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 育儿需动心 孩子身上常见的4大心理学现象
这世上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育儿是一门“动心”艺术,父母应从孩子的“心灵”入手,而非单纯地从“行为”入手。我们需要学些教育心理学,避免蛮干。
教育的核心是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用“心理学规律”引导孩子,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四种常见的儿童心理学现象:
一、适应心理:放手,让孩子受挫;
“自我适应心理”是指调节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人类的本能。
很多家长无意中破坏着孩子的这种天性,比如孩子刷不干净碗,就给他贴上“做不好家务”的标签,也不让孩子再洗碗了。
正因如此,“成年巨婴”、“大学生打包脏衣服回家洗”等新闻才屡见报端。
孩子一遇到问题,父母马上就帮他解决。剥夺其自行处理问题的机会,只会让问题不断重演,令孩子越发依赖父母。
雏鹰总有一天要独立飞翔。孩子学习新事物时,遇上挫折很正常,这是成长必经的阶段。
“自我适应心理”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丰富经验,并越来越自信、坚强。
二、竞争心理:保持健康竞争意识;
竞争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竞争心理指认知和年龄相符,以“积极情绪、坚定意志、合理动机”为基础的心理需求。负面竞争则与之背道而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的正面竞争心理,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孩子,让他们通过点滴实践证明自己。
嫉妒是竞争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令孩子停滞不前。家长应告诉孩子要远离嫉妒,正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小学时,我曾嫉妒一个同学的字写得好,有许多人围观她的写字本时,我会刻意走出教室。至今,我的字也只能用工整来形容。
三、抑郁心理:乐观父母养育乐观孩子;
心情低落是抑郁心理的主要表现,这种心理多伴有自卑情节,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对大部分人来说,抑郁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对少部分人来说,则是难以摆脱的常态。
家族病史、童年缺乏关爱、突发意外、精神长期紧张,都有可能使人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具备遗传性。
孩子应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传达悲观想法,将成年人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成年人都承受不了的精神负担,如何指望幼儿可以忍受呢。
我儿子曾遭遇一同龄人的欺负。这个小朋友喜欢命令和操纵,易怒、打人,经常霸占我儿子的玩具。
因社交不顺,儿子一度苦恼。我教儿子将讨厌的人想象成一件物品,扔掉它,就开心了。
儿子立刻拣起路边的树枝,说:“我把他想象成一根树枝,我把树枝放下了,也就把他(烦恼)放下了。”说完,便扔掉了树枝。之后,他也刻意疏远了这个孩子。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写作、绘画,表达内心感受,排遣情绪。比如画出欺凌者的样子,告诉自己要远离他。
四、从众心理:我可以不一样。
“从众”即“人云亦云”,认为跟着大家一起做事准没有错。孩子由于自我意识不完整,迫切希望融入集体,不希望被孤立。
“从众”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开阔思维,从集体中获得新认知;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丧失主见。
我儿子会要求我给他买同学有的东西,比如奥特曼玩偶、咕卡、绘本等,还会让我报课。“妈妈,×××都报暑假班了,你也给我报一个吧。”
父母要尽量避免这种“从众”心理,对孩子说:“并不是大家都有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要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
了解适应心理、竞争心理、抑郁心理、从众心理等知识,可以让我们离孩子的心近一些。
咱们努力探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真相,就能避开教育暗礁,尽量削弱家庭教育的不公平,培养出快乐、健康的孩子(全文1440字,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号主理人,南师大新闻学硕士,前记者,前名企管理层,阅读百本育儿书籍。现居家兼职,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