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身与剧合,行自念也

2022-06-09 01:38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陈琨先生

从前,报纸上每天都有大幅戏剧电影广告。一些名演员上演他们自己独有的剧目,剧场还在广告中对剧情作些简单介绍。对程砚秋大师剧目的介绍,往往在文章末尾有这样两句话,说观众看了他精彩的表演,能感觉自身也融入剧中,“身与剧合,行自念也”。


1947年,程砚秋、李少春、俞振飞三位曾联袂在天蟾舞台演出。我曾有幸亲睹程、俞二位艺术大师的《鸳鸯冢》,亲切感到确实演得使观众能与剧中人融成一片。这“身与剧合,行自念也”确实不是广告上过甚其辞。

关于《鸳鸯冢》的故事以及程、俞二君的唱做艺术,老观众们都记忆犹新,我再多说也是多余的。现在我只凭我记忆所及,将剧中两处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表演叙述如下:

 

开头,剧中女主角王五姐门前街道上,来了一群走江湖卖艺的。王五姐和女伴们在楼上观看,后来男主角谢招郎就来了。这时,舞台正中挂着帐幔。帐子后面暗放桌子。程大师扮演的王五姐和女伴站在桌上,上半身由帐顶上露出来。当卖艺的上场表演时,观众都注意观看,王五姐也在上面观看。看到滑稽处,观众都笑了,王五姐也笑了。这时,程大师虽已发福,还不像后来那么胖,扮相依然很漂亮。他这一笑,笑得非常自然,不但拉近了他和台下观众的距离,而且使观众感觉是在和他一起看卖艺的表演,观众觉得自己是街道上这边的居民,王五姐就是街道对面楼上的邻居。这就是“身与剧合”了。事后,有些观众说:“程砚秋笑场了。”有些观众则说:“不是笑场,他是有意识笑的。”我觉得后者的话对,但他又不是有意做假笑,是程砚秋在笑,也是真的王五姐在笑。

 

  另一场则是末尾临终一场。王五姐和谢招郎生离死别。程、俞二位都把戏做足了,真可谓声声鹃啼,句句血泪。演到此处,不少观众都在擦眼泪,我也流下泪来,感觉好像真的给一位病危的邻居送别一样。当时我已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那天晚上是跟单位里几位同事一同去看戏的。那时京剧场里演戏还是一演好几个小时。大轴戏上场,时间已经很迟了。演到末尾,已过了午夜。那几位同事熬不住,提前退场了。场中多数观众还是为艺术大师的精彩表演所吸引而坚持看到底,我也在其中。戏演完,观众还舍不得走,一再热烈鼓掌。程、俞二位也一再鞠躬谢幕,然后我才跟众多观众一起,恋恋不舍地走了。如果不是因为时间过迟,恐怕他俩还得多谢几次幕。我回到家里,已经快凌晨两点了。害得我祖母不放心,一直不睡,在等我。我还沉浸在看戏的兴奋中,一下子见了她老人家,十分抱歉。

 

我觉得,程大师的一个特点,就是优雅。他的唱、做、念、舞,都是优雅的。那舞,没有很好的武功是学不会的。程派戏其实很难演,必须不瘟不火。它不象其它流派的旦角戏那样可以用夸张的手法来讨好观众。它必须用恰到好处的手法来吸引观众进入剧情。增之一分则过火,减之一分则瘟了。这火候是很难掌握的。以后学程派的演员不少,有的演员确实不错,但还不能做到使观众“身与剧合”。也有的演员为了博取观众的掌声,在台上十分使劲、火爆,实在是“洒狗血”。而有不少观众确实误认为程派戏就应该这样演,觉得看这样的表演就是过瘾,就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资鼓励。这样,演员误导了观众,观众也误导了演员。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晚上,李少春在大轴戏前面演《失空斩》。他已经有不少他自己的新戏,已形成了他自己的“李派”。但他演这种骨子传统戏,却是正宗的余派。他武功底子好,衷气足,唱这样重头戏,一点不吃力,唱得精彩纷呈。那晚这两出戏真叫看了终身难忘。

身与剧合,行自念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