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网对于对于净化“烂梗”的提议
题记:“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上海人喜爱评弹、淮剧、越剧,要你北京人去批准干什么?领导人可以有喜好,有人爱看戏,有人爱看画,有人爱古董,这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
人民网在前几日表示: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要要反对烂梗,反对“乌烟瘴气”的网络表达,如“鸡你太美”、“老师,报giao”、“你这个老六”。这无异与周恩来先生的意愿以及对于艺术的理解相违背。
这些表达方式的存在,就说明了人民对于这些表达方式有需要,正如同粗话一般,不能够完全堙灭,因为这是排解人民精神压抑的重要方式也是最快捷方便的方式。而反对所谓的“烂梗”从某种意义上不也是人民压抑生活中快乐源泉的一部分吗?在现代忙碌的社会中,若连这些简单易得的快乐也要剥夺的话不显得有点残忍了吗?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梗”的确已经弥漫到了社会的各个部分,导致部分人的厌烦。但是尊重和包容是必要的。人民网“净化”一词表明对于一种普通百姓这种语言艺术一刀切的意愿,而艺术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不同人对于其的理解不同。若真“净化”并禁止了这种语言艺术,恐怕会出现许多人年轻人的反对并违反了人民的意愿。
对于上述观点,可能会有人表示将“烂梗”看为艺术可能未免有些牵强。而既然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喜剧演员》可以被评判为艺术,为何所谓的“烂梗”不可以呢。围绕着这些梗衍生出的一系列作品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欢乐。对于那些反对“烂梗”的人,我理解他们的反对意愿,但是也希望他们也理解且尊重这些艺术。
我认为,人民网所说的“毒害”青少年是以“领导人”阶级的视角评判普通百姓以及学生的艺术爱好,认为这些不登大雅之堂。而所谓的“净化”网络,也是一种缺乏理解的表现。
从80年代90年代至现在,人们将孩子的缺点以及对他们的不满全部归结外因——早恋、游戏、电子产品。而现在他们又要再次将“烂梗”作为“毒害”孩子的因素之一。而孩子的不恰当表现的往往并非由这些外因所导致,而提议静止这些的家长建议从自身行为以及想法上审视一下是否存在问题,将家庭矛盾与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归结于外因是一种愚蠢的选择,而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简而言之,我理解部分人群对于烂梗的不理解与厌恶,我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我也希望这些人对于烂梗表示包容,而像人民网所谓“净化网络”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可以得到有效的阻止。
——仅表达个人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