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红楼梦》影视剧关于迷津的部分,为什么都拍错了?


《红楼梦》的影视剧我看过的不多,有的只是粗略看过,也没有细看,新版《红楼梦》我就每每看不下去,感觉真是糟蹋原著,我觉得都远远比不上87版,可是87版没有拍过太虚幻境等情节,忽略不说,我仅仅看过10版《红楼梦》,《黛玉传》,89电影版《红楼梦》有关迷津的部分,就拿这几部影视剧演绎的迷津来说,全都拍错了,错在哪呢?
个人认为深刻理解迷津的深意才能拍好这段情节,在上期讲座里我就说过,入世迷人沉迷镜子正面的幻象,也就是自己心中虚幻的欲望不能自拔,才最终自寻死路,遭遇悲惨的下场。这种沉迷欲望不能自拔的状态,被作者说成是“邪思妄动”,而迷津的玄幻情节,显然也是同样的含义,呼应了风月宝鉴的设定,作者用迷津里的夜叉海鬼来隐喻这种邪思妄动的欲念对人的深度控制,就像一个吸毒成瘾的人,即使明知道毒品是害人的,但是深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被毒品深度控制和操纵,最终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在《红楼梦》中,这种风月宝鉴正面显现出来的诱惑人的幻象就是入世迷人沉迷其中的毒品,迷津本身也是同样的含义,隐喻入世迷人沉溺难以自拔的万丈深渊,虽然明明镜子背面的残酷真相才是现实,但是迷人们沉醉其中,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执迷不悟难以醒悟。迷津中的夜叉海鬼便是这毒品的真面目的显现。我也曾详细写过文章分析过,迷津中的夜叉海鬼并不是指那些美丽的红楼女儿,而是隐喻贾宝玉心中的欲念,即邪思妄动之思,佛教中管这种妄动之思称之为“毒龙”,这种欲念对贾宝玉的控制和下坠式拉扯,就好像毒龙缠身一样,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
而各版影视剧中,即使拍了迷津,也仅仅只展示了贾宝玉是如何受到惊吓的,也都没有木居士和灰侍者的出场。可是原著写的是这样的:
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鬟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
89版电影红楼梦,仅仅展示了贾宝玉突然间坠入深渊,其中显现了几个鬼脸,10版红楼梦,仅仅是宝玉坐在罗汉床上,床飘浮在迷津之上,突然出现了厉鬼来吓唬他,而《黛玉传》里贾宝玉站在悬疑边,仅仅是水中出现一些白色的幻影,宝玉感到害怕而已。
这些剧情都着重于贾宝玉受到的惊吓,但是原著固然宝玉也是受惊吓大叫“可卿救我”而惊醒,描述宝玉受到惊吓是没有错的,但是问题是夜叉海鬼对宝玉的控制,拉扯,要将他拖将下去,坠入黑暗的万丈深渊才是作者表达邪思妄动对人的深度控制和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只能下坠的那种成瘾状态,所以夜叉海鬼来拉扯拖拽贾宝玉入迷津的情节才是符合作者深意的,不如此则不能展现迷津的整个构思对全书主旨的深度阐释和隐喻,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就拍到贾宝玉受到夜叉海鬼的惊吓,是没有办法完全展示作者的主题思想的。

其次,木居士和灰侍者的名字隐喻迷人清醒过来以后,斩断毒龙,心如死灰槁木,如智通寺的聋昏老僧一样杜绝外在的诱惑,才可能不再为镜子正面的幻象所迷惑,获得解脱,所以警幻仙子说,这二人在迷津渡口,等待有缘人才可渡过,到达无欲无求,四大皆空的彼岸。所以未来贾宝玉醒悟以后,必然是要渡河的,渡本身有度的意思,意指佛教的度化的概念,当他变成了有缘人以后,再乘坐木灰居士的木筏渡过迷津,到达彼岸,成佛做祖。
所以要么不拍迷津这段,要拍就不能省略夜叉海鬼对宝玉的扯拽入迷津的动作以及木灰居士的镜头。否则,不仅仅是情节不完整的问题,而是没有表达出原著的深意,也对结局没有呼应。那么拍了,就没有意义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做的迷津动画一定要有夜叉海鬼和木居士,灰侍者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