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原地徘徊还是负重前行
周末一天晚上,学生不愿回学校上自习,叫来家教老师为自己补课。这天他状态不好,其实这已经是常态:熬夜,颓丧,抱怨,得过且过。老师活了19年,和他城市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不同,想法不同,本只是一个数学老师,但是却又有改造其思想的任务。虽然老师只活了19年,他的家庭也是万千普通城市家庭之一,在县城上的小学初中,有幸进入了名列前茅的高中,又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学,虽然人生确实的向前延伸着,但在别人眼里,他很常见,符合设定,符合预想。学生还是一个15岁的高一学生,住在这座大城市,周末独自一人住在公寓,请着家教老师,吹着空调,鞋柜一排AJ,桌上是堆成山的生活垃圾,等着钟点工来把垃圾一并清理走。两个人截然不同,表面的纽带只有那本人教版的数学课本和面向高考的练习题。
学生:“我真的特别羡慕那些有钱人”。他翘着二郎腿,转着笔,推开没看几眼的练习,脱口而出。
先是疑问,随着一声轻哼,老师问:“为什么?”
“因为我没钱啊,我想去博罗明大学(化名),一年学费六万,我妈让我从楼上跳下去(笑)。我现在只想要钱或者学校,拥有一个我就满足了。”学生说得理所当然,笑着答道,然后换了个仰坐的姿势。
老师苦笑:“那你不还是要钱吗,有了钱不就能上这所大学了,快做题吧,你都一个人住在这里了,还请着家教,还觉得自己没钱吗?”
学生:“我真的没钱啊,我宿舍就有两个人住在市中心的。”学生觉得我的问题很无厘头,也觉得他所想的理所应当。
整节课已经过了30min,学生做了两道选择,一个计算,选择没做勾画,没有草稿,答案是猜出来的;计算的过程都卷在一起,像一团乱麻,本子上的线格仿佛没能达到他的次元,也没能入他的眼。他的双腿搭在桌子上,喝着矿泉水,全身陷在椅子的软垫里。我看着这个场面,心理在思考,我是一个数学老师,他的家长希望我教会他数学知识,但当老师和她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总会告诉老师,我说的他不听,你和他说吧。他的习惯,他的状态,他的内心,都在排斥着这些数字,这些公式。他也想让老师来为他补课,但是他只沉浸于这种平衡,并没有决心完善这个过程,得到想要的结果。他不害怕改变,但他害怕去改变。老师可以坐在这里两个小时,时间到了,收拾走人。他的家人不会过问结果,他也不会感到吃亏,老师不用备课,因为备两个小时的课,可能一辈子都讲不完。如果作为家教老师,没有其他老师带给你的竞争压力,没有外界的道德谴责,那么就这样和学生形成一种互不干涉的默契,那于这位老师而言,是说不过去的。评判一节课的标准,不在于老师付出多少努力,而在于学生能得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不去思考这些,只是做好所谓的“本职工作”,那是不称职的。
“这样,你把这道题写完,我们来谈一谈吧”老师下定了决心:既然家长把孩子交给我,那么我存在的意义,就不是薪水这么简单。
这几道数学题已经不再重要,如果不知道做它的意义,那做再多的练习,背再多的知识点,都只是在麻痹生活。老师走到阳台,看着黑夜里的三幢高楼,深吸一口气,再长长地吐出:“你羡慕我什么?”他说过他羡慕老师的生活,那么老师想让他明白,也想要搞明白,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起因和过程。
“我就羡慕你现在的生活啊,你比我聪明,能去这么好的大学,我却去不了博罗明大学(化名)”他理所应当的陈述所谓的事实。
博罗明大学和我上的大学有什么实质的关系呢?老师很是疑惑:“我可没你有钱,你用着iphone 12 pro max,一个人住在这里,还有钟点工帮你打扫卫生,还请着家教老师,你一个月的花销是我的三倍甚至四倍。你觉得你没钱吗?当然,钱都是你父母的,你只能看到比你有钱的人”
“我就是底层啊,你看,我吃饭还只是吃泡面,我宿舍就有两个住在市中心的 ”
“那你的其他同学都住在市中心吗?中国有7亿农民,他们住在平房里,没有手机,没有单间,甚至不能上学,你还认为你是底层吗?中国有14亿人口,农民占一半。那么城市中又有多少人住在市中心呢?”
老师继续说到:
“我家是住在县城的,四五线城市,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的父母一开始只能挣两三千块钱。”说到这里,老师忽然感觉心中有一股热浪拍打在胸腔上,眼泪不知为何从泪腺里奔涌而出,他的声音开始哽咽。他不是为了煽情,而是在此时此刻,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那些回忆一股脑涌上心头,像大坝决堤一样不可收拾。
学生看到老师哽咽,变得有些局促,或者说是动摇。
“我初中时并没有多么好好学习,可能只是我比较聪明,也比他们更加努力一点,父母原本的愿望,就是让我能考上县一中就足够了,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但是当我成为了年级第一,父母在私下的交谈中,认为我值得去更好的地方,在征得我的认同后,他们在默默帮助我,让我高中进入了恒中(化名)继续学习,之后我又来到了这里。取得现在的成绩,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父母对我的鼓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的父母没有用思想引导你,但是他们付出了金钱,让你尽可能的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为你请全科的家教。”
“你说你羡慕我,但这不是我靠大量的金钱获得的,而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你羡慕拥有财富的人,《哈佛家训》里有一段话:‘80%的财富,往往掌握在10%的人的手里’(学生喜欢把<哈佛家训>摆在桌子上,却不看)你只看的到这10%的有钱人,如果你说你是底层,那说明你没有把90%的其他人当人看。你羡慕金钱,却不羡慕我的努力。”
“你说你的同学住在市中心,那请问这是他们努力得到的吗?如果这是他们的父母的钱买来的,我一点都不会羡慕,如果他们年纪轻轻,在上高一的时候,就花自己的钱买来这些物质享受,那我真心佩服他们。你羡慕他们有好的父母,但那不是你能够改变的,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已经拥有了比大多数人更好的条件,但你只能看到马云马化腾这样的有钱人,那只能说明,还是你过得太好了。一个农村的孩子他会羡慕你能够上学,而不是羡慕世界首富可以随便挑选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为什么富二代是一种贬义词,因为富一代只能传给他们物质财富,却不能给他们精神财富。为什么家族企业能够延续许多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家训,这是一种精神财富,使它们能够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这才是值得羡慕的。”
“你整天浑浑噩噩的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却不羡慕别人获得这一切的过程,就是因为你害怕改变,不愿意去争取,逃避过程,幻想结果。你不敢选择自己的道路,因为从小就被教育,高考是最有效的出路,你害怕改变会让你失去这个能看到结果的题,但是当你在饥饿打他的时候,你却是徘徊不前,对自己的选择回避,逃避。”
“我就是挺看不起我自己的。。。我感觉自己很笨,学习不好,又懒,我不想参加考试,因为怕自己考不好”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了出来,显得有些自暴自弃。
“如果是我,我没有学习,那我的成绩很烂,这是理所应当的,我为什么要为此而沮丧呢?天才不学习,才能够还考高分。如果我努力了,成绩还是很烂,我也不会沮丧,因为我付出了,我去尝试了,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我完全可以接受这个结果。”
学生苦笑:“你太会安慰我了,你以后肯定要比我过得好”
我再一次反驳他:“首先,我没有安慰你,因为这就是事实,沮丧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完全就是浪费时间,这样一点意义都没有,完全就是自我放弃。其次,我不认为我一定比你过得好,你现在才15岁,你还有很多的时间,并且如果我和你,竞争同一个职位,你有关系,我没有,就算我天赋异禀,那得到这份工作的还是你,浪费了这些事件的就是我。社会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不应改为了这些而沮丧。当你临终的时候,你会想起你的人生,感到失落、惆怅和后悔,那才是真正的后悔。而现在的你还有很多时间去改变,让你变成一个比我、比你的市中心的同学更好的人”
“我高中宿舍也有一个有钱人,他的表哥资产有75亿,他是填的自己中考分数进入的恒中(化名),他每次月考完,都会买一双AJ犒劳自己。他的脾气很差,总是会和同学老师起冲突。但我从来不会羡慕他,因为这不是他努力得来的,这是他的父母努力得来的。我们从来不能单独的去比较两个人,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他们有父母、朋友,也会有孩子,他们之间的纽带是时刻存在的。他的父母享受自己一半的财富,然后把另一半留给他的孩子;你的父母肯呢个将全部财富都留给你,也比不上他那一半的十分之一,但这不是你能改变的,也是在总体上公平的。如果他的父母没有交给他挣钱的方法,那么他的孩子,就要重新做回平民,来吃他没有吃的苦,如果你的父母教给了你,那你的孩子就可以少吃你吃的苦。这就是区别,说会我的那位富二代同学。我不羡慕他的财富,我作为宿舍长,还经常和他起冲突,我不怕他,但后来让我能够羡慕并且佩服他的是什么,是他做出了改变。我和他曾经在晚上交谈,分享自己对这个社会,人生的看法,他接受了我的观点,并且他为之做出改变”
“他能够收敛自己的脾气,并且最后努力学习,而不是整天好吃懒做,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最后他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我佩服他,尊敬他能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下,还做出了这种程度的努力,如果那个人是我,我又会怎么做呢?我能像他那样成长吗?”
“我们后来成为了普通朋友,虽然现在分隔各地,但是我作为一个人,在和他成为朋友的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以后无论多么困难,我不会和他借一分钱。我和他成为朋友,是因为我尊重他的改变,那么我自己,也看重我做人的观念。你可以学习不好,你可以贪玩,但是你不能敷衍你做出的选择,当你选择了这条路,你就应当把它完整的走下去。你选择了上大学,那你就算再颓丧,也要正视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努力学习,你可以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但你同样不应该抛弃你的人性和思考。”
“人作为会思考的动物,生活的流水线不是你的,外界的物质生活也不是你的,真正属于你的,只有你自己的思想。请问坏人的旁观者是什么?当坏人威胁不到他们的安全,或者说他们可以采取避免威胁的手段时,却选择旁观,他们是什么?”
“坏人”学生答道。
“对,我是这么认为的。对我来说,一个不爱学习,却乐于助人,能打抱不平的人,比一个成绩优异,却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要更令人尊重,我也更愿意成为前者。你可以说我空口无凭,因为我已经成绩比较好了,那我也无话可说,但是这就是我能告诉你的原则。班级里出现了不安的因素,当班霸A欺负一个正直的同学B,B总是会站起来大声斥责A,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冲突,所以这个状况每天都在重复。渐渐地,学生们会讨厌B,因为他们两个人私人的恩怨,因为B的大声叫嚷,扰乱了班级。可能你会认为这无厘头,但这就是事实,这是我高中的切身经历。如果我看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想办法参与其中调解。一是因为我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二是因为这就是我的原则。‘人之初,性本善。’但你也说了,旁观者就是坏人的帮凶,那么其实大多数都是坏人,但就是因为他们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不会对同类有意见,有贬低。你选择默认,旁观,那真正的好人会厌恶你,你不在意,因为他们是少数人;你选择插足,解决,大部分人也不会多么尊敬你,但是你对自己会有认可,因为你坚持自己的价值。我虽然是想让你沉下心来,去努力学习,但我又禁不住夹带私货,希望你成为我所认为的正直的人,这都交由你自己去判断。”
“我不敢夸下海口,说我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也尝试着想你传达我认为起码不至于错误的观点,这当然也是你的父母默许的,它们在与我的交流中,是在告诉我,他们不能教给你知识,同样,他们对你人生的教导,你也听不进去。那么你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又作为一个长你几岁的不算失败的大学生,我认为我对你说这些,是合情合理的”
学生深吸一口气,他的眼睛仿佛有亮起了光芒,他的内心仿佛立下了自己的誓言:“我一定坚持改变,听了你说的话,我这次一定要改变。”
老师没有任何喜悦,因为他知道,改变不是靠嘴说的,再多的“海誓山盟”,也有可能经不起时间的磨砺,这点任何人都清楚:“毛主席在建国前的一封指导干部的信中写过:‘没有实践,没有调查,能不能对问题发表看法?不能,因为完全是空口无凭,纸上谈兵’虽然你和我说了要改变,但是结果如何,只有在几个星期,几年之后,事实才会回答我。并且我只是一个大学生,我的理论想法没有经过任何验证,只是我人生的经验之谈,但我能确定的是,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且坚持下去,是绝对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