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节选】模仿与自然主义

2022-07-27 17:33 作者:大方  | 我要投稿

节选自《抽象与移情》第一章,省略号为跳过

这一段主要批评了常见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解,批评将写实艺术与模仿等同的想法,指出看似模仿客观景象的效果实则受到前意识意志的支配产生的,只是在某些时期发展形成的艺术样式,那客观的图像下面隐藏着主体化的潜在性。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原则上与对自然的纯粹仿造丝毫不相关,这听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在下面的进一步阐述中,我们会明了这一点。

首先,必须搞清楚,我们所说的概念混淆,完全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古希腊文化和文艺复兴运动所致,因为,我们是完全迷恋于这两个时代的文化的。这两个时代代表了自然主义的鼎盛时期,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中,自然主义指什么呢?答案是,表现有机生命的真实。自然主义并不是指人们要忠于外表形象地表现客体对象,不是指人们要抛弃对生命体的想象。

自然主义是指唤醒对有机生命、真实之美的感知,以及要为这种受绝对艺术意志主宰的感知创造相应的对象。在自然主义艺术中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生活真实(Lebenswahre,das),而是对有机生命的愉悦。显然,在上述这些界定中,我们撇开了作为任何一种艺术表现第二性存在的内容要素。

因而,绝对艺术意志始终是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实际情形的装饰艺术中最纯粹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它的主要表现并不在于去效仿外物或复现外物的外显现象,而在于把握充满有机生命的线条和形式,把这些线条和形式的优美的律动以及整个内在生命,以理想的自足性和完满性投射于外,以在每一个创造物中为自由而不受抑制地实现对其自身生命的感受而开辟领地。

因而,对自身生命感受的心理条件,并不是老一套的对艺术表现与所表现对象协调一致的游戏性的愉悦,而是在充满神秘效力的有机形式上感受到一种满足,一种幸福。人们在这种充满神秘效力的有机形式中,就能感受到其内在有机组织的增强。所以,艺术就是客观化的自我享受'。

…………

欧洲人的那些出色线条,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确定。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心理质素,以后的所有时代,在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从属现象中,即在古典文化中,就必定能见出最终目的的存在方式,因而,随着这个过程,艺术直觉逐渐减弱,人们就不假思索地把艺术的这种作用归之于外在的结果,而不是先行的内在结果。由于人们还是以猜想的方式感受着那些艺术的巨大效力和发展高度,由于那些艺术把真实性作为最高艺术手段去运用。

因此,对以后的时代来说,随着艺术直觉的衰退,真实性就必然成了艺术的标准,生活真实与艺术也就必然渐渐成了分离不开的概念。一旦得出了这种错误的结论,那么,人们也就不仅把真实性视为艺术的目的所在,而且,也把对真实事物的纯粹仿造当成了艺术。这样一来,本来是从属的东西也就成了决定性的东西,并被当成了艺术判断的标准。而且,人们并没有去探讨艺术形成的心理过程,而只是去依循那些艺术品的外在现象,并由这外在现象推导出一系列一目了然的事实。然而,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些一目了然的事实却是无意义的。

……

然而,我们最急切地期望的,是人们把优秀艺术作品的外型所产生的效果与那种所谓文学的效果区分开来,这种文学的效果就是阿尔卑斯山南部地区艺术的根本实质所在。

我们所唯一探求的就是这种区分,而不是把艺术下降为对其他因素的依赖,因为,每个倾向于为内在体验辩解的人都会反对对艺术效果特质(Wirkungscharaktere,die)的混淆,而且几乎会对这一点表示遗憾,即人们试图用相当含糊不清的艺术这个词,去统摄各不相同的事物,而用同样模糊不清的艺术表达与有价值的修饰等手段去把握这些各不相同的事物,这样就好像每一种全然各有所异的艺术见解,无需运用到其他见解上就能导致谬误的术语一样。这种笃信艺术的态度几乎就等于虚伪,必定对在内心体验这个问题上保持纯粹感的人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态度将会加强他的这种怀疑,即对艺术这个词,人们所说的几乎全是胡话。

……

现在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南部地区艺术的实质就在于,这种艺术并没有用纯粹形式的手段去表现它要表现的东西,而是使这种纯粹形式的手段下降为没有审美效用的文学内容的载体,并使这载体失去了其特有的特性。

艺术品不再是一种单单由那种确定的和始终如一的基本审美感受去接受和理解的语言,相反,艺术品向人们召唤出种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即召唤出那种全然各不相同的心灵体验的复合体,这种体验复合体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而且,它就像个性发展的无穷天地一样,是难以去确定和把握的。

这样一来,艺术品就不再是从审美角度,而是从个体的角度才是可理解的,因此,这样的艺术品在其效用上就不能直接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这一点在对艺术作品的任何一个赞赏中都能见到。如果某人对一件艺术品指出,它在审美上是不可理解的,那么,这并不是一种倒退,在这种审美的不可理解性中就会产生人类个性的价值,而审美特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非个性的(Nicht--Individuelle,das)。然而,这里所涉及的根本不是一种价值关联,而是一种界限划定,人们面对审美的和个性的这两种现象所产生的以这种方式净化的赞赏就归之于这种界限划定。

……

因此,我们试图去说明,人们往往混淆了单纯模仿自然与艺术上的自然主义之间所存在的根本区别,而这样的混淆又如何成了被后世误解成或片面解释成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这些伟大时代的产物。属于纯艺术领域并因此可对之进行审美评价的,只有作为艺术样式的自然主义,这种艺术上的自然主义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种自然主义的心理条件(这是很好理解的),就是移情活动,而使移情活动最易发生的对象,始终是那些和人最亲近的有机物,也就是说,移情活动在艺术作品上就表现为形式化的活动,它与人作为有机体的天生倾向是相符合的,这种移情活动使得人们用其内在的生命感不受任何干扰地沉浸于审美观照中,这种移情活动使得人们顺应其内在的活动需要,沉浸到那种令人愉悦的形式活动中。只要人类——摆脱其个体意识的变动性(Beweglichkeit,die)——能够享受其纯粹有机存在的未受损的幸福—那么,他受移情这种不可明言、难以把握的活动所驱使,便感受到了所出现的那种无欲境界(Wunschlosigkeit,die)。

【节选】模仿与自然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