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饰演的癌症患者,能在病魔下好好生活吗?


赶着2020年末尾上线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一群癌症患者和他们家属互相支持的故事。这部电影围绕着他们的苦与乐,温情又治愈。
易烊千玺饰演的韦一航,面对随时可能复发的癌症,用演技呈现出了患者的复杂心路历程。
“我这个人走路喜欢挨边走,我坐公交车必须得缩在最后一排,我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我怕我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
尽管癌症早已非不治之症,但像韦一航一样,被癌症袭击后心态大变的患者不在少数。他们需要心理支持,一起陪伴他们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今天的文章,我们想聊聊年轻癌症患者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以及该如何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在现实中,马小远和韦一航这类年纪轻轻就患上癌症的病人并不是个例。
“癌症这个东西,一直以来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因为年轻,我也不会往这方面想过。”
2018年,培培27岁,确诊为 ER 型乳腺癌四期。她辗转北上广三地,几乎找遍了国内乳腺癌方面的顶级专家。在7次化疗以及30次放疗后,培培于2018年7月进行了手术,切除掉了患侧乳腺。
时至如今,培培仍需要持续打针和服药,并且随时警惕复发风险。
“我高中的时候身边也有患白血病的,但我就认为,那是别人的故事,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变成那样。”
诊断出结肠癌中晚期时,林云之刚升入大四,正准备去实习。6个多小时的手术完成后,林云之开启了漫长的化疗阶段。化疗的那一刻起,他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癌症病人,意识到自己成为了“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这个22岁的大男生,在第一次化疗时就掉泪了。

根据2020《中国癌症生存质量白皮书》数据显示,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都已呈现出了年轻患者(15-39岁)比例不断增加的现象。
美国癌症协会等单位的一项研究统计了最近10年数据(2007年~2016年),在这10年里,各年龄段年轻人(15-39岁)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不断地上升。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年轻群体癌症发病率提醒着每个人——我们与癌的距离,可能并不遥远。
但整体来看,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仍远低于老年人,且生存率远超老年人。根据2009-2015年统计数据,15-39岁年轻人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86%,远超40岁以上癌症患者的66%。
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年轻人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带癌生存。
那么如何在这段漫长的生活中活出质量,就成了每个韦一航需要考虑的问题。


身患癌症绝不是一项轻松的考验,手里接过诊断书的那一刻起,人生便再也不同。
身体中各处的疼痛和化疗的副作用,是每日必修的课题。在治疗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也会不同,面临情绪波动和丧失,痛苦水平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就像影片中的韦一航,即便手术很成功,但无休止地吃药、复诊,以及对复发的担忧,时刻提醒他是一个“非正常人”。他为了避免受伤,躲进了“山洞”里面开始自我封闭,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丧的气息。
爸妈让他多出门,多认识些新的朋友。他就用劝退式开场白:“你好,我叫韦一航,你想看我的脑肿瘤切片吗?”把话堵死。
直到他遇到了马小远,同样身患脑癌却活力满满,从此韦一航的“山洞”被照亮了,重燃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但大部分癌症病人都会对于自己病症的自卑感以及绝望,使他们不敢像正常人那样去学习、工作、社交,只能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呆在他们自己设定的安全区内,恶性循环,忧郁、绝望、孤独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我们很渴望爱情,但与健康人在一起会很自卑;与病友在一起又会很压抑,总会得到自己是个病人的心理暗示。”
患者所承受的高度的精神打击和痛苦对其预后、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医院住院时间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负面影响,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差,治疗依从性变差,预后更差。
甚至,心理活动还会通过各种心理神经免疫内分泌机制,影响病情的发生发展。
面对癌症,不仅患者会出现情绪问题,家属也会出现无助、恐惧甚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时患者配偶的抑郁情绪比患者本人更严重。
而癌症给家庭带来的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困扰,很多人都选择了忽略,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
但是肿瘤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情绪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及时解决。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不单只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伤害。

癌症病人的孤独和绝望是他人无法体验的,他们经常因担心影响他人而回避表达痛苦,亲人也因不知如何安慰患者而逃避与之沟通,二者都使癌症病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要打破这个僵局,需要寻求专业的医学和心理帮助。疏导不良情绪和正视疾病带来的影响,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 团体支持
团体支持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重要的辅助干预方式。可以通过把病友团体或者是癌症患者家属团体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分享一些实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癌症病人创造一种支持、表达内心感受的团体氛围。
团体心理治疗的优势在于团体的形式可以降低病人的社会孤独感。安全、接纳的团体氛围可以使病人毫无顾忌地谈论平时不能与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及的话题,相互分享恐惧和克服恐惧的体验,共同面对疾病对生命的威胁。
| 家庭治疗
家属照顾患者时可能会受患者情绪的影响,也出现些不积极的情绪,但要记得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避免干扰患者的治疗,也不要让自己被“照料者抑郁”侵袭。另外,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家属首先要将自己身体照顾好,才能给患者更多的帮助。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患者本人,而是整个家庭。通过在家庭内部促成谅解,增进情感交流,纠正心理和情绪问题。
国内有研究者发现,增加了心理治疗的辅助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均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

| 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庭。该疗法的一般目标是通过教育、行为疗法或心理动力疗法改善患者的应对技能,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癌症患者情绪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样,许多研究显示,它在控制躯体症状上也具有一定作用。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且干预效果能维持到治疗结束后6个月。
另外,简单的专注呼吸训练、冥想和渐进式肌肉放松可以减轻许多癌症患者都会出现的发作性焦虑。
| 药物治疗
对于患者的睡眠和疼痛问题,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安眠药和镇痛药会让他们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而针对中至重度抑郁患者和焦虑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和联合抗焦虑药物也会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些。
药物治疗还可帮助患者参与康复治疗并改善整体功能。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正式将肿瘤纳入慢性病范畴。也就是说,昔日被视为 “绝症 ”的大部分癌症,如今已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
但是,疾病带来的心理创伤却有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对于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帮助。
生病时,家属和亲朋好友是患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多陪伴在他身边,耐心倾听患者,给他多些鼓励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爱和温暖。
而《小红花》没有停留于此,它扩大了爱和关心半径,从家庭延伸到每一位陌生人。无论是积极组建病友群的吴晓昧,还是对韦一航招手微笑的小女孩,抑或是给失去女儿的父亲送盒饭的韦一航,我们能感受到爱在其中的传递。

也许生命终将消逝,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有没有“活出精气神”。
送你一朵小红花,希望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