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王之乱 第十三节 泣血悲鸣的鹤唳

2021-07-02 15:15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李含此时十分郁闷。

按他原来的计划,先卖了司马乂,再让司马颙和司马颖打着给司马乂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冏,成功之后再废掉司马衷,把司马颖推上皇位,司马颙也可以就此获得宰执的权力,而自己的仇人皇甫商也能跟着倒台,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但司马乂反杀了司马冏,和司马颖共同分享了朝廷的权力,而皇甫商也先一步跳到了司马乂一边,非但没有被清算,反而更加受信任,自己的算盘全部落了空。

雪上加霜的是,皇甫商的哥哥皇甫重正是秦州刺史,秦州紧连关中,而司马颙上任以来,对秦州的控制一直比不过皇甫重这个安定大族出身的地头蛇,这让李含一直感到背后凉飕飕的。

于是李含找到了司马颙:“殿下,皇甫商已经成为了司马乂的人,他哥哥皇甫重终究不会听我们的话,不如尽早除掉这个祸患。”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殿下可以上表推荐皇甫重前往中央任职,他途中必然会经过长安,趁机把他拿下就是。”

“就依你之见。”

[1]303年5月

然而,李含的计划被皇甫重知道了。皇甫重立即给司马乂上表,表示司马颙在李含的蛊惑下即将造反,请求朝廷准许他讨伐李含,一方面固然是找李含算账,另一方面,皇甫重认为秦州的事儿还是要地头蛇说了算,司马颙自出任关中都督以来,无论是下辖的雍州还是秦州,对于司马颙这个关中都督,当地的豪族们都不大瞧得上眼。于是,借着讨伐李含的机会,皇甫重决定也给司马颙施加一点压力。

司马乂也是被李含算计过的,自然对李含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但自己刚对付完司马冏,要是为了皇甫重的事儿再跟司马颙开片,也实在不划算。于是,司马乂一边命令皇甫重罢兵,一边征召李含出任河南尹的职位,只要李含在中央任职,就处于司马乂的看管下,要杀要剐也是一句话的事儿。

司马颙也十分清楚司马乂对李含的敌意,但他有更深一层的想法:如果李含去中央就职能让皇甫重安分下来,自然是最好,司马颙可以慢慢强化自己在关中的管理,同时在中央的李含可以作为司马颙的眼线,寻找干掉司马乂的机会;而如果司马乂处死李含,这便给了司马颙一个讨伐司马乂的口实,只要解决掉司马乂,司马颙仍然可以染指最高权力。

李含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了司马颙的棋子,他答应出任河南尹,立即去洛阳上任了。但皇甫重并没有听从司马乂的诏令,仍然继续向长安进发。司马颙当然也不会任由皇甫重蹬鼻子上脸,他发动秦州各地的太守,和皇甫重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对抗。


几天后,司马颙指使李含找到侍中冯荪、中书令卞粹共同合谋杀掉司马乂,结果被皇甫商发现,他告诉了司马乂,李含、冯荪和卞粹当即被处死,成为了司马颙野心中被牺牲的棋子。

得知李含被处死的消息,司马颙十分兴奋:自己苦苦寻求的机会,终于要来临了。

不过,司马颙的关中军实力本来就不如司马乂的中央军,更何况司马乂还掌控着朝廷和皇帝,加上关中这边司马颙又被皇甫重牵制着,无法发动全部的力量,因此,司马颙向司马颖派出了使者,请求在冀州拥兵二十多万的司马颖和自己共同出兵讨伐司马乂。


司马颖的心思也十分活络,虽然卢志建议他在邺城积攒名声,韬光养晦,学齐桓公的故事,要么做藩王之中带头匡扶王室的,要么慢慢巩固自己继承人的位置,,不管选哪条路,都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年轻人按捺不住寂寞,总觉得自己之前就该当上皇太弟,结果被司马乂横插了一杠子,导致计划落空。司马颖梦想自己能够做点什么,展示一下自己,听说张昌在荆州叛乱,于是请求朝廷让他率军讨伐张昌。半路上,司马颖收到了司马颙的邀请,共同去讨伐司马乂。事成之后,让司马颖当皇帝,这让司马颖更加动心了。

卢志和其他幕僚都认为,之前积攒了许久的名声,每一步都走的十分稳当,如今要去给司马颙当枪使,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

但被皇位蒙蔽了双眼的司马颖,已经听不进正确的意见了,他立即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公元303年,司马颖和司马颙共同上表,将矛头对准了司马乂、皇甫商和国丈羊玄之。

皇甫商是导致李含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名单上有他不奇怪,而羊玄之就显得有些冤枉。虽然他和司马乂关系比较近,但他并没有参与到宗王们的斗争中来,之所以被盯上,还是因为司马颖担心他的女儿羊献容生下皇子,这样一来,自己皇太弟的位置便坐不稳了。

双方正式撕破脸,司马乂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务,率领中央军出征和两位宗王开战。


在西线,司马颙的将领张方带着关中军的主力七万人从函谷关向洛阳进发,而司马颖则的二十余万冀州军则从北线的邺城出发,驻扎在朝歌,对着洛阳虎视眈眈。

司马乂派皇甫商带一万余人迎击张方,很快就被张方所击败,关中军顺利到达了洛阳。而没过多久,张方便很顺利进入了洛阳城。

就这么顺利吗?张方有些怀疑自己。

确实就这么顺利,因为司马乂的兵力不足,只能先对付一路,于是他带着中央军的主力和司马衷一起,离开了洛阳,先去对付司马颖,而将司马颙这一边交给了皇甫商,打算让皇甫重能在西边多牵制司马颙一会儿。

但皇甫商实在是太过废物,一触即溃,放下心来的张方开始在洛阳展开了屠杀和劫掠,洛阳陷入了一片火海,而国丈羊玄之也被活活给吓死了。


司马乂之所以打算先对付司马颖,是因为他得知了一个情报:率领北线主力的,并不是司马颖本人,而是江东名士陆机。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司马颖看来,自己一方有二十多万人,压都能把司马乂给压死。陆机作为名士颇有名望,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吴国的名将。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儿子会打洞,料想陆机的本事也不会差到哪去。

但司马颖错算了。陆机自然是名士,但名士们有的毛病,陆机一个没少。

[2]陆机像

陆机出生在吴郡四姓之首的陆家,自幼就展露出了天才的资质。在这样的家族长大,众星捧月之下,自然也给他带来了贵公子的傲气。但就在他二十岁那年,吴国被晋朝灭亡,陆机目睹了三位哥哥的战死,自己也成为了俘虏。虽然之后他被放还故里,隐居在家,但这场战争对他的人生仍然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一年后,晋朝为了安抚吴人,下诏征召有才能的吴人入朝为官,陆机就在征召之列。为了保持家族的门第,陆机选择了出仕。刚刚到洛阳的时候,陆机自恃出身于江东第一大族,很有些傲气,但在北方士族的眼中,陆机不过是他们曾经的俘虏。

一个俘虏,神气什么?入洛的陆机遭到了北方士族们的不少嘲讽。

[3]太康之英

侍中王济就在一次宴会上给陆机下过绊子,他指着一块羊酪问陆机:“你们吴中有这样的好东西吗?”

这显然是嘲笑陆机这个南方蛮子见识少,陆机毫不服软,硬刚了上去:“我们吴中千里的莼菜羹,未下的盐豆豉,都是好东西。”宾客们一片叫好,王济的神情却有些尴尬。

后来,卢志也找机会在宴会上挑衅了一次陆机。

他当着大家的面,公然问:“陆逊和陆抗谁和你的关系,谁近些,谁远些?”

在公开场合直呼对方父祖的名讳,在当时和骂人家父母没什么区别,所以,陆机也直接硬刚了上去:“就和卢毓、卢珽和你的关系一样。”卢毓和卢珽,正是卢志的父祖,卢志讨了个没趣,默然离席。

陆云觉得哥哥太刚了点,事后找到陆机问:“卢志可能真不知道,何必那么较真呢?”

“我们的父祖威名远扬,谁人不知?”陆机毫不示弱。

卢志算是和陆机结下了梁子。


陆云虽然相对陆机随和一些,但也不是一个善茬,他就得罪过司马颖宠信的太监孟玖。

孟玖曾经向司马颖请求让他父亲出任邯郸县令,陆云向司马颖劝谏:“邯郸是冀州重镇,怎么能让一个宦官的父亲来当县令?”

孟玖恨得牙痒痒。

[4]《陆机文集》与《陆云文集》

作为名士,平时斗个嘴无伤大雅,但作为主帅,统率着一堆北方世家出身,和他有着不少矛盾的将领,这个主帅显然是当不下去的。尤其是陆机的两个熟人——王粹和牵秀,正好是陆机的下属将领。

陆机、王粹和牵秀原本都属于金谷二十四友之一,但所谓的“金谷二十四友”,原本就是一个围绕着贾谧组建起来的小团体,这些成员中的大部分没有过生死之交,没有过精诚合作,偶尔喝喝酒,作作诗,实在谈不上什么交情。

更何况,王粹正是王濬的孙子,而牵秀是魏国名将牵招的孙子,另一员将领石超是石苞的孙子。论祖上的身份,哪个也不比陆机差多少,凭什么一个南方来的蛮子能当老子的领导?

而孟玖的弟弟孟超也正是陆机统御的属下之一,于是,这些人都怀着对陆机的不满,寻找着看陆机笑话的机会。


陆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的朋友孙惠也劝他向司马颖辞去主帅的职位。于是,陆机找了个理由,说祖父和父亲都当了将军,天理报应,到他这一辈就不太适合再当将军了。

“这说的是什么话?等打了胜仗,就封你为郡公,位列三公!”司马颖有些不满。

“这……”陆机有心推辞,但看司马颖这个态度,自己再推脱下去,恐怕司马颖会觉得自己是墙头草,两头下注,于是陆机提了一个要求。

“昔日齐桓公因为信任管仲,因而成就了霸业;燕惠王猜忌乐毅,因此功败垂成,我这次去,成功与否,在您不在我。”

陆机很明白,自己一旦出征,司马颖身边一定会有打自己小报告的人,他必须给司马颖提个醒。

但司马颖摆摆手,表示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至于陆机的弦外之音,也不知道司马颖到底听懂了没有。

果然,等陆机一离开,一旁的卢志立即向司马颖表示:“陆机这是自比管仲乐毅,把您比作昏君呢。自古以来,任命将领,没听过当臣子的欺凌君主到这份上还能打胜仗的!”

陆机当然没这层意思,但卢志这么一曲解,司马颖便不得不有所怀疑了。

不过让陆机当主帅是自己的意思,还是让他先打打看吧。


出发没多久,孟超就放纵属下抢劫百姓,这些兵正好被陆机撞上,陆机抓了几个主犯,准备审问。

孟超二话不说,带着一百余亲兵直奔陆机的大营,将这些主犯抢了回来,然后回头指着陆机大骂:“南蛮子,你能当主帅吗?”

同为吴人,正在给陆机当僚属的孙拯劝陆机将孟超斩首示众,但陆机本来就没带过兵,不知道树立主帅权威的重要性,只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了了之。

孟超丝毫没有收敛的打算,反而到处造谣,说陆机要反水,搞得军队人心惶惶,这仗显然是没法打的。

但张方迅速进入洛阳,逼迫司马乂不得不放弃洛阳北部的重要渡口河桥收缩防线。

陆机趁机渡过了黄河,占据了河桥,并派牵秀追击司马乂,但牵秀很快被司马乂击败,陆机只得停止进攻,这让司马乂得以回过神来,先对付张方。

[5]303年10月

因为有着皇帝的支持,加上司马乂率领的中央军的战斗力极强,张方的士兵们刚一交战,看到皇帝的车驾出现,就纷纷败退,张方被迫退出了洛阳。但张方很有本事,他硬是制止住了溃败,在洛阳西边修筑了堡垒,和司马乂形成了僵持的局面,而这是司马乂最不想看到的。

司马乂趁机派出太尉王衍向司马颖提出和谈,提出以陕地为界,自己统治陕地以西,司马颖统治陕地以东。但司马颖提出,要用皇甫重的首级来换,而这是司马乂无法接受的:如果就这么把皇甫重杀了,以后谁还敢给他当属下?谈判就此破裂,司马颖继续派出马咸前去支援前线的陆机。

到了必须打一仗的时候了。


趁着张方还在西边喘息,司马乂在洛阳城东的建春门摆开阵势,和陆机展开了大战。

司马乂的部将王瑚给战马绑上了长戟,向着马咸的阵地发起了突击。

集群重甲战马的突击对组织度不高的军队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马咸的阵地很快就崩溃了,马咸本人也被阵斩。这引发了陆机军队的全线溃败,陆机试图重组阵型,但部将们没有一个人听他的指挥,都各打各的,这让这场大战成为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司马颖的士兵们在此战中死伤无数,连洛水都为之不流。包括孟超在内的十六员将领被斩首,首级挂在洛阳城中示众。


孟超的死让孟玖十分愤怒,本来孟超就没少跟孟玖打陆机要反水的小报告,这场大败,让孟玖更加认为孟超的死就是陆机所为。

“殿下,陆机早就反水了!建春门的大败,就是陆机和司马乂串通好,故意打败的!”

“是啊是啊,臣等作证!”早就对陆机心存不满,也打算讨好孟玖的牵秀等人纷纷附和。

司马颖勃然大怒,让牵秀把陆机逮捕。

“殿下且慢动手!”参军王彰不忍看到陆机冤屈而死,向司马颖建言:“这场战斗,强弱是如此分明,连最菜的人都知道谁输谁赢,何况是陆机呢?只是陆机是吴人,而殿下又过于重用他,因此北方将领们都对他不服气罢了。”

但司马颖已经听不进劝谏了,他要的就是陆机的死,掩盖他的无能。


牵秀带着士兵冲入了陆机的大营。

“奉诏,将陆机就地正法!”

陆机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当初我就想辞掉这个差事,只是没有被允许,有今天的结局,岂非天意?

他脱下了战服,换上了便装去见牵秀,并给司马颖写下了最终的遗书。

陆机想起了和顾荣、张翰等人在华亭聚会的日子,想起顾荣对自己的劝告,而后一声苦笑:“真后悔没有听你的话啊!”

“故乡华亭的鹤唳,我再也听不到了。”这是陆机最后的遗言,此时的他,一定十分羡慕辞官回到故乡吃莼菜鲈鱼的好友张翰吧?

然而,一切都晚了。

[6]华亭鹤唳

陆云也被牵连逮捕。司马颖的幕僚江统实在看不下去,劝告司马颖:“陆机打了败仗,杀了也就杀了,但要说他是叛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的,您应当先慎重调查,如果真的有反情,再杀陆云也不晚。”

一边的蔡克也苦苦恳求,叩得头都流了血。司马颖有些动心,有了释放陆云的心思。

但卢志一心想置陆机兄弟于死地,便提醒司马颖:“当初赵王司马伦杀了中护军赵浚,却赦免了他的儿子赵骧,结果赵骧投奔了您反攻司马伦,这是有前车之鉴的,请您一定要想清楚。”

一边的孟玖干脆直接去拷问陆机的属下孙拯,逼他作陆机的伪证。孙拯坚决不从,于是拷问的人把他的踝骨都打得露了出来。狱卒有些不忍心,问孙拯:“天下人谁不知道二陆的冤枉,但您真的不爱惜自己吗?”

孙拯仰天长叹:“陆机兄弟是不寻常的人士,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既然不能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怎么忍心去诬告他们呢?”

孟玖看孙拯不能屈服,于是伪造了一份供词。司马颖本来对杀死陆机还有些后悔,等看到这封伪造的证词,十分高兴,当即表扬了孟玖:“如果不是你这样的忠臣,我认不出二陆这样的奸贼来!”

于是,陆云以及弟弟陆耽连同他们的三族,加上不肯作伪证的孙拯都被诛杀,吴郡陆氏再一次蒙受了极大的打击。


在这个乱世,不再能听到家乡的鹤鸣的,又岂止是陆机一个人呢?

参考资料

[1]房玄龄(唐)等·《晋书》

[2]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3]张金龙·《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

[4]殷盼盼·《司马颙都督关中时期的统治体系构建及关陇局势》


八王之乱 第十三节 泣血悲鸣的鹤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