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4_230722_补了几集《排球少年》动画,我学到了这3点
最近空闲时候在补《排球少年》动画,昨天开始看第四季,没想到一开头就给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剧情。
第四季开头,影山被邀请去参加Youth合宿,月岛被邀请去参加宫城县一年级球员的合宿,同样一年级的日向却被留了下来。
不甘心的日向因为担心跟去Youth“被抓”,于是偷偷跟着月岛去了白鸟泽的一年级合宿,但因为是偷偷跟过去的,加上白鸟泽的鹫匠教练比较“嫌弃”他,最终以捡球手的身份(不被允许参加实操训练)加入了这次合宿。
刚开始的时候日向对于“捡球”的工作是很不上心的,因为他的眼睛始终跟着球场上的球在跑,也因此能够感受到他的焦躁——参加合宿的同年级球员每个人都在增加实战经验,而他却只能在旁边看着,换谁都会觉得很焦虑的吧……
只不过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各种微小契机的积累——比如说,乌养教练对他说的“不要小看了捡球”,小武老师对他说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要做成某件事,必须从脚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天童问的“你为什么不上场?为什么在这里?”以及牛岛问的“你在干什么?”——日向开始寻找自己作为捡球手可以做的事情。
而这个“寻找”一旦开始了,后面就引发了一连串的积极改变——日向开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球员的动作,开始思考如何接球、如何拦网、如何调整比赛的节奏……即便没有参加实战训练,他也通过观察琢磨到了很多东西。
相比同为捡球手的两位白鸟泽候补球员,日向的“捡球”捡的非常的积极,不是仅仅完成“捡球手”分内的各种后勤工作,而是把一项看似“没什么前途”的工作,变成了一项学习。即便他并不是这次参加合宿的正式球员,反而因为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参加合宿的球员产生了影响,甚至可以说,虽然没在球场上发光发热,但日向在球场外也依然发光发热。
这段剧情让我特别受触动,总结一下的话大概是3点:
1、让人感到痛苦的并非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
动画剧情里,当日向的眼睛和想法都追着球跑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都能感受到他的煎熬和焦虑,这让我想到去年开始研究自媒体运营的那段日子。
虽说我从2018年就开始接触自媒体,但真正开始学习如何运营一个账号还是在去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一直关注内容发布的各项数据,导致我总是感到很焦虑——数据好会很开心,数据不好就会开始自我怀疑,甚至焦虑到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输出。
去年看《上游思维》这本书的时候学到了一个词,叫做“隧道视野”,就如字面意思那样,有时候我们对某一件事关注过了头,反而会让自己的视野像是进入隧道一样变得狭窄,看到的事情就如井底之蛙看到的那一小片天空那般局限,以至于最终困住了自己所有的行动。
而当剧情里日向的思考从排球本身,转移到了“打排球的人”身上时,感觉他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能够从自媒体的数据焦虑中解脱出来,也是因为我换了一个视角,不仅仅去看那些爆款的笔记,也开始整体分析对标的账号的时候,我发现“流量”这个东西虽说有一定的规律,但没法去追求“篇篇都是爆款”的结果,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没法去做专业运营那样精细化的分析和研究。一旦理解了“数据不好也是正常”的这一点,心里紧绷的感觉就开始松弛下来了,也能够开始继续输出了。
2、想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
从第一季《排球少年》开始,日向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比赛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相比起平时的基础训练,比赛中的“进化”速度似乎更快。但这也导致了到第三季和白鸟泽争夺县大赛冠亚军的时候,周围对日向的评价还在“除了进攻之外,发球、接球都很烂”,甚至这一季一年级合宿开始,鹫匠教练还对日向说“没了影山一无是处”这样的话。
不得不说,日向给我的印象就在于“一直往前冲”,对对手的观察似乎也仅限于比赛中。而这一次“捡球手”的遭遇,让他有了“慢下来”的机会,而一些基础动作的调整,只有通过不断的“偷师”和练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而这些细微处的打磨,正式通向高手的必经之路。
去年我跟着我的导师开始学习创业做个人IP,在做课程这一块,因为在时间管理这一块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所以一门训练营的框架很快就能够搭建起来,并且加上有导师把关,很快就把课程做出来了。然而,不论实在招募学员还是在后期的运营上,都让我觉得困难重重,加上我又是那种自己扛下问题想要自己解决的人,于是就在这条路上“堵”很久,一直都没有拿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反而更加无言面对我的导师。
最近调整好状态之后开始重新开始复习导师的课程,再一点点梳理设计自己的课程,静下心来从整体思考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有很多细节都需要注意和慢慢打磨,并不是像我原先以为的那么简单。这大概也印证了《中庸》里所说的“不诚无物”——做一件事的心不“诚”,就很难做成一件事情,反过来说,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事,才有机会做成一件事。
尽人事,听天命。
3、学习最快的路径是模仿
日向自从开启了观察模式,就仿佛学霸附体一般,从自由人的动作里学到了“垫步”,并且马上尝试运用;在囯见身上学到了调整比赛的节奏,虽然自己不能上场,但拜托了一度非常消沉的百泽替自己尝试……通过这种模仿的方式快速吸收知识并尝试,这让日向反而成为了(可能)合宿期间收获最多的那个人。
模仿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时候模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更有效地去行动,甚至有时候未必能够马上领悟“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只要持续地做下去,也能够慢慢理解这么做的道理,我学习的很多时间管理技巧,都是这么做的——不考虑有没有效果、也不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先照着执行,然后慢慢的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最近我也在自学手机静物摄影,理论知识学习起来其实很快,但想要拍出好的照片,就会找一张照片作为参照物,别人怎么摆我也怎么摆,别人怎么拍我也怎么拍,慢慢地也有了一些摄影的“构图”直觉。
什么都要等到准备好了再去做,其实是一件非常消磨意志的事情,找一个学习对象开始模仿,一边做一遍复盘,形成一个学习闭环,才能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