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今行政区划变迁考·湖南篇

湖南省位居华中地区,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一、清代湖南省行政区划

长沙府:长沙县(附郭)、善化县(附郭)、湘潭县、湘阴县、宁乡县、浏阳县、醴陵县、益阳县、湘乡县、攸县、安化县、茶陵州
岳州府:巴陵县(附郭)、临湘县、平江县、华容县
常德府:武陵县(附郭)、桃源县、龙阳县、沅江县
衡州府:衡阳县(附郭)、清泉县(附郭)、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líng)县
永州府:零陵县(附郭)、东安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道州
宝庆府:邵阳县(附郭)、新化县、新宁县、城步县、武冈州
沅州府:芷江县(附郭)、黔阳县、麻阳县
辰州府:沅陵县(附郭)、泸溪县、辰溪县、溆浦县
永顺府:永顺县(附郭)、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
澧州: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县、安福县、永定县
靖州:会同县、通道县、绥宁县
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阳县、桂东县
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
永绥厅
乾州厅
凤凰厅
晃州厅
二、现代湖南省行政区划
长沙市(湘A):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宁乡市、浏阳市、长沙县
株洲市(湘B):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渌口区、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
湘潭市(湘C):雨湖区、岳塘区、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
衡阳市(湘D):雁峰区、石鼓区、珠晖区、蒸湘区、南岳区、耒阳市、常宁市、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
邵阳市(湘E):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武冈市、邵东市、邵阳县、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
岳阳市(湘F):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汨罗市、临湘市、岳阳县、湘阴县、华容县、平江县
张家界市(湘G):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
益阳市(湘H):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安化县、桃江县、南县
常德市(湘J):武陵区、鼎城区、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石门县、澧县
娄底市(湘K):娄星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
郴州市(湘L):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
永州市(湘M):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市、双牌县、东安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
怀化市(湘N):鹤城区、洪江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U):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三、清代至今湖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全省版图的改变
可以认为,自清初拆分湖广省以来,直至今天,湖南的版图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这得益于湘楚大地与周边地理单元天然的边界,以及历代政权所遵循的“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划分原则。
从府到地级市
清代湖南辖九府四州四厅。现代湖南辖十三个地级市和一个自治州。
长沙府、岳州府、常德府、衡州府、宝庆府、郴州分别为今天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邵阳市、郴州市的前身。娄底全境原属宝庆(邵阳),后分出单独设市;湘潭、株洲境原属长沙府,后均析出,独立建市。今益阳市辖境原分属长沙府和常德府。此外,湖南撤销的地级建置包括沅州、辰州、永顺三府、澧、桂阳两直隶州和四个直隶厅,在它们的故地上又有新设立的张家界、怀化、湘西等地级市和自治州。
旧县的撤销
长沙府善化县1912年并入长沙县;益阳县1994年撤销,原益阳县、益阳市分别以资水为界,以南改为赫山区,以北改为资阳区。
常德府武陵县1913年更名常德县,1988年撤县设区,称常德市鼎城区。
衡州府清泉县民国时并入衡阳县。
永州府零陵县1982年析置县级永州市,1984年撤销,辖地分属冷水滩市和永州市,1995年永州撤地设市。
沅州府黔阳县1997年并入洪江市。
澧州永定县1914年因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改名大庸县,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地级大庸市更名张家界市。
新县的设立
韶山市:1990年湘潭市韶山区“撤区设市”。
衡南县:1952年4月析衡阳县东南境一、二、四、九区置衡南县。
衡东县:1966年析衡阳市衡山县湘江以东行政区域设置衡东县。
祁东县:1952年4月将原祁阳县东部的七、八、九、十区的全部及第五区、第六区的大部划出建立祁东县,因县境内区域大部分位于祁阳县之东,故名。
邵东市:1952年析置邵东县,因县境全境属于老邵阳县东乡,故名。2019年邵东撤县设市。
新邵县:1952年3月12日建县。
隆回县:1947年8月析邵阳县8乡1镇置隆回县。
洞口县:1952年2月16日设立洞口县。
汨罗市:1966年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1987年汨罗撤县设市。
桃江县:1952年2月16日析益阳县六、七、八、九、十一区置桃江县。
南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划割六县交界之地,在境内乌嘴设置“南洲直隶厅抚民府”,1913年撤销南洲厅并改设南洲县,1914年又将南洲县更名为南县。
津市市: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3日南下工作团抵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会和津市市人民政府。
冷水江市:1960年设立冷水江市。
涟源市:1951年8月分安化、湘乡、邵阳3县部分地域新置蓝田县,1952年8月因与陕西蓝田县重名,遂改蓝田县为涟源县,因其地处涟水上源而得名。
双峰县:1951年8月划出湘乡县的三、六、七区建立双峰县。
双牌县:1964年析零陵县(现永州市零陵区)、道县、宁远县部分地域设立潇水林区管理局,1969年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并设立双牌县。
洪江市:1997年撤销洪江市和黔阳县,合并设立县级洪江市。
中方县:1998年中方正式建县,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县。
古丈县: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制古丈坪厅,改设抚民同知,因属苗疆要地,曾与凤凰、乾州、永绥三厅统称“苗疆四厅”。1912年改厅置县,定名古丈县。
县名的更改
岳州府巴陵县1913年更名岳阳县。
常德府龙阳县1912年更名汉寿县。
衡州府酃县1994年更名炎陵县。
永州府永明县1956年更名江永县。
澧州安福县1914因与江西安福县同名,乃取壤联澧水之意,改称临澧县。
靖州1913年改称靖县,1987年设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郴州桂阳县1913年更名汝城县。
郴州兴宁县1914年因与广东兴宁县同名而复称资兴县,1984年撤县设市。
永绥厅1913年改为永绥县,1953年再改名花垣县。
乾州厅1912年废厅设乾县,1913年因与陕西乾县同名而更名乾城县,1952年再度更名吉首县(“吉首”由“所里”的苗语音译而来,意为“生养的地方”),1982年撤县设市。
晃州厅1913年废厅置晃县,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
四、一些值得注意的有趣的点
桂阳地名记
清代的湖南省同时存在桂阳直隶州(下文称“大桂阳”)与桂阳县(下文称“小桂阳”)。前者将“桂阳”的地名沿用至今,而后者则更名汝城县。
其实将时间前溯则不难发现,历史上“桂阳”更多时候指的是大桂阳。自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分长沙国南境置桂阳郡以来,直至清末,其间约两千年的时间里,大桂阳的建置几乎一直存在。
而对于小桂阳而言,“汝城”反而是其最早的名字。东晋升平二年(358年)析晋宁县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小桂阳建置自此始。在经历多次地名变迁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该县的名称才改为“桂阳”。此后九百多年,大小桂阳一直并存,直至民国初年废大桂阳为桂阳县时,为避免撞名,方才将小桂阳改回最初的县名。
娄邵方言记
邵阳与娄底在清朝都属于宝庆府的管辖范畴,而两地方言则为湘语娄(底)邵(阳)片,也就是所谓的老湘语。它与长沙等地的新湘语相对,得益于较为封闭的地形,受周边方言影响较小。老湘语与吴语均保留全浊声母,而在它们之间还有一条从皖赣边界沿着幕阜山脉(鄂赣界山)延伸至湖南岳阳的赣语浊音走廊。
长株潭发展记
清代长沙府的管辖范围比现代长沙市大得多,除长沙市全境外还包括湘潭、株洲两市全境以及益阳、岳阳的部分地区。在今天,湘潭、株洲仍然与长沙联系紧密,并组成了长株潭城市群。这一带是湘楚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湖南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除了省会长沙市的地位在省内无可撼动外,还聚集了长沙县、宁乡、浏阳、醴陵等众多百强县,其中长沙县更是打入前十强,与宜兴、太仓等一众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的神仙高手平起平坐。
与同属楚文化区的湖北相比,湖南的经济总量、省会实力都略逊一筹,但就省会周边的县域发展而言,湖南比湖北更为均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