一会儿叫虞育德,一会儿又称作虞博士,庄征君一会儿叫庄绍光,一会儿庄尚志,一会儿又庄征君,名字号傻傻分不清,若是没有同姓的还好,一有同姓的必搞混,书中对于名字号又只交代一次,如果记不得谁是谁,还要去前面反复翻找,导致大量情节全部错乱。

这里就说到一个读《儒林外史》的禁忌,就是跳读,因为有时候上下文可能毫无关联,你可能跳了一段,下面就完全看不懂了,尤其是当你跳过的这一段有新人物出现时,下面的各种名称变换,你根本不知道说的谁是谁,我读的时候就因此大为烦恼,不得不反复重读,有时只为读懂一段的内容。这就十分浪费时间,而《儒林外史》是初三的书目,初三的时间有多紧张大家是知道的,所以我认为《儒林外史》并不适合大部分初中生阅读。

再者就是我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儒林外史》的前段是很值得一读的,无论是周进中举,还是范进中举,以及对于严贡生等讽刺形象的塑造,都十分形象,但是越往后读,就越来越味同嚼蜡,荒唐的事情层出不穷,而没有什么新颖的事件,似乎确是有些无聊了。

当然了,我说这些并不是否认它的好处,对于喜欢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儒林外史》无疑是一部宝藏书,但是放在初三的必读书目单中,似乎确实有些为时过早了,大家认为,如何呢?

儒林外史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新人up,不喜勿喷。

为什么我认为《儒林外史》并不适合大部分初中生阅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