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土地制度【全89讲】

土地的重要性
土地的功能

生产要素:支持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的基础。
承载空间:人类活动需要土地的承载,展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活动。
财富分配:人类利用土地所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收益的分配,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规制、市场等制度的设计有关,这些制度决定了土地利用价值的大小。

工业社会: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开放-产权制度:通过出售土地获取出让金获得土地产权的稳定
“人民城市人民建,可惜人民没有钱” :体现出土地从过去的农业生产要素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要素。
21世纪初-“经营城市”:体现出地方政府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进行最大程度的集聚,盘活,重组,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出现对土地的新认识: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属性,也就是土地从自然资源,转变为市场中具有价格的资产,然后进一步从有形演变为无形,从不断贬值演变为保值,增值,从只具有当期价值转变为具有未来价值的新资本。不光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进行融资,普通老百姓也通过按揭,抵押等手段来进行商品房买卖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 耕地减少与粮食安全: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 水土流失严重
- 与土地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制度的重要性
- 制度可以成为人类相互交往中用来制造秩序和减少不确定性的工具,制度可以指导人类具体行为,尤其是经济系统中的激励机制。制度存在减少欺诈,卸则等机会主义。

三种制度(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 习俗:协调自身行为,让各类活动更简单,比如一些度量衡的定义。(对没有冲突的共同利益)
- 价值规范:一种强烈的道德约束,由个体自主选择。(对于具有一定冲突的利益的取舍,对特定利益的追逐难以被习俗协调)少数服从多数。
- 强制规则: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包括极大的利益纠纷,强制规则的背后隐含着逻辑一致的价值规范。

土地制度

理解土地制度,本质就是理解中国的资源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国情和治理体现改革国情。

城乡二元的土地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征收为主体的建设用地取得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
以政府垄断国有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显化,提升了土地资产、资本价值,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经济激励?)。
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规划管控制度
强势的土地规划管控制度保障了各类规划设计的建设用地和布局不会突破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

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
是用来协调人与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为目标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产权及权属制度,土地使用及其市场制度,土地规划及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产权及权属制度:明晰产权的制度设置是维护土地权益,合理分配收益的重要保障。
土地使用及其市场制度:通过市场来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安排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基础保障。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镇化、工业化、生态文明的质量。
土地规划及用途管制制度:政府通过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来调控和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优化城乡格局、促进城乡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