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36 晋、楚第一次弭兵

2022-05-16 11:48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在华元的策划下,晋卿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会盟。盟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晋、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个盟约所能化解,晋楚双方在形势对自己不利时,都希望通过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而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撕毁盟约,发起新的进攻。弭兵会盟4年后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失败。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八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晋、楚第一次弭兵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左传导读——晋、楚第一次弭兵

       弭兵就是和平协定,和平协议。《左传》,大家看课本465页。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克就是成功,这个成就是和平,成功完成了晋楚和平这个意向。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

  • 晋楚弭兵——凡晋,楚无相加戎

       因为是宋华元联系的这个事情,所以结盟是在宋国西门之外。曰,下面是盟约,下面的是盟辞。凡晋,楚无相加戎。无相加戎是不要相互加戎,加戎就是以戎相加,也就是以兵相加。也就是不要相互使用武力,不要相互发起攻击。这是弭兵的主旨,最重要的一条。因为要和平,首先是大家都不要,相互再发起攻击。

       好恶同之。那就是你喜欢的我也喜欢,你憎恶的我也憎恶,大家目标一致。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这讲的是同一个内容,菑是灾,危也是难,所以灾也是凶,危也是难。这句话整体上是说,两国自此以后,共同同情对方的灾难,并且提供相互帮助。

       忧,这个恤就是忧,忧就是同情。不要我受了灾了,你在那儿哈哈笑,那就不对了。要相互同情,相互帮助。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如果有危害楚国的第三方,晋国要帮助楚国伐第三方。在晋是对晋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晋国受到第三方攻击,楚人也有帮助他伐第三方的义务。这是战争上相互帮助的一个条约。

  • 晋楚弭兵——交贽往来,道路无壅

       交贽往来,道路无壅。交贽,贽是礼品。在对外交往中,一般都要带着礼品。这个交贽,就是在交往过程当中带的礼品。壅就是拥堵,就是拦截。这句话是说双方自此以后,不能再拦截对方的使者,劫掠对方的财物,礼品。这是讲交通上的和平。

       谋其不协,而讨不庭。不协,协者,合也。实际上这里讲的是,对那些不合作者,不庭是不朝见者。也就是说双方对那些不合作,不朝见的其他诸侯国,要共同商议对付他们。这就是谋。对他们采取共同的处罚,惩罚措施,这就是所谓的讨。上面的这是盟约的基本内容。

  • 晋楚弭兵——有渝此盟,明神殛之

       下面是赌咒的部分。有渝此盟,渝者,违也。明神殛之。诛也,殛,诛也。俾队其师。俾是使,队读为坠,队其师就是丧其师。无克胙国,不能享国。不能享国那就是说与盟诸侯,会失去君位,这是诅咒。如果违背盟约,将会得到这样的下场,由神灵来实施。这是《左传》所载盟约的,共同表述方式。前面是共同遵守的条款,后面是诅咒。

  • 晋卻至如楚聘——且涖盟

       晋卻至如楚聘,且涖盟。涖也就是临。我们现在还经常用,欢迎某某莅临指导。其实我说这个词不太好,涖和临是同一个意思,是同义重复。其实用莅临还不如用光临呢,他现在用莅临代替光临,并不是很准确。

       但是我们现在,好像很多地方都在用莅临对不对。实际上显得似乎是,文字更古老一点,更古朴一些。实际上它是同义重复,你不如用光临好,光临还代表一种对对方的尊重,是一种敬词。

       涖盟就是在聘的同时,也参加结盟仪式。实际上是在盟约签订以后,还有一个双方的相互签字问题。这个涖盟就是卻至到那里去,亲自与楚王结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相是傧相,实际上是负责招待,负责接待。

       为地室而县焉。这是在接待卻至的时候,楚人为他做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的内容是,在堂前地下挖了一个地下室。这个地下室,这个室是地下室。而县焉,县借为悬,悬就是悬挂,悬挂的乐器。我们知道先秦时候,有一批乐器是悬挂的,那就是编磬 编钟之类的。那悬挂乐器,当然是为了准备奏乐的。

  • 晋卻至如楚聘——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

       卻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卻至正准备登台阶,上堂去见楚共王,忽然听到金属乐器所奏的音乐。这个金奏,就是金属乐器所奏的音乐。这可能是编钟,还有一些其他的金属乐器。作于下是在地下室突然响起来,可能就在他旁边,脚底下。是不是吓了一大跳。

       子反曰,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莫读为暮,云,无义。这个莫并不是傍晚,意思就是晚了。天不早了,天气不早了。须是待。天气不早了,我君正在等待,吾子其入也。请你进去吧,吾子就是请你。所以这个日云莫矣就是日暮矣,天不早了,天已晚了。

       宾曰,宾就是卻至。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大家可以看出来,这明显是外交辞令。晋楚争霸已经数十年,现在却是君不忘先君之好。好在哪里,我说这是外交辞令。尽管一直在打仗,那我们曾经友好。所以我们忽略那些不好,所以双方好的时候,都要忽略不好的一段。在不好的时候,就会强调不好的那一段,对不对,历史都是这样子的。

  • 晋卻至如楚聘——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

       在两个国家交往的时候,好的时候你老提打仗那一段,那就没法好下去了。忽略那一段不好的时候,单说两君之好。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因为你没有忘我们两国的先君,曾经友好的那个时期。施惠于下臣。施惠于我,这个下臣是指自己。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是因为先君之好你才施惠于我,所以这既是外交辞令的客套话。也是体现着对先君的,对君主的一种尊重。我受到这种待遇,是因为先君的友好。你们照顾到先君的友好,所以对我施惠。如此照顾我,所以要把功劳归于君主,这是做臣的必需的一个素质。你要如果不懂得这一点,那是不合格的臣子。

       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贶是赐,曲阜有一个天贶殿,是不是,贶就是赐。贶之以大礼就是赐之以大礼。这个大礼指的就是享礼。关于享礼我们下面再讲。重之以备乐。备乐是各种音乐。

       就是既用享礼招待我,既用享礼又用各种音乐。下面是话锋一转,如天之福。如是如果,是若,之福是福之。如果上天福之,那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上天赐福于两国。使两君相见,何以代此。

       如果有一天我们两君相见,你今天招待我用了这么个规格,那么以后你再用什么规格。规格太高了,是不是管仲曾经说过这个。你招待我用的规格高,以后你下一步怎么办。下臣不敢。我不敢接受这样的,如此高规格的接待。

  • 晋卻至如楚聘——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

       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他说如果两君相见,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一矢以相加遗。什么叫一矢以相加遗。遗是赠,只能是你们赠给我们一支箭。什么意思,是你打败了我们。你把箭射到我身上了,等于送给我一支箭,这叫赠给我一支箭。

       子反的意思是说,如果两君有机会相见,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你们打败了我们。他把打败了我们,说成是一矢以相加遗。说到那种情况下,那我们的君主,国王,将作为投降者与晋君相见,那还用音乐吗。还需要用这种规格的音乐招待吗,不需要的。

       寡君须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别想那么多了,上去吧。宾曰,卻至曰。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让之以一矢是中我一箭,也就是被我打败,这和一矢以相加遗是相对而言的。你不是说,我赠给你一支箭的机会才有吗,才有这种两君相见的机会吗。现在我说好,如果你真的让我一箭,他说那是上天降祸不是降福。和平是福,战争是祸。他说真正到那个时候,那就不是我说的如天之福,是如天之祸。祸之大者。

  • 晋卻至如楚聘——于是乎有享,宴之礼

       他下面进一步地,从理论上分析这个事情。世之治也。世之治也是在治世,也就是在盛世,在天下大治的时代。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见是隙,在天子没有其他事情的中间,诸侯相朝。也就是说当天子有事的时候,诸侯应该听天子之命去做事。当天子没有事情命诸侯的时候,诸侯之间可以相朝。

       于是乎有享,宴之礼。因为有诸侯相朝的这种可能性,所以就有了诸侯相互招待的,两种礼仪形式。一个是享,一个是宴。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享和宴是可以不分的。但是在这里他强调的要分,享和宴不同。

       区别在哪里呢,下面就是享以训共俭。他说享礼是用来训共俭的。训者,教也。他认为享礼的主旨,是教育参加享礼者共俭的理念。那么享礼为什么可以内含着,共俭的理念呢。因为享礼只在你面前的案上。

       当时是案子,放着肉,放着酒,但是不准吃。享礼是只摆着让你看的,而不能吃的。在整个过程当中,礼节非常的繁复,但就是不能吃东西。所以享礼强调的是共,共是敬。这个共是借为这个恭,共就是敬。因为整个享礼过程当中,礼节非常多,而礼节强调的是恭敬,然后是俭。光看不吃倒是很节俭。所以说享礼倡导的,一是恭敬有礼,二是节俭。

       宴以示慈惠。宴礼体现着展示着慈惠的理念。慈是爱,这个示也是教,也是教给你慈惠的理念。为什么呢,因为宴礼是摆上酒摆上肉,让你吃的宴会。宴会就是让你吃的,享礼让你看的,宴礼是让你吃的。所以让你吃的这就是慈惠。

  • 晋卻至如楚聘——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

       前者教给你的是共俭的理念,后者教给你是慈惠的理念。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共俭以行礼是说在行礼过程当中,共俭是最重要的原则。用共俭以行礼,共俭是行礼的原则,是平常诸侯相见行礼的原则。慈惠以布政。布政是对民众发布政令,慈惠是君主,对民众发布政令的原则。也就是说共俭是对贵族的要求,慈惠是对民众的态度。

       政以礼成,民是以息。政是以慈惠为根本,对民要有慈惠之心来布政,同时要以礼为基础。因为礼的根本是敬,在教民众的时候,对他发布政令,既要强调慈惠,同时也要对民众讲共俭,讲礼。所以仁以礼成,是说仁政和礼制相结合。仁政以礼制为基础,这样民才能息。

       息是安,民众得到了实惠,并且还懂得敬。敬谁呢,敬长,敬上。一方面他得到了实惠,这是物质层面。另一方面他有敬长的理念。这样民是不是就不会造反,不会动乱,就会平安。也就是卻至在这里强调的是,共俭和慈惠最终的目的,都是如何治理民众。培养君主的观念,培养卿大夫的观念,最后都是如何对待民众。

  • 晋卻至如楚聘——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百官承事,承事就是受事,受事是接受君主所命之事。百官受事语义是,百官接受君主之命。朝而不夕,只在早晨不在晚上,夕是晚上。只早晨去接受命令,晚上不去接受命令。为什么呢,因为晚上要让百姓休息。你不能晚上接受君主的命令,再让老百姓去做事,那就不对了。

       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就是威武雄壮,雄赳赳,气昂昂,武夫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百官,与上文的百官是同义。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是军政合一,武官也往往是政府官员,晋国更是如此。他的将,佐就是卿职。所以这儿的武夫,他指的是百官,他把它理解成百官。

       赳赳武夫,诸侯干城。是说这些百官都是君主的干城,都是君主用于保护民众的干城,这是卻至的解释。换句话说,卻至从这句诗里边读出来的是,百官武夫都应该是为民众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君主安抚民众的。这是卻至对这句诗的,他自己的解读。和诗的本意是相距甚远的。

  • 晋卻至如楚聘——及其乱也

       注意,他前面强调的是,在治世的时候应该是这样。那么到了乱世呢。及其乱也,与上文世之治也是相对而言的。前面是治世时代应有的状况,那到了乱世呢,那就不是这样了。乱世会是什么样子呢。

       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而尽其民。贪冒就是贪心就是贪婪。侵欲不忌是侵夺的欲望无所顾忌。为了争寻常之地而尽其民。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我们说的寻常就是从这儿来的

       在这里强调的是,为了一块很小的地盘,或者说是为了争尺寸之地,而尽其民。也就是说君主的侵城掠地的欲望,无所顾忌。为了争尺寸之地,而不惜尽其民。尽其民是让民众死光。我不惜让民众都死光,也要争这块地。这是乱世。

       略其武夫。略是取,这个略其武夫,实际上是任命这些武夫。用这些武夫为百官,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在这里卻至强调是在治世,君主是用这些武夫保护民众的。而在乱世,君主用这些武夫,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尽其民的,不惜让民众都去死的。这就是治世和乱世的区别。

  • 左传导读——引用《诗》断章取义

       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同志们请注意,实际上这两句话,在《诗经》当中的意思,是基本上一样的。但在这里卻至把它理解为,解读为完全相反的两个内涵。从这里大家也可以再次看到,春秋时人引用《诗》断章取义。这句话非常典型。

       就是对同样的诗,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你说是任性也好,你说是有意地这样曲解也好。其实我说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学产生的端倪。同一条经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说经学的发展,也许与先秦时候的,解经的断章取义是相关的,也许它是经学的起源。

  • 晋卻至如楚聘——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

       卻至在引这句诗之后仍继续分析。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就是治世。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在治世的时候,君主是要制约这些武夫百官,来保护民众。但是到了乱世,君主却用这些武夫百官来尽其民,不顾民众的死活。

       也就是说保护民众,和不顾民众的死活,是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现在你说的话是乱之言。乱之道就是乱之言,乱之理。道就是理,是乱世之言,是乱世之理。

       为什么这样说,他抓住了子反的那句话的把柄。动不动就强调战争。我们现在是为和平而来,你却说只有战败之后,才有两君相见。你是为了追求和平,还是不忘战争。不忘战争就是乱世之言。

       你今天来干吗的,我们来干什么的,是来签约的,是来谋求和平的。在这种时候,你却是考虑的是以后打仗。违背了今天的主题,是乱世之言,是乱世的道理。不可以为法。就是您这种话,这种理论,是不能作为理国治民之法。

  • 晋卻至如楚聘——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

       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但是尽管你说的话是乱之道,但我是客你是主,客随主便。你是主人,我也只有听你的,岂敢不从。至敢不从,至是自称名。那好,你就这样说吧,我也跟着你走。

       其实我想讲这一段话,上个台阶用不了这么长吧。他原来在台阶底下,嘟囔这么一大堆,上面更等急了。遂入,卒事。遂入那就是卻至,跟着子反登阶上堂。卒事是完成了结盟的各种仪式,享礼的各种礼仪。

  • 晋卻至如楚聘——归以语范文子

       归以语范文子。卻至完成了任务之后回国 ,把他在楚国的所见所闻,告诉了范文子士燮。范文子就是士燮。文子曰,无礼,必食言。他这个无礼指的是什么呢,对了,我想这个无礼,应该指的是违礼。因为他对卻至这个接待规格,你能说他无礼吗。就是他的礼的规格太高了,所以这个无礼应该理解为违礼。

       违礼者,必食言。食言是说过的话不算数。食言而肥,那就是不讲信用。不讲信用意味着什么,刚刚完成的结盟仪式无效。吾死无日矣夫。那么从卻至反馈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楚人不会守信。不会守信就意味着弭兵失败,弭兵失败就意味着战争再起。战争再起就意味着,士燮必须去打仗。打仗就意味着可能会死亡。所以他得出了吾死无日矣。我会因此而死。

       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涖盟。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因为前面的盟约,是双方大臣签订的。现在要各国再派大臣,到对方和君主再签字。所以到这里,第一次弭兵的程序完全完成。

  • 左传导读——晋楚弭兵什么时候开始的

       下面我们简单地说一下导读部分。这段《传》文所载,也就是春秋时期的,第一次弭兵之会。也就是晋楚由争霸,走向和平的一次结盟。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家看引文,引文的第一页。

  • 楚囚——南冠而絷者,谁也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这时候的晋侯是晋厉公,军府是武器库。观于军府是到武器库去视察。见钟仪。钟仪,钟仪是楚国的大夫。鲁成公七年,楚伐郑。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

       郧公,郧本来是一个小国,被楚灭亡之后设县。楚人设县之后设了县公,郧公就是郧县之公。在战争中,钟仪被当时的郑人俘获,献到了晋国。晋人把他囚禁在军府两年了。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

       晋厉公不认识他,晋厉公为什么不认识他。第一,晋厉公是去年继承君位的,钟仪被关在这里是前年的事。第二,晋厉公现在年龄不大,多大呢,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们知道。在我们下面讲的《传》文,那就是鲁成公十六年,士燮明确说君幼。也就是说在七年前,士燮说君幼。七年后,七年后君幼,那么七年前呢,是不是更幼。

       因为晋厉公究竟多大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时候他实际上是个小孩子。所以下面这一段问答,我说这是文人之辞。一个小孩子未必会有这么多的事。南冠就是楚人之冠,楚人的帽子。戴着南冠的人,絷是捆 是绑。

       那个被绑的戴着南冠的人是谁。有司对曰,有司就是有关部门的官员。也就是应该是军库的武库的,这个军府的管理人员。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税借为脱。使税之就是使脱之,使脱之就是使人解其缚,让别人把他的绳子解开。

  • 楚囚——使与之琴,操南音

       召而吊之。来来来,这是召。吊之是慰问。再拜稽首。再拜稽首是钟仪。所以这时候你一定要分清,因为《左传》言辞太简略。钟仪再拜稽首,对晋厉公表示感谢。问其族,晋厉公问。问其族是说您这个族,在楚国任何职务。

       因为在那个时代,各国的官员往往都是世袭的,这个家族做什么的,就一直在做什么。所以问其族是问你的职业,问你世袭的职业。对曰,泠人也。泠人用我们今天的话叫什么,艺人还是音乐家。曾经叫音乐家,现在叫艺人,都是搞音乐的。

       公曰,能乐乎。会奏乐吗。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这个先父在杨本作先人。先父之职官也,就是我的父亲。也就是我这个族,一直都是泠人,都是搞音乐的。敢有二事,除此之外我还会什么呢。也就是你问我会奏乐吗,那我只会奏乐,别的都不会。

       使与之琴,操南音。操是奏,演奏南音,南音就是楚音,就是楚国的音乐。公曰,君王何如。这时候的君王是共王,问他你们的君王如何,怎么样。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我的地位很低贱,关于我王的事我不知道。

       所以这里的小人,指的是地位低贱之人。所以我说君子和小人,在《左传》当中,有时候指地位,贵族称君子,下边的称小人。当然郧公钟仪也是贵族,但是他自谦,称小人。另外君子和小人,也是道德人格的称谓,我们下面还会提到。

  • 楚囚——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固问之。这个人很谨慎,不愿意对他的国王说三道四。晋厉公坚持问。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因为再三地问,他也作了回答。他说我对其他的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做太子的时候,有师有保来教育他,保护他。奉之就是尊之,在这里实际上是教育之,保护之,教育之。

       朝于婴齐是早晨到婴齐那里去,夕于侧是晚上到公子侧那里去。也就是说婴齐和公子侧,是他的师和保。他每天都要到公子婴齐,和公子侧那里去。干吗,接受教育。说明他爱好学习。因为这是他的老师,实际上也是他的叔叔,他的两个叔叔也是他的师和保。

  • 楚囚——楚囚,君子也

       公语范文子,晋厉公把刚才这一段问答,告诉了士燮。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这个君子是道德人格上的君子。言称先职,不背本也。称先职泠人也,这是先职。不背本是不违背自己本来的职业,立家的根本。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奏音乐的时候奏的是南音,他老家的音乐,所以是土风。是当地的音乐,他们老家当地的音乐,不忘旧也。尽管他在这儿两年了,但是一奏乐还是老家的音乐。

       称大子,抑无私也。当问到他国王的时候,他只说到他做太子的时候的事情,体现着无私。为什么体现着无私呢,因为这样说,没有对今天君主的献媚之意。只是客观地表述,他小时候是如何的,没有私心向当前的君王献媚。

       名其二卿,尊君也。名其二卿是对二卿称名,婴齐,称侧,这是君前臣名。在说到君主的时候,对他们两个都称名。称名,尊君也。也就是说如果在平常的情况下,钟仪不会称他们侧或者婴齐。至少应该称子重,子反。但在说到君主之事的时候,称他们的名。这体现着尊君。

       不背本,仁也。不忘根本,体现着爱亲之心,体现着仁。不忘旧,信也。这是一种诚实的体现,表现,所以是信。是诚,是信,无私,忠也。不是刻意地求好于君主,这才是真正的忠君。尊君,敏也。称子重,子反之名是一种聪慧,所以是敏。这反映的是他的敏。

  • 楚囚——君子的几个特征

       仁以接事。这是士燮从刚才,钟仪的表现和言辞中,归纳出了君子的几个特征。然后他进一步地分析这些特征。这些特征如果用来做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仁以接事,接事就是受事,接受做事的命令。用仁爱之心去接受做某一件事。

       信以守之。诚信来坚持做这件事。敏以行之。用自己的聪明去干这件事情。忠以成之。用自己的忠诚去完成这件事。他说如果有这四个特征,来做一件事。事虽大,必济。也就是有这四个特征,那什么事情还做不成。

       君盍归之。盍是何不的合音词,您何不放他回去,使合晋楚之成。让他去担任信使,来调解晋楚之间的和平。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把钟仪放回去,让他对楚王表达晋人的求成之意。

       我们知道自从楚庄王以来,晋楚争霸当中,晋国一直处于,长期处于弱势。所以这是他主动求和的一个基础,其实求和往往是弱者的事。所以我说子反为什么不太愿意,强调和平呢。因为楚现在,有些地方还表现得稍微强,所以他不太愿意和。

       晋人采取主动求和的这种方式,我说钟仪被囚禁了两年,现在有机会,听说有机会让他回去担任信使,并且还给他一大堆礼物,他当然很高兴。何况他的人格魅力,可能也起了作用。大概钟仪回国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楚人方面的回应。你看我们刚才读的是,成公九年的事。

  • 左传导读——晋楚弭兵什么时候开始的

       成公九年把钟仪放回去的,到了成公十年春,晋侯使籴茷如楚,报大宰子商之使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楚国的大宰子商,他已经出使晋国回去了。那也就是说钟仪回去以后不久,楚共王就答应了晋人的求和。并派了大宰子商出使晋国。

       然后晋国又派使者去聘楚。也就是双方之间的和谈,在稍微低一些的层面上,已经开始了。十一年,成公十一年,宋华元善于令尹子重,又善于栾武子。栾武子就是栾书,这时候任中军将。闻楚人既许晋籴茷成,而使归复命矣。

       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冬,华元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实际上他是在知道,晋楚双方已经有接触的时候,他乐意做一个牵线的中间人。实际上是人家已经开始了,他在中间搭把手。

       我说作为晋楚争霸,我们一再强调,郑、宋是最大的受害者。宋华元乐意做中间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是背景。

  • 左传导读——晋楚弭兵盟约内容

       我们简单解读一下盟约,也就是开头的那一段盟辞,盟约。这次结盟的第一次弭兵,晋楚第一次弭兵,盟约的内容大致包括五条。第一条是凡晋楚无相加戎。这是主旨,不再发起攻势。你不要打我,我也不要打你,这是这次弭兵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条是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这是很多盟约当中共有的内容。我们既然已经成为盟友,那么就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互相帮助。比如自然灾害,比如社会动乱。第三是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协定。当有第三方攻击你,我帮你打他。如果有第三方攻击我,你帮着我也打他。大家共同对付第三方,也是军事上相互帮助的一条协定。

       但是这条内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能落实的。不是,因为这里的,如果伐楚第三者是谁。伐楚的第三者一定是吴。那么吴是晋的盟友,如果吴伐楚,晋会伐吴吗。换个角度,那谁会伐晋呢,秦,对了。

       那当秦伐晋的时候楚会伐秦吗。因为楚秦一直是共同对付晋国的,秦和楚是盟友。所以我说这条内容,仅仅是看着好看,是不可能被践行落实的。

       第四条是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这一条暂时可做,因为大家都需要,使者有一个平安的通行。

  • 左传导读——谋其不协,而讨不庭

       我们刚才讲到第五条内容。如果拿这次的盟约,与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之盟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践土之盟,盟约最重要的是,同奖王室,无相害也。就是大家共同辅佐王室,听周天子之命,诸侯国之间不要相互伤害。

       而在这次盟约当中,既没有了共同辅佐王室的内容,也没有了诸侯国之间,不相加害的内容。而是强调共谋,不协,不庭。这等于是晋楚双方,对原来格局的一个强调和坚持。也就是你的属国一定要向你进贡,去朝见你。我的属国要朝见我。如果有不朝见,不合作者,我们共同打他。

       实际上这是对中小诸侯国,强加的一条盟约。迫使其他中小诸侯国,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也就是说由原来的一个霸主,变成了两个霸主。其实这条内容,在第二次弭兵之盟中,表现得更明确。这是对目前格局的一个坚守约定。最后是有渝此盟,明神殛之。这仍然是其他盟约当中,都有的诅咒方式。

  • 左传导读——卻至对子反的批评

       我们再分析一下,卻至对子反的批评。卻至在楚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它应该反映着楚人,对这次结盟的重视程度。但是卻至却从礼制的高度,对此提出严厉批评。我们刚才说了,卻至认为,我受的这种规格,接待规格,是君主才应该接受的,才应该享受的规格。

       我作为一个卿,没有资格享受这种规格。也就是说,你们用这种接待规格来接待我,是违背礼制的,是不对的。子反的解释其实很现实,同时也很委婉。子反说,你不必担心以后的事。以后晋楚二君相见,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也不会朝见我,我也不会朝见你。

       因为晋楚二君不可能相互朝见,所以不存在接待规格的问题。万一二君相见,那只能是有一方被打败。其实我说子反的这种说法,其实很现实。但是在这一点,他却被卻至抓住了把柄。我们谈的是和平,是求和,是弭兵,你为什么还老想着打仗呢。

       所以他说子反老强调打仗,认为必须分出胜负之后,两君才有相见的可能性,他说这是乱世之言。既然是和平,和平应该是永久的和平,永久的和平,为什么还要谈以后战争呢。实际上在这里反映着,卻至对楚人的不信任。我说因为是双方不相信,那么第一次弭兵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 左传导读——晋楚必将再发生战争

       卻至是从理论层面上来分析,子反之言是乱之道。范文子则是从现实层面上认定,子反之言内含着食言的可能性。士燮现在担任的是上军佐,如果晋楚之间再发生战争,他很可能要上战场。上战场则有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他也担心,这次弭兵的盟约难以被遵守。

       实际上《左传》这一段记载,是在为晋楚之间,很快再次爆发战争,所做的一个铺垫。在强调从一开始,楚人就有不守盟约的这种征兆。大概就在晋楚结盟的同时,秦桓公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也就是秦国又在图谋着伐晋,实际上仍然是与楚联合,共同给晋国制造麻烦。

  • 左传导读——晋楚弭兵失败

       所以鲁成公十三年,也就是明年。夏五月,看引文。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这是经文。这等于是晋国又联合,整个的中原诸侯共同伐秦。

       《传》文是,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共同打败了秦国。如果从条约本身来说,似乎不算违背条约,因为晋楚之间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但是秦国明显地是在帮助楚国。实际上也意味着,晋楚的盟约没有被落实。同时还有我们刚才说的第三条,当第三方伐我的时候,大家应该共同对付他。现在楚国能来对付秦国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到了鲁成公十五年,楚将北师。所谓北师就是举师北上,也就是再次向中原地区发动攻势。子囊,这是公子贞。曰,新与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就是我们刚签订了盟约不久,现在打合适吗。

       子反曰,敌利则进,何盟之有。敌利是敌人有利吗。对了,是敌人有隙对我有利。遇到这样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发起攻势,管它盟约干吗。很明显子反不把盟约当回事。楚子侵郑 及暴隧。遂侵卫,及首止。

       至此,晋楚盟约彻底被撕毁。楚人再次大举北上进攻,印证了卻至和士燮对楚人的分析。其实在这时候,我说楚人对结盟确实没有诚意,晋人对和平也没有信心。说明在当时,真正的和平基础还没有形成。

       换句话说是晋楚双方还都有,争夺中原霸权的这种野心。他都还觉着我何必让你呢,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大家都还想打。什么时候才能真不打了,都打不动了,这时候才能和平。所以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双方都不愿意打的基础之上。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八章第第三节晋、楚第一次弭兵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36 晋、楚第一次弭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