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在地狱?地狱才是华沙!”——迪尔旺加旅在华沙(1)
背景
迪尔旺加的部队于7月初抵达华沙附近,选择了罗穆扎(Lomza)作为驻地,该地距离比亚韦斯托克(Bialystok)以西100km和华沙东北150km处。该单位原定在7月底离开罗穆扎前往东普鲁士的阿赖斯(Arys)训练基地进行休整和补充。当迪尔旺加团准备启程时,接到了改变路线的命令,全速出发,前往华沙,在那里爆发了起义。不过,这支单位显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组,以“突击旅”的纸面名义,变成了一个配备两个战斗群的“旅”。战斗群规模接近营,但并非是一个营级标准编制人数。



在中央集团军群瓦解后,大片被认为是已日耳曼化的俄国土地被重新夺回,苏联红军迅速将主攻矛头对准华沙和卢布林。1944年7月18日,苏军越过布格(Bug)河防线。7月中旬,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制订了“布列斯特-谢德尔采”行动,旨在深入维斯瓦河,建立桥头堡,攻占华沙。7月21日,红军抵达卢布林。7月25日,已有部分苏军小分队在马格努斯切夫(Magnuscev)和普拉维(Pulawy)建立起桥头堡。7月27日,“布列斯特-谢德尔采”行动率先击垮了德第73步兵师,该师师部次日被摧毁,师长被俘。7月30日,苏军距离波兰首都仅有8km距离。8月1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几乎完成罗科索夫斯基的目标。被德军视为“天堑”的维斯瓦河,多处遭到苏军突破。在这些关键的日子里,第9集团军不仅需要担忧前线的安危,情报部门更是警告,在华沙内,早有一支波兰起义军(Armia Krajowa)正准备夺取华沙。
7月25日,刚被任命为华沙战区总司令的莱茵哈德.斯塔赫尔(Reiner Stahel)少将(同年7月28日晋升中将,获颁骑铁)发布命令,让他的下属进入战斗状态。华沙地区党卫队兼警察司令保罗.盖贝尔亦如此,像华沙总督辖区(未正式吞并地区)区长路德维希.费舍尔一样,拒绝了离开华沙的提议。斯塔赫尔待在自己的总部——布吕宁(Brühla)宫。







8月1日下午,波兰起义军正式行动,计划赶在苏军占领华沙之前夺回它。波兰起义军的领导层都是波兰民族主义者,他们不希望华沙被苏军“解放”。在8月1日前一天,斯大林批准设立了一个由苏联人控制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预示着即将会产生一个属于斯大林的波兰,这绝非是波兰民族主义者可以接受的。8月1日上午,起义军发出起义的信号。起义军大约在2万人左右,装备极差,甚至没有手枪和最低限度的弹药储备。下午,起义军和德军的第一场战斗在佐利伯尔茨(Żoliborzu)地区爆发,起义军近20000人,但只有约1000件武器。17:00,起义军企图夺占特劳古特(Traugutt)堡、格但斯克(Gdansk)车站、奥肯切机场(华沙西南处),进而占领整座华沙,以上努力均以惨重的伤亡和失败告终。但起义军依然趁着突袭因素占领了许多中心街区,这其中包括包围并切断了斯塔赫尔的指挥部和外界的联系。但他们未能夺取中央铁路,特别是维斯瓦河上的桥梁。起义的局面迅速变得绝望,因为德国人的反应既快速而残暴。
尽管伤亡惨重,起义军仍然设法占领了市中心的保诚(Prudential)大楼,但试图打通进入卡齐米日佐夫斯基(Kazimierzowski)街的尝试、攻占纳布特(Narbutt)街十字路口的党卫军军营以及攻占拉科维茨街军营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但起义军占领发电厂的尝试极为成功,进而控制了整个波威斯勒区。
8月2日,帝国安保总局局长恩斯特.卡滕布鲁纳(Ernst Kaltenbrunner)告知全国领袖:“华沙的战地指挥部汇报,称情况非常危急,叛乱分子已经控制了大量极为重要的地点,部分地点存在被占领的风险。我们为数不多的据点已七零八落,电话线和电灯仍在工作。监狱的囚犯已经被处决。起义已经蔓延至整座华沙;没有预备队;我们自己的损失:——2名军官、3名士官和1名士兵阵亡,36人受伤,其中大部分伤势严重。”

同一天,东部反游击战全权代表、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冯.德.巴赫-泽列夫斯基收到了关于华沙起义的情况消息,但却在日记里将此描述为“总督府的一个大骗局。”
8月4日,迪尔旺加旅抵达华沙。该旅在华沙停留近三个月,但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8月的头几天。8月5日,当起义军不再满足于小型建筑,而是企图攻占大型建筑时,巴赫-泽列夫斯基不得不试图协调行动,从外部开始镇压起义。1944年8月5日,陆军总司令部(OKH)告知第9集团军司令部:
秘密
1944年8月5日
Ia Nr. 3759/44 秘密
电传打字稿
致第9集团军司令部
1944年8月4日 00:30
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部就增援华沙向党卫队司令部提出询问,我声明如下:
党卫军迪尔旺加团,该单位从8月3日晚开始从奥莱茨科(Olecko)经图查尼-什奇特诺-切哈努夫(tuczany-Szczytno-Ciechanów)向莫德里纳(Modlina)行军,关于进一步的方向,由第9集团军司令部指明。
党卫军RONA(卡明斯基)突击旅将经琴斯托霍瓦(Częstochowy)地区到达,详细行军方式(汽车或铁路)尚未被确定。
1个由党卫军和国防军混合构成的营将以铁路运输形式从波兹南抵达。
负责所有党卫军和警察运输的工作交由全国副总指挥威廉.科普(Wilhelm Koppe)的机构打理
第9集团军司令部或华沙镇压总指挥将直接和党卫军上将科普联系,用于运输上述提到1-3点提到的部队的车辆在任务结束后须立即被遣送回原单位。在任何情况下上述1-3点提到的单位不得挪用帝国境内临时集结的运输队。在华沙的党卫军中将兼党卫队地区总队长海因茨.莱茵法特(Heinz Reinefarth)全权指挥所有负责镇压起义的部队。
第9集团军作战日志指出:“所有用于镇压的部队,只要是来自外部的单位,都由莱因法特接管。华沙市内的指挥员暂时无法取得联系,在内部取得突破毫无意义。”由于巴赫暂无法接管,8月5日,第9集团军司令冯.福曼下达第一份进攻命令,“莱茵法特”战斗群将从西面沿着沃尔斯卡(Wolska)街-萨克森花园-毕苏斯基广场-基尔贝兹(Kierbedzi)大桥的路线将起义军从北至南一分为二,并解围困在布吕宁宫的斯塔赫尔等人。”莱茵法特“战斗群近5000人,分为三个单元:
南部:党卫军第72(RONA俄罗斯第一)掷弹兵团,1500人
中部:党卫军”迪尔旺加“旅,865人;”贝格曼“(Bergmann)特别分队,228人;”波森”(Posen)宪兵队一部,341人
北部:“波森”宪兵队一部,155人;不伦瑞克党卫队军校1个连,116人
后备:第608保安团,292人;“赫尔曼.戈林”预备野战营,800人;第6野战宪兵分遣队,600人。




“迪尔旺加”团此时的实际领导人是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库尔特.魏塞(Kurt Weisse);"迈尔“战斗群——二级突击队中队长迈尔(Maier),365人;”施泰因豪尔“战斗群——二级突击队大队长施泰因豪尔(Steinhauer),约500人。

8月5日至7日,隶属第13德国党卫军邮政保护阵线(13. Front Hilfe Deutschen Reichspost bei der Waften-SS)、被分为两个战斗群(“迈尔”战斗群和“施泰因豪尔”战斗群)的迪尔旺加旅计划从东郊至中央广场的轴线推进。”迈尔“战斗群的任务是作先锋,突破起义军防线;”施泰因豪尔“战斗群紧随其后,”清理“现场和拔除负隅顽抗的起义军据点。双方在沃尔斯卡街和姆利纳尔斯卡(Mlynarska)街拐角处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与迪尔旺加旅一起作战的还有”贝格曼“特别分队2营一部(约100人)。由于起义军成功封闭住了缺口,”施泰因豪尔“战斗群不得不请求另一个预备警察营2个连的增援以进行8月7日和8日的第二次攻势。


第9集团军作战日志指出:”敌人躲藏在街垒之后,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8月6日,得到德国空军的支援后,迪尔旺加旅推进至布吕宁宫。对于356人构成的”迈尔“战斗群而言,前三天的作战可谓是极其困难,他们耗费了两天的时间仅前进400m。但已经损失310人——阵亡、受伤、失踪。”施泰因豪尔“战斗群的损失人数不详,但可以知道的是,同样损失惨重,该营于8月7日抵达布吕宁宫。8月8日,迪尔旺加抵达位于华沙以西的索切恰夫(Sochaczewie)向冯.德.巴赫做汇报。

在个人的金德意志铁十字勋章的仪式上,迪尔旺加描述了他的部队在作战最初几天的情况:”8月5日,魏斯指挥部队从沃尔斯卡街发起进攻。伴随激烈巷战的是巨大的损失,敌人的庞大路障和碉堡般的建筑物迫使我们寸土必争。到了第一天晚上,敌人的抵抗力度有所增强,魏斯决定亲自带队执行夜袭行动摧毁敌人的抵抗。到8月6日上午,有很大的可能可以取得几百米的距离并摧毁几处路障,因为正对我军前进路线的敌人的抵抗巢穴已被清除。尽管敌人的炮火很猛烈,但鉴于魏斯的不懈努力,进攻仍在继续。尽管疲惫不堪,但魏斯还是在8月6日傍晚下达命令,继续前进,同时无情摧毁所有建筑物,以便在8月7日到达指定的目标——米罗斯基(Mirowskie)广场。8月7日,由魏斯亲自领导的战斗群抵达目的地,尽管损失惨重,但已经能看到东边几百米开外布吕宁宫顶上的德国战旗。当魏斯试图突破抵抗区,与在那的国防军单位会合时,他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由于他的决心、个人勇气和不断的战前准备,这才有可能在华沙西部和维斯杜拉河,乃至与前线联系起来。在最后阶段的激烈战斗中,二级突击队大队长魏斯站在一辆坦克上,为他的部下打气,并第一个冲入布吕宁宫的院子。“

经历3天的战斗后,迪尔旺加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由最初的约865人降至120人。根据全国领袖的命令,迪尔旺加旅在8月8日至9日收到了来自安克勒姆(Anklam)监狱的450名囚犯补充。此外,迪尔旺加旅还接收了阿塞拜疆第111步兵团一部。在解围布吕宁宫成功后,迪尔旺加旅将此处设立为自己的总部。其参谋部在9日会合后被安置在斯坦尼斯拉斯(Stanislas)医院。有了补充力量后,该旅占据了皇家城堡(Zamek Krolewski)的废墟并加固了通往维斯杜拉河的道路,8月11日起参加了对于华沙其他街区和维斯杜拉河沿岸街区的征服。第9集团军的作战日志提到:”在华沙,我们位于城市北部的部队接近大桥......“此外,随意的处决事件是迪尔旺加旅的家常便饭,仅8月5日,在该单位的400m范围内便出现了不少于16起屠杀平民的事件。尽管迪尔旺加旅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极端暴力行径和闻所未闻的伤亡率,但当天该单位400m范围内约有12500名受害者。战后,该单位的许多成员曾极力否认自己参与这些事件,但据保守估计,从1944年8月5日至9月底,至少有30000名受害者出自迪尔旺加旅之手:这其中当然不仅有起义军,还有男人、女人,甚至是老人和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