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6 庸俗唯物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6、庸俗唯物主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流行于德国的一种卑劣的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思潮。主要代表有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等。庸俗唯物主义虽然表面上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但他们却以肤浅卑劣的庸俗形式来歪曲唯物主义,把意识也当作物质。他们认为,意识只是由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他们把意识和物质完全等同起来了。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几千年来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基本问题,是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庸俗唯物主义却加以粗陋浅薄的解释,这样就取消了物质先于意识还是意识先于物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因而也就否认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严格界限,否认了物质同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了意识的革命能动作用,否认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两条路线斗争。
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认为,人的聪明取决于营养好坏,而且思想也象一切生理特点一样会遗传下去。他鼓吹剥削者生活好、营养好就聪明,劳动者生活差、营养差就愚笨。这种反动的营养决定聪明论和聪明遗传论,是直接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是同孔孟之道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的谬论唱的是一个调子。庸俗唯物主义在政治上拥护资本主义,宣扬改良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敌人。庸俗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庸俗唯物主义在扩大唯物主义的幌子下,抹杀了哲学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和斗争。当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并广泛传播,自然科学正蓬勃发展,一八四八年发生了革命运动。这些都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使唯心主义处于危机之中。在这时,庸俗唯物主义混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和唯心主义效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根本不是人脑分泌出来的液汁。意识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精神的东西,意识同物质是有区别的。如一部车床,可以用来生产,而关于一部车床的意识却不能进行生产。同样,关于热的意识不能用来取暖,关于饼的意识不能用来充饥。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不等于是物质。物质是意识反映的客观内容,物质也不等于是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当意识产生后,对物质又有着反作用。教员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庸俗唯物主义进行了尖锐严肃的批判。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一书中,揭穿了庸俗唯物主义为剥削阶级效劳的反动本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里,揭露和讽刺它是唯物主义的“一种肤浅的、庸俗的形式”,“被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在五十年代拿着到处叫卖”。[3]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狠狠地批判了俄国庸俗唯物主义的经济主义、自发论。
注:
[1] 剥削者聪明、劳动者愚笨永远不变。
[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