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干预:观察关系||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七)
(一)安全感圆环技术
在成人依恋访谈中表现出不安全心理状态的成年人,回应婴儿的哭声时比安全心理状态的成年人显示出更活跃的杏仁核反应,不安全的成年人在听到哭泣时体验到更多的愤怒。杏仁核的过度激活或许是不安全个体接触到婴儿哭泣时产生的负面体验后的防御机制时产生的负面体验后的防御机制。当孩子的情绪唤醒了养育者内在有组织的、经过调节的情绪反应时,就能够产生“足够好”的养育与安全依恋关系;如果孩子的情绪引发养育者不受调节的情绪时,会让养育者对孩子的动机做出负性归因,导致养育方式出现问题,形成不安全依恋。养育者可能会认同源于童年经历的脚本,并根据这一旧工作模型反应(而非基于孩子的需要)。
COS主要任务是帮助养育者理解防御,为养育者提供曾缺失的抱持性环境,提供对童年痛苦的适当知觉。COS强调的反思功能是将焦点放置于养育者在做什么及其所做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感觉的觉知。COS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部模型,能够让人保持方向;形成足够灵活的模型,能够帮助个体应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形成有足够适应力的模型,让个体能及时更新模型。COS通过给养育者提供安全依恋的路径给养育者让其知道孩子的两种需要(探索和联结),随后通过视频让养育者观察自己与孩子的互动让养育者反思,最后让养育者保持并增强与孩子不断深化的关系。
(二)行为和关系
养育者时常认为行为问题只是孩子本身的问题,看不到行为与关系的关联(孩子其实是通过行为告知养育者自己的需要)。这可能是因为养育者害怕问题与自己有关。因而治疗师需要对提问保持敏锐(避免引发养育者的防御),通过“当孩子做出行为A时,你如何回应?你的回应让孩子产生了什么反应”(询问方向:养育者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孩子对养育者行为的反应,孩子对自己反应引起养育者的反应的反应)之类的提问追踪关系的发展,重构问题。COS的评估是一种行动趋势而非静止状态,不是下一个“孩子是回避型依恋”的判断,而是提供“孩子避免表达需要,因为表达需要会引发养育者的消极回应”之类的信息。
持久的变化来源于养育者发展或加强自己的关系能力,而不是学习管理孩子行为的技术。不过,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行为来理解关系,在行为评估中,需要厘清孩子行为究竟是要满足什么需要,是联结还是探索?一些孩子的假信号传递出“在探索”的信息,实际上却是借助低质量的重复“玩耍”安抚自己违背满足的联结需要。相应的,我们也需要评估行为的意图,如果扭曲的行为沟通被归因到孩子的消极意图,养育者就可能用惩罚的方式回应,使得双方的沟通进一步扭曲。
【孩子的假信号】
扩展性的具有想象力的玩耍代表探索,而重复没有创造性的玩耍表明孩子其实仍是依恋需要。儿童在探索部分的圆环发出的信号是直接、投入、自在的,会展现出对养育着的积极期待。如果孩子发出的是假信号,则可能是黏人的、无助的、过度关注养育者,抗拒、控制、挑衅、攻击、忽视、拒绝、过分顺从等。
儿童在联结部分的圆环发出的信号是直接的、投入的,展现出对养育者的积极期待;假信号则是回避或拒绝关心、将注意力从需要上转移出去,照顾养育者等。
(三)养育者的防御
能提供良好养育的养育者(安全感圆环的手)是“适应”的,带着自信的态度和情绪调节跟随孩子的需要。
养育者的不适应,常常是触发了防御而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1)冷漠:抑郁、疲惫不堪或负担过重的养育者可能表现出缺乏热情,与孩子缺乏情感联结,只是和孩子走过场地玩耍,看起来不够专注,显得很无聊。缺乏情感表达的淡漠的面孔让孩子无法从中学习并发展社交能力。
(2)过分开心:一些养育者在面对孩子的不适时,一直呈现愉快高兴的情绪(但这种积极其实是不真实的),虽然是微笑但能感到背后的强迫与压力。当孩子受挫寻求联结时,一味地强调开心反而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感觉,把虚假的情绪当成真实的。
(3)消极情感/归因:关于他人的内在表征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当养育者对孩子形成的是消极表征,消极表征会让养育者定义孩子的性格为“不好的”,并对孩子产生消极情绪,以蔑视、贬低、粗暴动作等行为表现出来。对孩子进行消极归因的养育者很难跟随孩子的需求,因为他们会认为孩子的需求是不好的,如“这个孩子总是做坏事”。孩子的自体感很大程度上受到养育者看待孩子的方式影响,因而养育者对孩子的消极归因和消极情感会在孩子内部创造很扭曲的自体感。
(4)焦虑/过度警惕:一些养育者觉得孩子离开身边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危险,于是跟随自己脱离现实的恐惧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他们基于自己缓解恐惧、焦虑而行动而不是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孩子互动,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学会隐藏自己的需要去帮助家长处理焦虑(也感到害怕从而留在养育者身边。
(5)拒绝/忽视:孩子的依恋需求触发了养育者的某种感受,为了避免被这样的感受淹没,养育者拒绝或忽视孩子在圆环上的需要,阻止孩子表达痛苦。
(6)施压:养育者试图改变孩子的情绪或行为。例如安全感圆环的上部(探索的需要),虽然养育者也加入了孩子的活动,看似是跟随孩子的需要,但其实更侧重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表现,而不是允许孩子自行探索。
(7)敦促成功:养育者将自己的角色过分偏向教导者,以致于让“教育孩子”干扰了孩子探索或寻求联结需要的满足,如当孩子在玩汽车时迫使孩子认识车的种类,当孩子在玩橡皮泥时迫使孩子学习颜色。至于养育者为何想要迫使孩子成功,需要了解养育者的核心敏感性。
(四)COS的不适用群体
不适用COS团体干预的养育者:
1,有急性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如抑郁症;
2,对孩子表现出严格而弥漫的消极情绪,且没有任何反省自我的意愿;
3,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将有危险的伴侣放在比孩子需要更重要的位置上;
4,贬低别人或抬高自己来表演自恋;
5,让团体充斥不相关的话题以管理自己的情感。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
刘剑箫,陈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