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解说词文本02 稻香阡陌里

2023-04-02 23:55 作者:付与明年  | 我要投稿

 

【“稻”在人类的餐桌上同样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各个种类的稻在世界各地化为米后皆为美馔,南京的白糖乌树饭、西班牙的海鲜烩饭、阿拉伯的烟熏羊肉饭……米制成的调味底料,亦各具风味。和水稻亲缘关系相近的菰,在国内外食客眼中也有不同的诠释。】


第二集  稻香阡陌里

 

一颗神奇的种子,萌发于东方,滋养了大半个星球。稻作民族以群体之力耕耘,也获得丰厚回报。

 

它朴素平和,衬托万千滋味;也绚丽百变,塑造多彩的形态。千万年,朝夕相守,让我们重新认识稻和它的亲缘家族。

 

江南,最后一波春茶采摘。麦子即将收割,很快,水稻也进入插秧的时节。回家前,郑良美要寻觅一种当季的嫩叶。南烛叶,常被当作草药,郑良美却要用它做一种特殊食物。

 

食物的另一个原料是稻米。稻谷脱壳,留下雪白的米粒。米,也许是这个星球上最有效率的谷物。以它为主食的地方,往往也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郑良美招待亲朋,大家为一个稻米的节日团聚。

 

南烛叶渗出汁水,散发青草和薄荷的香气,其中丰富的花青素即将让稻米变换新装。天然的植物色素穿过细胞壁,如夜色笼罩村庄。

 

凌晨四点,丈夫和平赶往村口的祠堂。古老的木质顶冠,必须在天亮前装点一新。

 

/乌米饭/

 

糯性稻米被认为是更珍贵的谷物,满身乌黛的糯米再次下锅。大米在高温下变得松软,色素与淀粉深度交融,吸收了大部分光线,米粒呈现深沉黝黑的色泽。这就是乌米饭。

 

/江苏 南京/

 

每到农历四月,乌米饭总是在江南应时出现。南京,乌饭包油条,主食一加一,简单粗暴的欢愉直击清晨的大脑。

 

/荷香乌米饭/

 

浙江沿海的台州,做法更细腻。鲜肉与香肠定下基调,山与海的滋味齐头并进,乌米饭统领全局。鲜香在米粒间穿梭,编织出春夏之交的丰饶姿色。

 

今天是陈郭村的乌饭节,对于郑良美来说,这碗乌米饭有更特殊的意义。在主妇们心中,乌米饭的成色不仅体现手艺,还关系到能否被幸运眷顾。

 

戴顶冠的人,由村庄各家的精壮男丁抽签决定。要顶起超过50公斤的全套行头,需要12个帮手协力支撑,听从指挥,统一行动。郑良美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早点成家。

 

农耕民族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水,事关稻谷丰歉,先人把风调雨顺的愿望寄托于神祇,巡游的高潮是乡民合力的“踩水”仪式。

 

过去,踩水是为了占卜旱涝,今天,它已经演化为乡村民俗的一部分。二楼的新房是为儿子准备的,郑良美把带着美好心愿的鲜花留在这里。

 

/乌饭锅巴/

 

甜蜜沁润的乌饭发出黏糯的召唤,紧贴锅底的饭焦有另一种令人愉悦的口感。节日过去,一家齐整,农忙就要开始。

 

/西班牙墨汁海鲜饭/

 

黑色的米饭,也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找到。西班牙人用乌贼的墨囊给米饭染色,这是完全不同的风味,也能让我们看到稻米行走的足迹。

 

/上海/

 

埃米里奥来自西班牙,在中国三年,两件东西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一件是球衣,一件是这口平底大锅。

 

没人知道埃米里奥是怎样把这口大锅带到中国的,这件道具将参与一场美味魔术。

 

/糍饭糕/ /鸡粥/ /秃黄油盖饭/ /八宝饭/

/意大利烩饭Risotto/ /茶泡饭/ /煲仔饭/ 

/石锅拌饭/ /八宝鸭/ /寿司/ /新疆抓饭/ 

/海南鸡饭/ /珍珠糯米丸子/ /卤肉饭/ 

/大米布丁/ /菠萝海鲜饭/ /扬州炒饭/

 

上海,历史悠久的稻米产区,米是本地居民日常主食的首选。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化都市,对来自全球的食物也表现出接纳和包容。

 

以米之名,旧识与新友,人们总能在熟悉的谷物里,找到新鲜的味觉。

 

埃米里奥首先要选到和家乡最接近的大米品种,还有些食材不能缺席。

 

并非厨师出身,但埃米里奥靠这口大锅,在同乡伙伴间有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平底锅直径一米,灶头的火力环形分布,兔肉、鸡肉、内脏率先登场,依次排列。

 

作为欧洲最早的水稻产区,瓦伦西亚的传统大锅饭是稻田物产和家禽家畜的结合。后来,这种烹饪方式传到海边,当地人把肉类替换成渔获,才有了更多人了解的海鲜饭。

 

小火慢煎,食材渐入佳境,轮到灵魂香料出场了。藏红花,来自西亚,自古就是给食物染色、调味的高手。香料与稻米联手,串起了抓饭的演进之路。

 

抓饭并不单指用手进食的方式,而是泛指与肉类一起烹煮的米饭。它诞生于西亚,伴随阿拉伯人战争与贸易的脚步,转头向东,影响了盛产稻米的印度。

 

/印度抓饭Biryani/

/阿拉伯抓饭Mandi/

 

在印度,抓饭有了更多的艳遇。销魂的香料拥抱蓬松的米饭,只有酸甜的清甜才能让人片刻醒神。香料、肉食与米饭的组合,同源异流,又千姿百态。

 

抓饭向西,来到欧洲最南端,盛大的舞台交给平底大锅。公元八世纪,稻米传入西班牙。埃米里奥的家乡有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湖泊,水稻在这里扎下了根。

 

/瓦伦西亚大锅烩饭Paella Valenciana/

 

米陷入肉与油脂的沼泽,浅水位慢煮,汤汁逐渐收干,米粒集体发出欢叫。稻米的前世今生,在大锅里娓娓道来。

 

外表膨胀,略带焦香,米芯仍然坚挺。这种有些“夹生”的状态,正是南欧人执拗的口感。

 

人们总能在食物中找到认同,而水稻的每一次抽穗开花、灌浆结实,也无一例外映射在我们的三餐中。

 

/广西 河池 贡川乡/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水稻一年可以成熟三次。对稻米的使用,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韦春娅在镇上有间小铺子,售卖一种耗时费力的米制品。儿女都在外地上学,丈夫跑运输,店里全靠她一个人。

 

小镇的生活节奏围绕三天一次的集市,制作米粉却要提前两天开始。炎热的天气不利于食物保存,但在这里是制造风味的引擎。

 

籼米,耐热耐旱的稻米亚种。由于直链淀粉含量高,口感稍硬,但广西人能让它变得香温玉软。

 

/广西 南宁/

 

在广西,有人群聚落处就有米粉。由于水阔山高,每个县份都有自己的地缘性坚持。

 

/南宁卷筒粉/ /炒粉虫/ /宾阳酸粉/ 

/桂林米粉/ /老友粉/ /柳州螺蛳粉/

 

粉质、汤底、浇头和配菜,形态各异,无法尽数。可以说,人们把所有的奇思妙想都托付在一碗米粉里。如果米粉有天堂,也许就是广西的样子。

 

轻微发酵带来的酸香已经嵌入粉团。凌晨四点,灶火燃起,今天逢集,韦春娅要做足准备。

 

烫熟的表面,淀粉已经糊化,为籼米粉提供黏合力。持续捶打,质地变得黏稠,再用水不断稀释揉搅,直到像奶油般细腻。

 

天已放亮,一切就绪。集市逐渐热闹,米粉店也准备开张。小镇人的习惯,赶集总要吃碗粉。当然,也有像韦大爷这样,为了吃一碗榨粉,带孙女先逛市场。

 

浇头菜码由食客自行采购烹饪,猪肉和新鲜内脏是首选。共享厨房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方。

 

生榨米粉,是现吃现榨的意思。只需烫煮三分钟,浮到水面就捞起,口感拿捏得刚好。生榨粉轻微发酵,易于消化,可以提振夏季里倦怠的肠胃。

 

/生榨米粉/

 

软嫩顺滑的粉,加上澄亮的汤底,嗦一窝,沁出细细的汗,所谓酸爽大抵就是如此。

 

/广西 河池 贡川乡/

 

七月底,水底松软的泥土重新插上秧苗。

 

/水稻/

 

一万年之前,这种禾本植物被发现。历经采集、驯化、改良,成为人类的食物,小小禾苗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今天,全球大约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粮。

 

/美国 明尼苏达州 布瓦福特印第安保留区/

 

大洋彼岸,稻族的另一个成员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布兰特是一位社区警察,每年九月他都要休假,回归一个印第安人的身份。召唤他的,是生长在这片湖区里的一种谷物。

 

祖母是欧及布威族长老,出发前,布兰特接受了她的祝福。明尼苏达州湖泊众多,布兰特11岁就会驾驭独木舟。

 

/菰/

 

沼生菰,水稻的禾本科远亲,长在湖泊和沼泽中,对于没有农耕传统的欧及布威人,菰是唯一的谷物。

 

菰的种子一旦成熟就容易掉落,采收需要足够的经验和技巧。没有掉入船舱的颗粒,来年继续生发。采收将持续一个月。

 

/浙江 丽水 大漈乡/

 

在中国,菰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吴大爷视线贴近水面寻找。植物的茎部刚刚绽出白色的一线,表明恰好成熟,可以收割。

 

浙西南的高山盆地,昼夜温差大。这种高达两米的水生植物,与欧及布威人采收的菰是同一个物种。

 

造物的偶然,菰草被黑粉菌侵染,不再抽穗结籽,反而茎部逐渐膨大。它的肉质茎成为今天我们普遍食用的蔬菜——茭白。

 

以最快的速度从水田到厨房,除去茭白略带纤维感的外皮,只留嫩芯。以刻刀精雕细琢,埋入大量冰块,最大限度保留脆嫩清甜。蘸汁之外,不再需要烹饪。

 

/酸茭白松叶蟹粉丝/

 

腌渍一周的茭白酸味婉约,肉质已经服软。拆出蟹腿肉,茭白与蟹肉在形色质地上丝丝入扣,难分彼此。红酸汤的加入,激发出挑的鲜。

 

/茭白卧冰/

 

茭白芯,以稻穗的形态,暗示着它的禾本科基因。

 

公元前,菰就是中国人的粮食作物。到了宋元时期,菰米渐少,茭白兴盛。如今人们只知茭白的鲜美,而淡忘了它曾经作为谷物的遥远身世。

 

/水煮茭白/

 

辛苦耕种的农家,此刻占得先天之利。水煮的茭白,质地酥软中有轻微的韧性,像慢炖的雪梨。朴素的一餐,给丰收画上句号。

 

/美国 明尼苏达州 布瓦福特印第安保留区/

 

地球另一端,收获还没有结束。刚采收的菰米,含水量是一般谷物的两倍,需要及时处理。这种特殊的采集和加工方式,在欧及布威人中世代相传,他们将菰米视为生命的种子。

 

/扇贝野米塔/

 

17世纪,来到新大陆的法国人也发现了菰米的鲜美,他们把这种“野米”当成异域风味带回欧洲。

 

在美食之都里昂,菰米与鹌鹑携手。土豆和鹅肝碾成泥,黏合菰米粒,填入鹌鹑的腹腔。新鲜香草的陪伴下,猪皮包裹烤制,增添风味的同时锁住水分。

 

/野米鹌鹑/

 

极致肥腴的组合,还好有秋天的莓果酱。野米鹌鹑,是一道经久不衰的里昂乡土料理。

 

回到祖母的厨房,新鲜的菰米带着水草的清香,常用来拌黄油,或者与鸭肉鹿肉搭配。身材修长的籽粒,简单油炸,就能获得蓬松干爽的米花。

 

/蓝莓菰米花/ /黄油菰米饭/

 

再点缀上多汁的蓝莓、清亮的枫糖,酥脆香甜,口感层次丰富。

 

欧及布威人相信,能够长出食物的水域是他们的栖身之所。祖母感激湖水和土地的恩赐,明年这个时候,菰米也会守信地再次与他们相会。

 

/贵州 黔西南 丰岩村/

 

米的故事,在中国黔西南还有另一个版本。等待放晴的时间里,杨明伦正好修整农具。老伴制作项链,用的是一种形似珍珠的谷物籽粒。这种植物叫薏苡。

 

/薏苡/

 

当球形的颖果蓄积能量到达顶峰,外壳会发黄变硬,代表它们已经完全成熟。水稻难以生长的石灰岩山地,薏苡凭借极强的适应能力成为主力作物。当地彝族叫它薏米。

 

杨明伦和老伴拉起罩网,收集随时飞溅的小球。坚硬的外壳是自我保护机制,这来自于它的繁衍本能。

 

要获得储存在种子里的营养,得费一番功夫。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砸向外壳,被严密保护着的米仁才现出身形。

 

薏米收获后,就是彝族的新年。女孩们盛装打扮,戴上薏米项链。摇米花,打粑粑。

 

薏仁不仅口感和味道接近稻米,甚至根据支链淀粉的多寡,也分为粳性和糯性。粳薏米口感粗粝,多为药用;糯薏米值得更精细的加工。

 

炒熟的紫苏籽有略带辛香的油脂气味,是彝族汤粑的主要馅料。

 

中国各地都有节日做汤圆的习俗,米做的外皮包裹甜咸各异的馅心。彝族的薏米汤粑和稻作区的糯米汤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薏米汤粑/ /糯米汤圆/

 

杨明伦的家乡,薏米是比稻米更有存在感的谷物。然而,在稻米地位突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米制品的制作更为考究。

 

/江苏 苏州/

 

一年四季,苏州人都沉溺在稻米、猪油和糖组成的世界里,不能缺了这口迷人的糯。苏式糕点的质地千变万化,奥秘在于白案师傅的镶粉记忆。

 

镶,意为相互拼配,改变糯米粉和粳米粉的不同比例,可以让糕点产生迥异的口感。

 

二八镶粉,二分粳、八分糯,适合做黏糯弹牙的黏糕团。四六镶粉,四分糯、六分糯,蓬松、有颗粒感,适合制作清爽的松糕。

 

染色后的米粉抱团结块,用孔径不足0.6毫米的细筛打散。松仁引领,豆沙、猪油加入,只需将米粉轻轻抖落,便完成包裹。春风细雨般,最大限度保留糕团的呼吸感。

 

糯米粉占比更大的米团有天壤之别的质感,蒸煮后,密致黏软。加入猪油,趁高温与之过招。不断按压,把猪油揉进肌理。温度下降,米团不再黏手,弹性显现出来。

 

/桂花条头糕/ /定胜糕/

 

用米做的甜食,表达对四季岁时的感悟,几乎是所有稻作民族的共同传统。

 

/和果子/ /和果子·叶隐菊/

 

如同使用筷子是东亚地区普遍的进食方式一样,对黏糯的迷恋也是一种近乎趋同的爱好。尽管手法不同、姿态有别,但将糕团塑形,赋予审美的形态,是稻米民族共有的行为。

 

人类与谷物的互动常常是不动声色的,自然界中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真菌为这种互动引线穿针。

 

林方彭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米粥是神奇的培养基,撒上一点泥土,只需几天,就能让各种真菌显露身份。被染红的米粒,表明红曲菌正在蓬勃生长。

 

林方彭平时靠做乡厨为生,比起熙来攘往,他更喜欢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真菌在一周内大量繁殖,是时候让更多的稻米加入了。

 

/福建 宁德 古田县/

 

群山环抱,三条溪流冲击出一块平坦的区域,四季潮湿温润。

 

/红曲米/

 

微生物依附在米粒上,渗透攀缘,红曲米由此诞生。米粒上红曲菌与酵母菌共生,可以充当酒曲,加入煮熟的糯米封坛。出缸已是三个月后,艳红夺目的液体带着令人迷醉的香气。

 

/红曲酒/

 

中国人最早掌握了用稻米酿酒的技艺,尽管工艺相似,但因为水土、谷物和微生物的不同,各地的米酒气质迥异。

 

/红糟/

 

压榨过后的红曲米——红糟,不会浪费。

 

/福建 福州/

/蟛蜞酱/

 

以配料身份加入烹饪,红糟为闽菜注入鲜明的风味标志。溪水中的小蟛蜞简单调味,与未加工的红糟一起捣碎。奇异的鲜,立刻将白粥点化得活色生香。

 

/红糟炸鳗/

 

海鳗,中段肥腻,用红糟抓拌,酒香深入肌肉纤维。裹粉油炸将两者牢牢绑定,消肥解腻。咬开的刹那,喷香四溢。

 

/淡糟螺片/ /两煎肝/ /糟肉光饼/ /海蜇皮蘸蟛蜞酱/

 

生红糟剁细,薄油煸炒,成为熟糟,可以参与更多调味。最初由于敬惜饭食不舍丢弃的酒糟,不仅带来喜兴的色彩,也是福建人无可替代的味觉依恋。

 

稻米已经消散于无形,假以足够的耐心,红曲米酒能演化成另外一种陈酿。积年的醋母是接续发酵的引信,用野生山稻铺底,加入新鲜榨取的米酒。要等三年,酒才能转化为醋。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接力,醋是酒的下一棒。酒醋同源,起点都在米。

 

宗亲观念浓厚的村庄,仿佛时光不曾经过,人们才愿意在斗转星移中守候最初的味道。

 

/福建 古田 钱坂村/

 

锅底铺上大米、岩茶和猪油,不加水,肉兔摆放其上。女儿从省城回来,到了父亲展示乡厨技能的时候。

 

/红曲醋/

/糖醋米烧兔/

 

林方彭今天要做米烧兔,这道菜的地位在古田无法超越,其中最重要的配料是醋。姜母和白糖辅佐,出锅前淋上自家酿的曲醋,勾画出浓烈的酸甜。

 

和大多数中国父亲一样,只有在享受天伦时,寡言的林方彭才露出柔软的一面。醋是这场转化的终极产物,但并不是终点。它再一次激发起红曲米的活力,让一切重新开始。

 

林方彭着手培育新的母种。无论是家族手艺的传续,还是谷物和自然的协作,一粒稻米带我们见证时间的更替与味道的轮回。

 

百样米养百样人,稻米被人类驯化,也塑造了人类。一粒稻谷中,有四季风土、大地轮回,也看得见穹顶星空下的我们。

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解说词文本02 稻香阡陌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