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疫病与温补——清朝人参地位之再塑造

2019-09-29 11:25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首阳大君



提起人参这种药材,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联想起它百药之王的身份,其人参温补的功效更是深得体虚之人的喜爱。不过这种印象其实直到明末清初的江南才正式形成,距今并不久远。

那是一个灰暗的年代,皇帝怠政,宦官专权,朝臣沉迷党争,百姓民不聊生,连老天爷都对芸芸众生极为苛刻,数次降下流传广泛的严重瘟疫。

(图一 明神宗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江南淮北一带的“瘟热病”便时时泛滥,将朝不保夕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彻底破坏。而江南各路名医们,对于疾病的肆虐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就在此时,一种对抗瘟疫颇有疗效的药方“人参败毒散”正式问世。

这道败毒散中包括了人参、姜活、柴胡、前胡、独活、川穹、桔梗、茯苓等等成分,而且各味药材的分量都是一钱,并不厚此薄彼。但为什么偏偏人参最后成为了赢家?

(图二 人参 来源:百度百科)



这就和发明这药方的医生喻昌有关,在1588年发生的大瘟疫中,服用人参败毒散的病人大多幸存,喻大夫此时就特别强调了药方中人参的效用。他认为“饥馑兵荒之余”,百姓们早已经是内虚久困,必定要依靠人参的力量,才能够“驱邪”。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因为连年的灾荒,多数百姓食不果腹,脾胃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个时候利用人参补足人的元气再加以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疫爆发时,病人身上许多都会发起毒癍,而使用人参调制的消癍药往往能收到神功,“全活者多”。

可以说,这数次依赖于人参救治方平息的瘟疫,无疑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各阶层的人民对人参“救命药”意识的塑造。

于是乎,进入清王朝之后,温补学派便在江南悄然扎下了根。历史遗留的记忆,加之同期温补派的反复强调,到了乾隆元年前后,人参瞬间成为了中药当中一时不可或缺的必备药材。

如果要用简短一句话概括彼时病人们的心态,便是“不怕病死,只怕虚死”。不管他们的病到底是不是适用人参,若是大夫没有提及,那必定就是庸医。而即便有些医术低下的大夫,错开补药导致病人死亡,却会因为药中含有人参,反被认为是已经竭尽所能,只是病人没有被医好的命:

“服补而死,犹恨补之不早,补之不重,并自恨服人参无力,以致不救。”

清初名医徐大椿对这种乱开补药的风气嗤之以鼻,却又无可奈何,盖因盲目进补已经成为不少医生献媚的把戏,可以说是积重难返的恶习。他在自己的医论中曾经批评过江南这种浮华的用药风气,不知害死了多少无辜之人:

(图三 徐大椿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其药专取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拖名异传。其气体合宜者,一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涸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

同样属于乾隆时代的江南名医李文荣,也见到了许多滥用人参而悲惨死去的病患。文荣的家乡便有一名富人,本身得的是属于热证的血痢,谁知医生只知道温补,刚巧这名富人家里有钱,有的就是人参,于是便按照医嘱天天吃人参附子。仅仅9天后,就“肠胃腐烂,所下如烂鱼肠而死”。

因为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来自于盛产人参的东北地区,北京城自然也免不了受到温补派的波及,《太乙神针心法》就直言,说“都门诸贵人喜服人参,虽极清苦者亦竭力购参以服之,为特此可无恐也。”就连贫困人家也倾尽全力购买人参。有趣的是,清朝太医们其实与人参售卖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可以说他们有意推波助澜,使得人参成为日常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图四 康熙帝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人参深受欢迎,带来的就是价格的飞涨,“中人十家产,不满一杯味”。

康熙后期,一斤普通人参的价格已经飞涨到五六十两白银,而乾隆六年,这个数字甚至已经飞升到90两!嘉庆时代甚至还出现了一斤人参售价2000多两的破天荒记录。

(图五 嘉庆帝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清政府也依靠垄断人参贸易,获利巨万。虽然没能救活多少病人,却给国家和商贩们带来了无穷财富,医学还真是格外的神奇。

(图六 清高宗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 赖惠敏. 乾隆皇帝的荷包

[2] 蒋竹山. 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疫病与温补——清朝人参地位之再塑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