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讲解(合集)

相关知识
①电解质定义,电离,强弱电解质
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③离子方程式常见错误的产生原因
知识讲解
①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
属于电解质的物质: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②非电解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属于非电解质的物质:化合物-电解质
如果一个物质不是化合物,那么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电离:电解质解离成为离子的过程
根据是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和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属于强电解质的物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属于弱电解质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有关于电解质部分的常见考点:
i. 物质分类,即直接问物质是不是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
处理方法:按照上面的物质分类,直接做判断题即可
但某些情况下,题目会加入附加条件,比如是电解质但水溶液不导电,是电解质但熔融态不导电等,需要根据物质性质进行一一对应。
ii. 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判断是否为电解质
其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情况:
e.g.1. (水溶液)将硫酸钡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问题:事实叙述不正确(硫酸钡是电解质),这句话本身的逻辑也是错的(没考虑熔融态)
e.g.2. (熔融态)液态 不导电,所以属于非电解质(×)
问题:事实叙述不正确(HCl是电解质),这句话本身的逻辑也是错的(没考虑水溶液)
e.g.3. (水溶液但能导电)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 是电解质(×)
问题:事实叙述不正确(NH3是非电解质),这句话本身的逻辑错误比较隐蔽(需要NH3自己能电离,而不是它与水反应后的物质能电离,从而导电)
p.s. 这些问题变化一下,成为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来考察也是常见情况,本质一样。
iii. 溶液导电性与物质分类的关系
其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情况:
1. 自身是非电解质,但水溶液能导电的:SO2,CO2,NH3等
本质:这些物质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而后电离导电,但他们自身不是电解质
2.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遇水能导电的: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部分混合物(比如漂白粉,加碘盐等)
本质:这些物质不是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单质是可以与水反应产生电解质,而后电离导电,混合物是溶于水后,物质电离导电。
iv.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
这里叙述的区分方法,是从物质分类以外的角度上来说的,考的也只有弱酸弱碱,一般常出现的是以下几种。
1. 导电能力
对它来说,常见的叙述有两种:
一种是熔融态(液态)下能否导电,能导电的一定强,导不了电的不一定弱。
一个是水溶液状态下的导电能力比较,一些问法比如,在水溶液中,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但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是与温度和浓度相关的,不能直接比较。
2. 性质强的制备性质弱的: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
3. 对应盐的酸碱性,反推原来的酸或碱的性质强弱(只考虑一元酸碱即可)
比如醋酸钠是碱性,说明醋酸是弱酸,氯化铵是酸性,说明一水合氨是弱碱。
4. 通过某浓度下,某酸某碱的pH来判断强弱。
一些常见的错误:
1. 通过酸碱指示剂判断性质强弱
指示剂只能判断有没有性质,至于有多少,不能直接量化(颜色可能是一方面,但这会有很大的误差)
2. 通过pH,离子浓度等方式量化浓度,进而判断性质强弱
这个是对的,但需要限制温度(如常温)和物质浓度(如酸的浓度都是XXX),才能去判断。
只去比较/看这个数字的大小,多少,这个比较就没有意义了。
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略讲,或可以不讲)
i.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ii. 拆:只有强酸,强碱和可溶盐可以拆分
强酸:HCl,H2SO4,HNO3,HBr,HI,HClO4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可溶盐:钾钠铵盐硝酸盐,碳酸氢盐醋酸盐
难溶盐:碳与二硫除上面,硫酸不溶钡和铅,卤素与银不待见(这句要说明一下,不在难溶范围内的,视作可溶,比如硫酸不溶钡和铅,所以硫酸铜是可溶的,微溶情况不考虑)
iii. 删:删去等号/可逆号左右重复出现的离子,等量删去
e.g. 2FeCl2+Cl2=2FeCl3,拆分后,需要左右删除4个氯离子。
iv. 查: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并确认条件不缺失。
这里一定要注意,离子反应发生后,一定会涉及某些离子的浓度下降,比如转化为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
⑤离子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基础的,不考虑用量的离子方程式常见错误,一般包含如下几类:
i. 拆分错误
这一般分为两种情况,拆分错误与忽略拆分后内容
1. 拆分错误:

这里是工业上生产漂白粉的操作,工业上用的氢氧化钙是难溶的石灰乳,不能拆分。
这里主要是需要注意两点,一点是难溶物质的口诀,一点是题干场景的描述。
2. 忽略拆分后内容:

认为氢离子与氢氧根并没有生成沉淀,从而不写入式子,这也是错误的。
ii. 守恒关系
守恒关系实际上分三种,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在排查错误的时候,查后两种即可。
1. 电荷守恒:

左侧一共带2个负电荷(氢氧根的),右侧只带了1个负电荷(偏铝酸根的),电荷不守恒。
2. 原子守恒:
Na+H2O=Na++OH-+H2↑
左侧有2个氢原子,而右侧有3个氢原子,氢原子不守恒。
iii. 与事实不符
虽然配平等内容均正确,也没有物量错误,但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大概有以下的常见情况。
1. 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事实
比如与硝酸的情况,与铁相关的情况,与4价硫,与次氯酸根相关的情况。
这些物质通常可以氧化到最高价/还原到最低价,但式子中不会这样写~
2. 遗漏条件
不加热情况下,溶液中铵根与氢氧根不共存,但无法产生氨气
3. 能力不足的
氨水不能出偏铝酸根,二氧化碳不能出三价铝离子等。
复分解和氧化还原都会遵循强制弱的情况,以弱制强的情况是少数。
4. 可逆过程
在可逆过程中,比较容易错的是水解。
一种是多元弱酸分步水解,结果水解方程式合并,一种是微弱水解未写可逆符号。
其他的可逆过程也不是完全不考,但相对比较简单,也可以从其他维度判断。
5. 电化学反应
电解池阳极的电极反应,涉及活泼金属的,电极反应式书写不是电极直接反应。
以及得失电子的数目错误,未考虑电极所处的环境氛围(酸性/碱性环境,生成物和补充的离子可能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