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电站排海是否符合国际标准?通过计算来看看标准做法是什么
本周,日本当局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经处理后的核污染水,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起事件的理解,通过1971年国家核工业部的教材判断严重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起事件,并更好地应对各式各样的舆论消息。 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沾染物。在 核燃料后处理工艺 一书中,将放射性废物分为气、液、固三态。根据197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分类标准,比放射性小于 10的负九次方居里/L的放射性废水可不处理。 目前,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式分为蒸发、电解和离子吸附等法,福岛核电站的废水属于事故后向堆芯冷却的一次性用水,冲洗反应堆后便一直储存,属于标准中的‘中放废水’。
根据福岛核电站官方报告的数据,排放标准为2.2*10^13Bq/年,排放三十年。在不考虑半衰期的情况下,总量为6.6*10^14Bq的氚排入7.23*10^17立方米的太平洋海水中。 6.6*10^14Bq是什么概念? Bq是活度单位,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的数目称之为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 照此计算平均每立方米海水增加了9.13*10^-4贝克勒尔 这个量是相当小的 意味着1吨水每秒才增加了一次原子衰变 显然需要收集大量海水才可能观察到影响。 而且,氚辐射的的能量不到6keV,一般的等离子电视都具有上万keV的能量,这个数值是微不足道的。 而总辐射功率按每摩尔(22克)纯氚为2.1瓦计算,也就0.7瓦左右,按太平洋面积1.8*10^14平方米计算 每平方米辐射3.8*10^-15瓦。 一个100kg的人,假设照射面积2平方米,并且此人能吸收海上的所有辐射,每小时能吸收2.7*10^-11焦耳,也就是2.7*10^-13希沃特每小时,计算下来只有自然本底辐射的百万份之一,使用仪器几乎无法测量。 各国为了发展原子武器,在大陆、海洋、大气层与外层空间进行的核试验造成的污染,相比本次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是成百上千倍的。而且,根据本书记载,世界各地的核设施对于处理后的低放废水,普遍采取在雨季排入自然水体的方式处理。经处理后符合标准的水排入海洋,是不会造成严重的核扩散事件的。
关于生物富集,日方的核废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堆芯冷却水,这种是几乎不含重核放射性同位素的。 另一种是最严重的,也就是当初直接接触反应堆的污染水。据日方报告,已经除去重核同位素。根据1971年核燃料后处理手册,在七十年代通过离子交换法已经可以去除废水中99.5%的重同位素,现在的去除率只会更高。而氚的去除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同时氚不会产生生物富集效应,所以海产品受到的影响几乎很少(当然排除排水口附近的水产品)。
一次全排和分30年排 对我们而言 相差不大 毕竟从洋流看 我们都是轮到末尾的。但是对日本人而言,排放太快,他们的浓度就太高了。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稀释后排放的原因。 现在有人质疑原子能机构和日本的核素去除装置是否有效。在此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日本人再蠢也不会向自己家门口倾倒重核同位素。
补充个清华大学研究发布的海洋扩散图 这个国内顶级大学是挺有意思的,情商贼高。就好像新冠时期,他们计算了病毒对每个人寿命的减少有多少天一样。无论是杞人忧天的人,还是衡量得失的人,都表示相当满意。 通过这幅图,杞人忧天的可以看到恐怖,整个太平洋都有事。理性的人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沿海的粉红色是小于千分之一量级的。而南半球的白色,更是达到万亿分之一的量级。此外根据该图的单位1(也就是浓度上限)表示0.29Bq/m^3 这个量级是世卫组织饮用水标准的3亿份之一。
对于福岛事件,我认为应当关注的不是那经过稀释后的含氚废水什么时候到家门口,而是日方的处理过程是否达标,而不是贩卖焦虑,囤积物资。 而且,就此次事件的量级,普通的盖革计数器几乎无法监测放射性水平的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 HJ1126-2020,水中氚的分析方法,需要对水样进行大规模的电解浓缩才能得出有价值的数据。 因此,防护服,盖革计数器没有购买的必要。也没必要去囤积药品,和防辐射药物(某些防辐射药物盲目服用可能会导致疾病)不过这起事件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放射性物质与核科学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保持科学理性,而不是盲目跟风,大喊口号。 也希望诸位多多靠数据说话,而不是靠主观感受。当然东电的做法确实存在降低成本而不负责任的嫌疑(毕竟电解蒸发和固化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如果有错误希望大家能够在评论区更正,需要上述书籍和环境标准的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