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编剧评《风起陇西》:谍战还是得“百无禁忌”!


孙卓老师是编剧界的前辈。当他向我们表达了对《风起陇西》的关注后,我们非常希望他能为我们做一些分享。作为《汉武帝》的编剧,动画版《三国演义》的编剧,我们很想知道他是会如何评价这部三国谍战剧。
——聲視Voisual
- 台播“扑街”?也可能网络长虹 -

古装加谍战,这样的类型混搭,实在不大常见。
这或许正是剧集《风起陇西》评价两极化的根本原因吧?我观剧相当挑,一是因为多年浸淫于影视行内,养成了刁钻的口味;二是总爱询根问底,编剧、导演的背景与过往作品,主演的演技高低,化服道的专业水准,摄影与照明的构图、用光等等,都是我决定是否追某剧的理由。以我的标准来论,《风》剧值得一追。
但我深知一部作品商业上是否成功,绝不以个人口味定乾坤。《风》的实际收视状况,就与我的喜好相当背离。刚刚上线时,就马上传出所谓“扑街”之说,并且指名道姓称陈坤近年主演的若干作品,皆收视惨淡,言下之意,此剧收视低迷就该他背锅。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性急的键盘侠找话题抢流量,还是利益相关方故意制造负面信息的宣传策略,但随着线上与央视的后续播放,收视数据明显回升是确实的。但在我看来,这样一部下功夫打造出来的精品,收视率远远未达到它应该得到的,顶多算是勉强及格,却也是确定无疑的!

网台联播,大概本来就是一件两难的事情。
在网上观剧的群体,出生多不会早于八十年代,而央视八套的忠实观众,改开之前降生的恐怕又是极少数。光是年龄的差距,就使两部分观众的审美取向大异其趣,虽不能说是势同水火,起码也算是南辕北辙的。

央八的基本盘最喜闻乐见的应该是《人世间》那一路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许多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至于古装剧,则要看《大秦赋》那样式的,虽明知道是经过修饰的伪历史,踏着累累白骨登上“千古一帝”地位的秦始皇,都能被装扮成心系天下苍生的圣君,但只要是以正剧面孔出现的,就能获得相当不错的收视率。
谍战剧不是不可以有,《潜伏》就很受欢迎,国共暗战,正邪分明,哪怕是给敌方加上一抹人性色彩,让我方出现一两个叛徒添加些艰难凶险,也绝不会改变总的态势,因为胜负早已尘埃落定。再反观网剧观众,恐怕仅仅只追国剧的就不是主流了,自诩有“国际视野”的才是多数。他们的参照系是《权力的游戏》、《国土安全》和《纸牌屋》,他们青睐的国产古装剧,是《大明王朝1566》!将这样两群口味对立的食客同时伺候好,厨师需要怎样高超的手段?是不是想一想都要头大?

先说台播观众为何不买账吧。
稍有点年龄和阅历的中国人,谁不对“挥泪斩马谡”耳熟能详!国粹京剧《失、空、斩》即使没有看过,诸葛亮抚琴而歌:“我站在城楼上,观山景……”也都能哼上两句。从哪个旮旯突然冒出一个情报掉包,造成魏军出其不意攻取街亭?脱离熟悉的历史讲述范式,从夹缝中寻找阴谋的痕迹,用虚构的小人物来反衬历史的大背景,这种编故事的方式,对打开电视机纯粹为了消遣的中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是太过陌生的问题,恐怕简直就是冒犯!那么网播观众呢?他们要的不就是好玩、烧脑吗?《风》剧应该对他们的路子啊!却也不然,产生抵牾另有缘故。

首先是原著粉不愿埋单:小说原作者马伯庸坦言“《风起陇西》并非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架空历史对原著粉不是问题,但对原著的进一步架空,即所谓“魔改”,则可能是很大的问题!剧情已与原著拉开巨大的差距,人物仅仅是借用了原著中的人名,许多人物的身份、职务、在情节链中所处的位置,都被做了重新的定位和组合,原著的主角唯荀诩一人,剧中却变成陈恭、荀诩双雄并峙,而且陈在荀之上,只是魏蜀谍战引出朝廷权斗的大框架被保留下来。在我看来,这已不能说是改编,简直就是重写了。

再有就是人物众多,又大多是虚构的小人物,顶着三国的幌子却已经基本失去了《三国演义》的基础情节支撑,在高强度的推进下,必然使一部分观众难以跟上节奏。网播观众要求的好玩与烧脑,其实有时只是叶公好龙。若让他一眼看穿底细,他当然要喷编导弱智,可若要是让他处处都得猜,他又会吐槽故弄玄虚了!其实编导在这方面是做了一些努力的,比如说台词风格,就使用了大量现代语“干货”啊、“案情分析会”啊什么的,这本来是为了便于观众的理解,可偏偏又变成了一个被抓住不放的槽点,即所谓“撕裂”说。总之说到底,《风起陇西》让人看着太眼生,有不少人就是不喜欢!

但《风》剧的收视数据,毕竟并不像一些文章喷的那么不堪,虽不算亮眼,却也还说得过去。这说明与编导心有灵犀的观众还是大有人在的!我甚至认为,此剧将在网上长存,具有较为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比如说《大明王朝1566》,不就是台播惨淡,却在网上流传至今,以致口碑日隆的吗?且容我盘点一下《风》剧的得与失,立此存照吧。
- “百无禁忌”的谍战 -

剧本为一剧之本,这在《风》剧上体现得非常鲜明!
谍战不好写,除了既要高潮迭起,又要悬念足够“抻”得住。能够始终保持住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悬念,并不是“无间道”式的卧底反卧底这一招就能奏全功的。这里面除了要有巧思,更要有合理性,还要有更深层次的人生况味,才能真正称得上品。习见的国共谍战剧,这方面不是没有做得够好的,但总有一层先天的限制,使编剧的手脚不敢完全放开。那就是意识形态的禁忌。
描写敌方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却不能让他握住最终的胜券,所以必须让他失算,也就要将他写得愚蠢才行。描写我方则不可用过于暗黑的手段,比如杀害同志,或用腐化的生活自污以取信对手等等。但只要有正常的推理能力,其实就可以想到,这些必然是在极端凶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风》剧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证,一旦摆脱了意识形态禁忌,竟然可以在谍战剧中玩出怎样的花活来!陈恭为了抓住烛龙,居然可以参与攻打蜀军的军技司夺取自己一方的最高机密弩机图纸,这其中是要牺牲掉许多蜀军官兵的性命的啊!这在国共谍战剧中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巩固一个卧底敌方的地下工作者的地位,难道可以牺牲掉成建制的我军战士吗?没有哪个编剧敢于写出这样疯狂的情节,就是写了也绝对过不了审!然而放在架空的古装环境中,就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何不妥。这岂不是对编剧最大的解放吗?当然禁忌不可能完全去除,比如说翟悦卧底五仙道,成为大祭酒黄预身边的圣姑,其实也就是当上了他的准夫人。可观众看到的竟然是大祭酒对她彬彬有礼,毫无冒犯。如果让翟悦为了把戏演足,不得不与黄预圆房,而就在一旁的陈恭却只能强颜欢笑地送自己的爱妻与敌人入洞房,是不是更加符合此时此地的人物困境?编剧为什么不这样写?想必是过不了自己内心道德感这道坎,所以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嘛!当然编剧宁可牺牲爱人的性命,也不肯牺牲爱人的贞操,这种爱情观我们是应该肯定并保持敬意的。只是换作另一位编剧,是完全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处理的。

陈恭作为双面间谍,既是“白帝”,又是“烛龙”,从卧底到反卧底,再到反反卧底,直至不能解套,只得牺牲掉自己才能圆了这个局中之局。这样的精巧构思,若不是解除了意识形态的禁忌,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原著中这个阴谋的最高掌控者本是诸葛亮,在剧中被替换成了杨仪,编剧给出的理由是不喜欢把历史全部解读成“阴谋论”,觉得那样的话历史的格局太小。让诸葛亮置身于阴谋事外,其实是爱惜这个公认的历史正面人物的固有形象。为了完成北伐兴复汉室,马伯庸让诸葛亮设局除掉李严这块绊脚石,本是顺理成章的。可是剧中加上了主角陈恭的自我牺牲,而且不仅仅是丧命,还要连同已经就要到手的不世之功,反倒要顶着叛徒的恶名被处以极刑!

这就使阴谋的主使者过度黑化了,若加诸于诸葛亮的头上,确实难以被审查者和观众接受。如果没有陈恭自我牺牲的这一笔,让荀诩就在他的安排下,被关在地牢里等待尘埃落定,陈恭则顺利重新潜入魏国,继续自己王牌间谍的职业生涯,倒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只是那样一来,剧作浓重的悲剧色彩被大大淡化。更重要的是,编剧欲借大时代写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抒发对生死不渝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坚守,就不能做到极致了。就好比一杯浓烈的美酒被兑了水,喝是还照样能喝,就是缺了那股一下子点燃五脏六腑的力道!编剧宁取百分之百的悲剧性结局,也不作一丝一毫退让,以取悦惯见大团圆的观众,如此的信念坚守,令人佩服!难怪能写出荀诩、陈恭这样丰满扎实的人物!真可谓文如其人也!
- 不讲“腔调”、画面太暗是缺点吗?-

导演与主演的优点大概更加直观,是直接摆明在观众眼前的。
路阳的作品多为电影,影像处理自然倾向于电影化。说画面太暗、人物多背光面目不清等等,应该大多是习惯了在小银屏上看大平光照明,只要眉目清楚管他什么影像风格!这种论调太外行,完全可以置而不论。服装、置景的古朴粗粝,其实是刻意为之,比华美雕琢更难做好而且也成本更高。这些在观影经验稍多的观众眼里,应该都是属于常识范围之内的。

打斗场面值得一说:没有任何花架子,动作短促干脆,简单粗暴,似乎每一刀都是直奔要害,目的就是取对方性命。仅此一点就胜过无数武打片!生死搏杀从来就不是表演,能够一招致命的,哪里会再搞那么多花哨的闪展腾挪?《风》剧意在描写极度困境中的人性挣扎,不屑于玩这些小花头,恰恰增加了真实感。
表演的风格相当统一,简洁不做作,没有刻意的古装剧腔调。这恰恰与台词的现代化相关。设想下,若如同老版《三国演义》那样,言必称“足下”、“在下”,演员是不是立刻“端”了起来?当然有些观众就是习惯在那样的语言风格下,才能代入古代的情境,那就没有办法了。

陈坤、白宇二位男主角,都对自己的角色完成得相当好,可见导演选角的功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扮演李严的尹铸胜。

以前没有注意到过这位演技不凡的老演员,大概是因为他没有担任过主角?当然这次他也不能算是男主,但角色在剧中的分量,已足以让他发挥出夺目的光彩!

女性角色偏弱,其实主要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部男群戏。网上对杨颖的嘲讽颇多,说她“花瓶”什么的。我觉得不必如此苛刻,剧本给到柳莹的,她都能基本完成,剧本没给到的,她确实难有发挥的依据。饰演翟悦的孙怡十分可惜,同样是剧本没有给足表演空间。如果能让翟悦不得不当着陈恭的面,成为大祭酒的新娘,然后让她忍辱含垢帮助陈恭完成卧底任务,再出现功败垂成舍命成全陈恭,这个角色原本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所以说,编导对于演员和角色,是有“生杀予夺”之权的。
论表演之得失,排除剧作与导演的作用,只能隔靴搔痒!作为一部“男群戏”,能有如《风》剧的首播收视表现,应该已经相当不错了。“大女主”长盛不衰,每每斩获颇丰,是有坚实的观众心理基础支撑的。
自诩风格“阳刚”,不擅于描写情感的编导者,对此能不慎之又慎乎?
作 者

编剧:孙卓
不再占有土地的地主称为破落地主,
不再写剧本的编剧则可称为破落编剧。
此人便是一枚出身于马栏山湖南卫视之破落编剧!
主编:栗子
排版:噗呲
“voice+visual”,记录闪现的弧光时刻。
合作、投稿请联系:voisual@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