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舌战群儒!鲁迅教你如何把人骂破防。(谈鲁迅14)

视频来源:https://b23.tv/A6ElZo
BV号:BV1UN411X7Pc
UP主:智能路障
一、引入课题
1.公知:恨国党。
2.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民国时期的人,当过教育部佥(qian,一声)事。
二、上期回顾:第七期 让全世界的思潮来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1.标志: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
2.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个性主义、工团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etc.
3.立碑事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中国北洋政府)等协约国战胜德国等同盟国。
↓
战胜国:“公理战胜强权!”
↓
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建“公理战胜”牌坊,市民游行欢呼。
↓
仅过两月,到了1919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操纵巴黎协会,无视中国主权,非法决定让日本帝国主义继承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让中国人民认识到“公理战胜强权”的虚伪,自古弱国无外交。
↓
对于立牌坊,鲁迅嘲讽:“’公理战胜’的牌坊,立在法国巴黎的公园里不知怎样,立在中国北京的中央公园里可实在有些希奇。”
↓
如今,牌字为“保卫和平”。
4.《新青年》的诞生与分化
1915年,陈独秀开办《新青年》。
↓
1917年,《新青年》编辑和主将之一的钱玄同请鲁迅写文助阵,发生经典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
↓
1918年,《狂人日记》(笔记作者强烈推荐,每过几年看这本,感受会不一样)被发表,笔名“鲁迅”正式诞生。
↓
接下来的几年,鲁迅在《新青年》陆续发表了《我之节烈观》《孔乙己》《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作品。【注意:鲁迅不是《新青年》的编辑,只投稿其写的小说、论文、散文】
↓
1919年胡适主编在《新青年》发表了论文《实验主义》。
↓
李大钊主编《新青年》时,其大量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开头就是《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学说批评》两篇长文,还有“马克思研究”专栏,内容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马克思的奋斗生涯》《马克思传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etc.
↓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罢课,组织游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面积传播。
↓
该年6月陈独秀因发表《北京市民宣言》被捕,九月获释后,他把《新青年》带到上海,交给陈望道编辑。陈独秀已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开始组建CPC。陈望道也是CPC发起组的成员,陈独秀想把《新青年》变成沪共ism group的机关刊物。在京撰稿人非politic活动家,对杂志有politic色彩不满。
↓
陈独秀写信给在京撰稿人,问编辑是由京人继续轮流担任,京一人独任,还是秀在沪续任。撰稿人回答不得而知,最终方案为秀在沪续任。后来《新青年》改刊,变成机关刊物,更多宣传communism和Marxist Theory。
↓
胡适不满意《新青年》政治色彩浓重,发表《问题与主义》,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此举针对性过强导致在报纸上发表各种主义的撰稿人们不满。
↓
《新青年》同仁分化,有人转向政治斗争,有人因获名声和地位,没了激情,当了隐士,吃喝玩乐。鲁迅选择走向青年,当大学老师。
↓
胡适劝青年进研究室整理国故,称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
↓
学生闹学潮,胡适发表《爱国运动与求学》称呐喊救不了国家,要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与设备把自己铸造成个东西,努力求发展,这便是学生对国家应尽的责任,这便是学生救国事业的预备功夫。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只应增加学生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引诱学生跟着大家去呐喊。
↓
(五四运动间接导致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
《晨报》是北洋政府一派系的报纸。报社为扩大影响力,允许副刊具有相对独立性。《晨报》副刊是单独分割出来的,与主刊politic倾向不一致。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晨报》编副刊,邀请鲁迅写东西,鲁迅写了《阿Q正传》。
↓
鲁迅看不惯失恋打油诗,如徐志摩追林徽因不成就强说愁而赋失恋诗,据考证鲁迅就此写了一首名为《我的失恋》的打油诗。
↓
一来晨报老板欲挤压不投机者,迎留学归来者,二来孙伏园外出,《晨报》副刊就由代理编辑刘勉己负责,他故意不发表已誉为新文化运动之战士旗手的鲁迅的上述打油诗,更青睐好友徐志摩之流的稿子,致孙伏园愤而辞职。
↓
孙伏园自创《语丝》周刊,该杂志诞生了语丝派。鲁迅为支持他,去《语丝》投稿。《京报》副刊欲聘请孙伏园,孙伏园嫌发行量小不去,鲁迅劝他定要出口气把《京报》办好,孙伏园立即走马上任。尽管《京报》经济困难,鲁迅仍为支持,义务发表多篇文章。
↓
孙伏园为把《京报》副刊办出反响,举办了向学界名流征询“青年必读书”的活动。
↓
名流学者开书单。
↓
五四运动落潮,社会行复古风气。鲁迅在书单的附注里写的话让他收获了几箩筐骂他的信。骂他的人甚至把话写上了报纸,鲁迅告诉自己的学生:你只要有一篇不答复他,他们就认为你失败了,我就篇篇都答复他们,总要把他们弄得狗血淋头,无法招架,躲回他们的老巢为止。
↓
鲁迅笔战群儒(见三、本期主题:鲁迅的(生平与)骂战)。
5.概括《新青年》的三个时期
(1)起初,一致枪口对外:反对封建礼教,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目标为改造社会。
(2)问题推进,分歧产生,中国该去往何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欧美资产阶级革命。【UP主建议多读五四时期文人作品,很多现在的论战早已被前人更为深刻地论述。】
(3)最终,意见不合,各奔东西。
6.《新青年》的战斗力
(1)主将和编辑: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胡适。
(2)主要“战役”:胡适提倡文学革命:推翻古文提倡白话文,遭学衡派和甲寅派围攻。
【学衡派大佬:梅光迪、吴宓、胡先骕(su四声)。
他们都是留美高知分子,攻击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认为孔夫子是古今中外第一人,认为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纲常礼教,学术文化是少数天才负责的事,认为美术、文艺、道德是不可能进化的。文化发展也不会遵循今胜于古,新胜于旧的进化规律,而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主张中西文明熔铸贯通,著有杂志《学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的批评很有建设性,但整体反对白话文,持拉偏架的立场。因新文化运动被批评,鲁迅写《估<学衡>》,估《学衡》的文章。】
估文精彩,举例如下:
【甲寅派:章士钊是该派代表,曾在《新闻报》上发表了《评新文化运动》,开头就给胡适扣帽子。
胡适没有回应,鲁迅站了出来。钱玄同更是要废汉字,以罗马字为替,甚至说出了人过了四十岁如果不死,都应拉去枪毙的话。
钱的行为拉满了仇恨,转移了所有矛盾,扛住了所有文战“炮火”。至此,无人再去注意白话文推广运动,运动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鲁迅总结:如果你要主张开窗,就要让人拆屋顶,大家就会调和折中,愿意开窗了。】
7.胡适与鲁迅
(1)甜蜜期
胡适写白话诗,孤军奋战很寂寞,鲁迅就为了支持配合他,以唐俟为笔名发表了很多白话诗。鲁迅:“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啊,凑些热闹。”后来,胡适出《尝试集》时,还请鲁迅和周作人删改不好的诗。胡适欣赏鲁迅,他给朋友的信里说,有一次看了《随感录:四十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感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时时还想到这段文章;还有说鲁迅兄弟《域外小说集》翻译得比林纾(shu一声)好;还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五四运动前后的小说创作成绩最大是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中国小说史略》出书之前,鲁迅曾经反复征求胡适的意见,胡适在写《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时,也多次向鲁迅请教过。曾经,胡适很想写中国小说史却无法写出来。三年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写出来了,胡适不仅不嫉妒还非常热情地夸鲁迅的作品:“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
(2)决裂期
①“双簧信”事件
《新青年》刚办时反响平平,鲁迅言:“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简言之,无流量,无销路。为引起社会注意,钱玄同和刘半农演戏。是日,《新青年》刊登了名作王敬轩之人写的信,信里一大堆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谬论。这封信实为钱玄同所写。然后刘半农对信中谬论作了痛快淋漓的驳斥,激怒了很多封建卫道者,获得了很多青年的憧憬。但胡适却觉得这么做“有失士大夫身份”,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文章不该发表。而鲁迅觉得此举无可非议,认为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②鲁迅看不惯胡适从激进变保守
胡适在五四中后期认为呐喊无用,让学生静下心好好读书谋发展。而鲁迅是激进左翼,至始至终支持彻底变革中国求富强。胡适让学生看古书整理国故的行为让鲁迅看不下去,鲁迅写了一连串的文章批判胡适,称:“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任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鲁迅看不惯胡适的转变:从激进
到保守。
鲁迅批评胡适:
三、本期主题:鲁迅的(生平与)骂战
(一)柯柏森vs鲁迅
柯柏森在《偏见的经验》中给鲁迅扣帽子,揶揄鲁迅卖国贼。
鲁迅《聊答“……》
(二)熊以谦vs鲁迅
熊以谦《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
(笔记作者OS:↑超啰嗦的一篇文章╰(‵□′)╯ UP主跳着念竟然都要读4分钟!(ノ=Д=)ノ┻━┻)
鲁迅《报<奇哉所谓……>》
鲁迅最讨厌戴高帽的行为。
称号是精神的枷锁。
(三)《论辩的魂灵》
对诡辩者的集体讨伐,该篇仍适用于现世不讲逻辑的杠精、狭隘民族主义者与无据网暴的乌合之众。
四、参考来源
包括BGM、影听作品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