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一个事物,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将它教给别人。」
1.哲学是什么?
人生于世俗,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俗人。
而哲学,既是一门学术,也是一种认知的门槛。
前者通过学习文献,理解并反推论证,即等同于理科中的科学实验。
后者是生活环境所致,诱导个体的思维倾向,比如你举出车站见闻及相关思考。
2.我们是否需要哲学?
这是一个相对论。
我的理解是,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行为本质的认知、对社会现象的认知。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察觉到自身认知的悖点。
有没有发现,过往的意识形态已经无法解释身边的现象,社会的现象。
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3.个体
社会中的每个人首先是作为个体存在,再穿上社会给予他的身份。
这并非物化,而是解构社会关系的方式。
比如父母,撇开他们的恩惠,你有没有认真地看待过他们作为个体时是什么样的姿态?
他们的行为认知、意识形态又是怎样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为什么我“明明有可以互相鼓励的兄弟,可以予以建言的父母”,却还是选择孤独?
因为我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看清了他们与我相处的行为本质,看清了他们的思维瓶颈。
长期与思想停滞的个体同居,和我一个人待着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意识到家庭并不是适合成长的环境。
那时的我渴望邂逅。
4.自由与束缚
家庭束缚的是人身自由,而身心一体,离开家庭是从物理层面解开枷锁。
“束缚是不是一直在?”
是的,思想的重重枷锁一直都在,这是我们要穷极一生去面对的事情。
我将这种束缚定义为「困境」。
5.名词
你说很多名词及概念不太理解。
其实是缺乏对汉语的认知。
不光是外语有词汇量,汉语的词汇量也决定着个体认知的上限。
毕竟是母语,学习优势很明显。
这里讲两个习惯技巧。
一是生活中养成拆解词语的习惯,便于日后理解新的词汇。
比如哲学,即哲理学问。
也可以是哲思学识。
二是阅读时对不理解的词语,勤于百度的习惯,去查它的释义,用法。
我有时会用比较生僻的字词,但一经拆解,语感上还是很好理解的。
6.你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即使大家都是某一阶级下的普通人,你对我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鲜明色彩。
比如你有着清晰的逻辑与自我认知,有对现象思考的习惯。
不要给自己冠以俗人这样的定义,会约束思维。
7.我们
我们之间的交流障碍,在于对各自遭遇的困境、现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
这就是文字表达的局限性。
也是为什么我说有些话必须亲口言述。
需要一步一步完成对对方形态的塑造。
8.我
对自我的思考一直是哲学的核心。
纵观我的成长轨迹,家庭、学校、网络、爱情、工作。
每个环境身边都有数人陪着,可孤独一直都在。
孤独让我痛苦,让我愉悦,又引导着我去寻求真相。
最终在她人的行为教育下,踏进了哲学的门槛。
9.我的道
此前说过,阿宵就是我的理想主义。
阿宵于我,拥有更多学识,更强大的行动力,
伴以孤独、勇气以及理想主义。
一个「过去的自己,相似的自己,既定未达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她在被我观测到的同时,也是未知的。
未知的成长,未知的将来。
这让我明白自己依旧孑然一身,却并不孤单。
在没有方向的虚无之路上,她不是同伴,而是同类。
后辈与你,是我思想与现实接轨的起点。
使我确信,即使虚无,即使没有方向,要做的仍是思行并进,活在当下的自我创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