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SU-76的终焉
https://warspot.ru/13258-finalnaya-versiya
原作者Юрий Пашолок,发布时间2018/10/29
https://www.tankarchives.ca/2022/01/the-final-su-76.html
英译者Peter Samsonov,发布时间2022/1/3
个人授权翻译
SU-76的终焉
SU-76M(SU-15)轻型自行火炮在1943年7月进入红军装备序列,是除T-34&T-34/85外红军装备过的第二多的装甲战斗车辆。该车的设计优良,因而在战时几乎没有做出过大的改动,直到前线的要求最终催生了改进方案,即增强战斗室的防护。该车沿用了SU-76M的名字,而不是所谓的“改称‘SU-76M战后生产型’”。这种改进型SU-76M的生产工作于1945年4月开始,并在二战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停产。这些所谓的“战后”自行火炮还参与了八月风暴行动。
还我车顶!
一些专家声称,SU-12的车顶饱受差评。据称,其被戏称为“毒气室”,车顶也遭到了前线部队的拆除,但事实却与之相悖。车顶的安装在1943年3月以后才开始,因此没有车顶的批次属于早期批次。由于减重的需要,SU-15M的车顶遭到了拆除。人们担心,车顶所带来的额外重量会使得该车成为又一个SU-12。

装甲总局的自行火炮局(GBTU USA)从1943年年底开始收到缺少车顶的投诉,这使得子弹和炮弹能够很轻易地飞入战斗室中造成损伤。除了抱怨以外,在1944年年初,越来越多关于前线部队自行安装车顶的报告开始出现。

重工业人民委员部(NKTB)派驻独立滨海边疆集团军(Отдельной приморской армии)高级检查员斯韦奇金(Svechkin)同志在1944年1月26日的#0510号信件中报告到:
“我报告说,该团主动将一辆SU-76M上的防水布更换为10mm厚的锅炉钢板(其他自行火炮的改造正在进行中),因为迄今为止有多达40名车组成员在战斗中牺牲。伤害主要来自上方,有炸弹、弹片和冲击波。我在此对38号厂一直在车上装防水布而非车顶的行为正式提出质疑。”
这封信里说的是38号厂在1943年10月上半叶生产的序列号为10430、58411、310402、310434、310436、58428、310403和安装了GAZ-203发动机的SU-76M。

这并非个例。前线维修站为SU-76M安装了形形色色的车顶,有的只保护住上部,有的也顺带为后部提供了防护。装甲总局对此类改进持否定态度,因为这增加了车重,但前线部队则对此不以为然。结果便是,1944年春,增强战斗室防护的计划被正式提上了台面。

按道理来说,这项工作应该由38号厂设计局负责,因为他们才是SU-76M的老东家。但这次项目却被分配给了莫洛托夫高尔基厂设计局。改进的SU-57【译注:安装57mm炮的SU-76M,不是美援的T48 GMC。下文默认为前者】于1944年6月投入测试,该车安装了一个全封闭战斗室,并增设了潜望装置以提高视野范围。
为了确定全封闭战斗室的舒适程度,研究人员进行了专门的测试。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战斗室内的气体对车组的影响不大,但这仅限于引擎开机且后舱盖打开的情况下。由于没有专门的通风设备,在关闭引擎和舱口的情况下进行作战对车组而言相当难受。跟SU-12不同的是,这辆车并未安装车顶通风口。

由于莫洛托夫方面要专注于SU-85A的研制,任务被转交给了40号厂。在38号厂迁至哈尔科夫后,40号厂在总体上接管了轻型自行火炮的研制任务。由N·A·波波夫(N.A. Popov)领导的设计局采用了各种解决方案。对前线数据的分析表明,对车组威胁最大的不是来自上方的破片,而是来自侧后方的步枪射击;这是因为最初取消车顶时,也顺带拆除了车侧和车后的部分装甲。让自行火炮减重数百千克的代价是将车组置于危险之中。设计师们牢牢记得的是,SU-76M底盘对超载很敏感,因此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的开展工作。

两辆车于1944年8月下旬抵达库宾卡的NIBT测试场,其中一辆进行了大改,而另一辆则是小改。二者都改装自量产型SU-76M,且均是按照40号厂的方案(后来得到了装甲总局的背书)改造而来。大改型增重180千克,总重达到了10.68吨。这个改进进行的比SU-57还要彻底。车顶上安装了三个舱口:一个用于周视仪,一个为车长舱口,一个为炮长舱口。车后的舱门被扩大了。车重变化不大,因为车顶仅有4mm厚,但这个厚度已经足够防御破片了。

第二个方案更有趣。它没有安装车顶,重量仅增加了100千克。该方案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改动:战斗室后部装甲被拔高了,同时还填上了战斗室侧面装甲漏风的位置;战斗室后部现在有了两个射击孔,而车侧的射击孔也进行了调整,其下方的特殊支架允许在此安装一挺DT机枪,车上可以放8个DT机枪的弹鼓,但代价是PPSh的弹鼓数量从15个减至12个;战斗室正面装甲的车长观测口上增设了另一个射击孔;战斗室后部的防水布支架得到了保留,并且获得了新的功能,即作为高射机枪的脚架使用。

首先测试的是安装了全封闭战斗室的SU-76M:在引擎启动和关闭的情况下测试了着火率,在每分钟10到12发的射速下进行了射击测试。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了0.31mg/L,是可接受水平的1.5倍;在15次射击后,车组成员出现了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迹象。
全封闭战斗室方案的测试到此结束,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安装抽风机来解决,但这从未发生。此外,全封闭战斗室会将视野降低到无法让人满意的程度。

测试人员将精力集中于没有车顶的第二个方案上。与大改方案不同,小改方案受到了测试人员的热情欢迎。他们力荐将增高的后装甲板纳入量产范围。DT机枪的出现也收到了积极的反馈,但射击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车长观察口阻挡了机枪的射界,向前射击时的瞄准变得很困难;侧后方射击孔的水平射界很小;防空机枪的水平射界亦然,且枪夹也有问题。测试人员建议,将防空机枪放在一个类似美国T70 GMC【译注:苏联收到的是M18的原型车】的炮塔上,但这个设计的质量太沉,因而不太可能实现。

NIBT测试场工作人员建议将纠正了缺陷后的第二个方案投产,这个过程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高尔基厂和40号厂在1944年年末至1945年年初正忙于其他工作。
终战前的现代化改造
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SU-76M的小改方案还是取得了成功。装甲总局自行火炮局于1944年12月9日批准了一份测试清单。但在1945年年初,N·A·阿斯特洛夫(N.A. Astrov)领导的高尔基厂设计局被拉入伙,在对比了他们和40号厂设计局的方案后,发现他们基于SU-85A研制经验的方案更合适。射击孔和机枪架继续沿用40号厂设计局的方案。蓝图绘制的DDL被定在了1945年1月25日,而176号和177号厂则计划在2月15日开始发出新车体。

最终版本将车体后板的高度提升了360mm。车侧的开口被补上,后部舱门向上延伸了360mm,向下延伸了210mm。跟40号厂的方案一样车侧和车后都有被装甲百叶窗覆盖的DT机枪用射击孔。战斗室内匀出了储存机枪、九个弹匣,以及装有另外六个弹匣的两个帆布袋的空间。PPSh弹鼓的数量减少了4个.车长的观测装置进行了改动,以便轻松地折叠起来并为机枪腾位置。
跟40号厂的方案不同,这个方案有一个新的防水布设计。在进入战斗状态时,弧形部分可以被直接折叠起来,而无需车组成员下车拆除防水布。当车辆需要直接从行军状态转到战斗状态时,这将会非常有用。后排的长凳被一分为二,变成两个独立的座位。

最初,按计划应该在1945年3月1日前交付新车体,但工期被拖延了。由于车体积压,车体生产商和高尔基厂都需要时间来过渡到生产新产品。第一批改进型车体在1945年3月下旬才运抵高尔基厂,而40号厂的情况也类似。

两家工厂在1945年4月都开始生产改进的战斗室的SU-76M。高尔基厂和40号厂的产品在外观上仍存在差异。例如,40号厂的SU-76M在驾驶舱和战斗室之间仍然没有门。同时,40号厂也在研究能装8个弹匣的袋子,并在寻找能安装它的地方。防水布的布置也有所区别:40号厂生产的部分车辆没有折叠部分,这与高尔基厂生产的不同。

新的防水布设计直到1945年8月才被引入40号厂。但在这之后,二者依然在小细节上有别,例如高尔基厂推出的行军锁和驾驶员舱盖的把手,在40号厂于1945年春夏秋三季生产的自行火炮上是没有的。

高尔基厂生产的SU-76M也有一些区别。驻厂的高级军事代表写道,这里的袋子可以装7个机枪弹匣而非6个。在1945年5月,弹匣架的下层架子被加固,因为它在巨大的重量压迫下出现了弯曲的情况。改进引擎和悬挂的工作也在进行当中。6月份又进行了一些小改动,但高尔基厂的人才外流导致其进度被大大地破坏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结束向工厂管理层发出了缓慢减少战时生产工作的信号,而这则在1945年7月对自行火炮的生产质量和交付进度产生了影响。尽管如此,改进工作仍在持续。燃油散热器获得了新锁,履带挡板延长了36mm。从7月10号开始安装了新的变速杆。

新战斗室在4月份加重了工厂的负担,但生产工作还是赶上了配额。高尔基厂在4月交付了454辆SU-76M,40号厂则交付了150辆;五月份这个数字分别为440辆和160辆,六月的情况也一样。7月,产量开始下降,40号厂还是交付了160辆,而高尔基厂的产量则降至420辆。随着二战的结束,产量进一步下降。9月,高尔基厂交付了250辆SU-76M,而40号厂则交付了120辆。

苏联人民委员会理事会在10月6日的第2547-685号命令中要求高尔基厂和40号厂停止SU-76M的生产工作。高尔基厂用积压的零件继续生产了一百多辆SU-76M,而其中的最后一辆被留在了NIBT试验场,今天位于爱国者公园内。10月,40号厂组装了40辆SU-76M。在1945年4月至10月间,总共交付了3454辆改进了战斗室的SU-76M,其中有744辆在5月10日前交付,因而不能将它们称作“战后型”SU-76M。这样一来,SU-76M的总产量就达到了13679辆,一跃成为了史上产量最大的自行火炮。
丰富多彩的战后生涯
第一批运载了改进型SU-76M的列车于1945年4月10日从莫洛托夫高尔基厂开出。它们主要被运往苏德前线做增援用,但至少有一列装载了63辆自行火炮的列车开往了赤塔。这些增援车辆没有获得参战的机会,因为从工厂发出到参加首战通常会有一个月的延迟,也就是说接受新型SU-76M的部队在5月中旬之前不会参加战斗。

SU-76M在德国投降后仍在生产并发往部队。5月11日到8月1日之间,共生产和交付了1640辆车。这之中有一部分被发往了参加八月风暴行动的部队。远东的部队大多数使用的是旧式的SU-76M,但现在也有改进型号的照片存世。
这些自行火炮也被编入步兵师的自行火炮营(SDA)中使用。远东的自行火炮营组织方式类似1944年年初根据TO&E #04/434组建的营。不同之处在于,除了12辆车(3连,每连4车)外,营里还有一辆SU-76M作为营长座车。这样一来,步兵师终于获得了自己建制下的机动火炮。SU-76M积极参加了对日作战。1945年8月5日,整个地区的部队共装备有952辆SU-76M:远东第一方面军364辆,远东第二方面军122辆,外贝加尔方面军466辆。除了自行火炮营外,后者还下辖3个自行火炮团。SU-76M被证明是远东地区最可靠的装甲车辆。

到了1945年,SU-76M的性能已经不太能令人满意。甚至SU-85B也不行,尤其是在防护性方面。一份25吨级全封闭战斗室100mm自行火炮的指标出现了:正面能够抵御德国88mm Pak 43的射击,同样的底盘要能被配备了开放战斗室的122mm自行火炮使用。该型自行火炮的设计由40号厂负责,且他们还要为其研制一款新的发动机。这些奇奇怪怪的自行火炮进度只停留在了草稿阶段,而在1946到1950年间生产2925辆装备100mm火炮和4325辆装备122mm火炮的自行火炮的计划也未能落实。部队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收到新的自行火炮。截止至1947年11月17日,苏联武装力量【译注:原文是“红军”】仍装备有5861辆SU-76M,占了自行火炮总数的1/3以上。

SU-76M的战后服役生涯长达几十年。原因很简单:研制一款轻型自行火炮耗时实在太长。舒金的作品是无可替代的。此外,这些自行火炮相当可靠,特别是后期的量产型。该车最大的毛病是GAZ-203引擎,为此,另一款被称作SU-15A的引擎在50年代初诞生,其由一对GAZ-51卡车引擎组成,单个功率由70马力升至78马力,总功率达到了156马力。这点功率的增加跟GAZ-203比起来微不足道,但其可靠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SU-76M的用途照旧,即装备给步兵师中的自行火炮营。战后服役的SU-76M大多是改进了战斗室的新型号,这也是它们常见于前苏联纪念碑或博物馆的原因。

SU-76M也在其他国家服役,并拥有丰富多彩的经历。波兰人民军在战时总共获得了130辆SU-76M;南斯拉夫在1947年获得了52辆,主要为改进了战斗室的版本,其中部分被保留至今;同年,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也采购了一些SU-76M。
1949年,SU-76M也进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装备序列,它们在那里被称作LDS 76/42S。捷克斯洛伐克工业界未能制造出类似的产品,他们只展出了基于斯柯达T-17车体的轻型自行火炮设计。它们中的一辆现在被保存在莱沙尼(Lešany)军事博物馆。
更多的SU-76M被卖到了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军队共装备了102辆。MLVM装甲人员运输车便是基于SU-76M的零件研制而来。

SU-76M在欧洲的战后生活相当平淡,而在亚洲则不然。朝鲜接收了132辆SU-76M,它们在朝鲜战争期间相当活跃,由以前期为甚。在“联合国军”发动反扑后,局势急转直下,朝鲜人民军败退的速度和他们进攻时一样快。一些SU-76M与将它们带到南方的火车一道遭到遗弃。目前在美国展出的两辆SU-76M和博文顿的那辆都来自朝鲜。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SU-76M用户。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0至1954年间共接收了超过700辆此类战车。据一些消息称,这些SU-76M中的一部分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不仅接收了1945年4至10月生产的SU-76M,还接收了更早的型号。该型车后来获得了115的代号。人民解放军中的其他苏联载具也收到了类似的代号:IS-2是110,ISU-152是120,ISU-122是121,SU-100是122。SU-76M在中国服役了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作为训练车在内。它们的经历类似T-44M,被用于电影道具坦克的底盘,扮演诸如M3A3和95式轻战车之类的坦克。


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SU-76M在50年代被运往北越,它们在那里被改造成了自走高炮。到了70年代初,阿富汗有大约24辆SU-76M,大部分是经过改造后的型号。
SU-76M的战后生涯可以说是大放异彩。成功的设计和较高的可靠性功不可没,而大量使用汽车零部件则意味着很容易能够获得所需的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