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众多文章证实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之一

2021-06-13 10:25 作者:HBTSLTLAJY  | 我要投稿

作者:忠诚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该电影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1951年年初入朝部队指战员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该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张振川将军多次发文,讲述赵先有烈士事迹和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

张振川将军在《鏖战疆场——自序》中说:“在抗美援朝前线,我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团指挥所——德物山上,曾立下志愿:我如能活到和平时期,一定把我们部队的英雄事迹写出来告诉后人。”他做到了,一篇一篇回忆文章陆陆续续问世。老将军的回忆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们展现了诸多英雄人物。

在张振川将军(赵先有烈士的团长兼政委,后任194师师长、65军副军长、代军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回忆录中,关于赵先有烈士事迹占了较大篇幅。参加写回忆录的都是最后任过师以上职务的老兵,他们共同回忆了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壮烈战斗场面和著名作家巴金来该团采访赵先有烈士的情景。(见“鏖战疆场余墨”第48页图、54页图、72页图、115页图、140页图、402页图。注:140页图,右一为攻防67高地的582团2营营长王守忠,后任194师师长、65军副军长)。

笔者搜集到张振川将军写的有关赵先有烈士事迹的文章有十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赵先有烈士战斗到最后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著名作家巴金在志愿军65军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全面胜利后,到开城前线我582团驻地釆访了赵先友烈士的事迹。”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我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采访,曾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67高地战斗、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有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张振川目睹了赵先有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年10月2日,五连夺取67高地,打退敌人反击后,将阵地交给六连坚守。敌人的反击主要对准67高地,10月3日李承晚陆战王牌一向赵先有所在六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六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有以人在阵地在豪迈气概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在三天的鏖战中,他们实施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击退了敌人17次反扑,大量地歼灭敌人。

在10月5日,敌人飞机先是对我守军扫射和轰炸,尔后敌数个炮兵群的上百门大炮,向我小小的67高地发射了数万发炮弹、炸弹、凝固汽油弹,使整个阵地变成一片火海。67高地坚守防御战,在朝鲜战场上创下了单位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而后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2辆坦克和3辆喷火坦克的掩护下涌上阵地。战斗到仅剩下五处负伤副指导员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时,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赵先有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阵地,要求团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当时,团指挥所内气氛紧张极啦,赵先有、刘顺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使团长张振川和其他首长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团长张振川在观察所看到赵先有、刘顺武他们在防炮洞口附近和敌人拼杀的身影,在敌人冲上阵地时,团长张振川又听到步话机里传来赵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不久,在6连隐蔽部方向一阵急促手榴弹、冲锋枪响声后,阵地沉静了。我们的英雄赵先有实现了上阵地前的誓言:“我们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

团长张振川心情激动不已,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有和刘顺武已与敌人同归于尽,二十多个敌人的尸体躺在他们面前。

战斗中,我6连预备队3排8,由青山包下的屯兵洞出发,进行了增援,但被敌坦克所阻,全班伤亡在路上增援没有成功

就在我反击分队占领阵地后,老美的谈判代表就泄气了,还冒出一句“真不可理解!”被我军打服了的话来,于是10月6日晚,敌人再也不敢与我们67高地的勇士们较量了。战后侦知,敌陆战一团团长因战败而被撤职,一营长自杀。正在与美军谈判的我方代表团团长李克农在战后不久,就来张振川所在的团看望予以表彰,并鼓励部队多打胜仗。李克农曾在朝鲜战场与张振川团长这样说:“你们卓越的指挥,英勇战斗取得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我们谈判,打击了美军谈判代表哈里逊的嚣张气焰。我代表谈判代表团,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你们不愧是光荣的开城保卫者。”谈判代表乔冠华说:“你们打得越好,我们骂得就更有劲。”

67高地战斗,仅赵先有率领着六连坚守阵地三天两夜,他们击退了敌人17次反扑,实施了2次反冲击,组织部队利用夜暗搜索两次,设伏夜袭敌人1次,获得毙伤敌人810余名,其中歼敌562名的光辉战绩我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这是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韩军陆战队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战,同时也是最大的一次失利

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再次召开了庆功大会志愿军194师582团光荣受奖志愿军总部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发来“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大奖旗为582团6连副政治指导员赵先有追记特等功并将他的事迹载入《志愿军英雄集》

▲志愿军总部颁发给6连的奖旗与赵先有烈士立特等功证书

 志愿军19兵团为582团2营记一等功,并发来“攻防全胜”大奖旗为582团5连记一等功,并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为582团1连记一等功,并授予“攻如猛虎”奖旗为582团7连2排、团侦察排记一等功,发来“保卫开城二级英雄排”为582团的八位同志立一等功,他们是:刘顺武(追记一等功)、关景春、刘殿良、巩振达、胡友万、林菜祚、杨三友、王志荣。志愿军65军还为194师31名干部、战士立了二等功

1953年8月,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师政委,1953年1月任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见65军军史》续表5】),专向作家巴金介绍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后巴金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志愿军194师住了两个月,体验生活。巴金来到赵先有烈士所在的连队采访吃、住在一处20多天,直至该部队即将回国才离开去其他部队采访。巴金的《团圆》小说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所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信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便是副指导员赵先有、通信员刘顺武等烈士和一等功臣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张振川将军《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写道:“当时,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同志正在我军采访,正赶上我师陈亚夫政委调到军里当主任…我向他巴金介绍了赵先友同志的英雄事迹。”鏖战疆场余墨第60页

因582团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反击作战胜利后不久,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1952年10月11日那时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是陈宜贵将军,还不是陈亚夫将军陈亚夫将军任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时间是1953年1月。【见65军军史》续表5】

所以陈亚夫将军在任65军政治部主任时,张振川团长见到作家巴金,只能是1953年巴金在第二次赴朝采访时。

张振川将军在《文武双全的老政委》中写道:“陈亚夫政委在我们反击作战后确实和电影王文清政委一样,到军里当了政治部主任,……巴金同志在我们反击作战后来过我五八二团,……巴金同志和我们陈政委很熟。”【鏖战疆场第319页 

张振川将军说的第一个反击作战后”,是指的1953年后,因陈亚夫将军是1953年任的军政治部主任。另外,在582团反击作战巴金19兵团政治部,194师反击作战还未结束就回国了。所以,“巴金在反击作战后来过我582团”,也只能是1953年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

巴金同志和我们陈政委很熟主要是1952年巴金赴朝鲜采访在194师住了一段时间,当时陈亚夫将军在该师任政委还向巴金讲述了“一打红山包”的情况;1953年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在65军军部,是陈亚夫接待的巴金,并向其讲述了赵先有烈士事迹,所以他俩很熟悉。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特等功臣赵先有。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65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有。

△1、巴金(右)和驻守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左)在一起。2、张振川将军(中)时任582团团长兼政委在朝鲜前线

二、志愿军老兵多人和巴金身边工作人员见证了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王成”原型之一,证据确凿

1、志愿军第19兵团、第65军老兵写的文章

在《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已提到“向我开炮”的情节,文中说:“……激战了20分钟以后,11时40分,阵地一度被敌人占领。6连报告:敌尸堆满了前沿,6连在多次负伤双目失明的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下,英雄们和100多个敌人扭打在一起,他们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决不后退一步……战后,通过调查伤员等又总结了赵先有、刘顺武的英勇事迹。”【《抗美前线》是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

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讲述:“巴金深入我团采访,与我们同吃同住近一个月。…1952年 10月5日,开城保卫战六七高地战斗打响。194师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英勇牺牲后,著名作家巴金闻讯到582团采访。巴老以乐亭籍士兵赵先友和581团土美山高地等众多英雄为群像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搬上银幕,随之志愿军英雄战士王成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来自《安东和他的“王成式”战友们》。安东,1943年1月参加革命,1951年2月入朝鲜参战,1951年入朝任580团参谋长,1952年至1953年任581团团长,后任旅大警备区参谋长。】

志愿军194师作战科长邓静农在《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著名作家巴金曾赴朝鲜采访,听取了团长和同志们的介绍,根据赵先友和众多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构思了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片《英雄儿女》,…”【邓静农,原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1952年时任赵先有所在师作战科长,在三打红山包与67高地战斗中,他与赵文进师长始终参与三打红山包和67高地攻防战斗指挥。他的文章印证了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赵先有烈士在战斗中喊出的‘向我开炮’;谈判代表团对67高地战斗的重视;及作家巴金来该师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

志愿军193师秘书科长郎万瑞在《难忘开城——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这样写道:“…著名作家巴金亲笔题写的“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就是参加的这次战斗。战后,李克农亲赴前线,到组织指挥这场战斗的一九四师五八二团指挥所,高度赞扬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和全体官兵,他说:’'你们卓越指挥、英勇战斗所取得的胜利,有利地支持了我们的谈判立场,打击了敌军及其谈判代表哈里逊的嚣张气焰,我谨代表谈判代表团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 ”李克农为指战员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所感动,他提出要亲自到英勇顽强的六连,到战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部队首长再三向他解释,战场非常危险,为安全起见,就不要去了。他坚持说:“不,要去,一定要去看看。”(见《党史博采》2003年07期)【郎万瑞,1952年时任志愿军193师秘书科长,后任194师政治部主任。】

志愿军194师战友刘景岐写的《致张振川司令员的一封信》中是这样写的:“写到这里,我想起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在开城保卫战争夺六七高地时,高声喊出‘向我阵地开炮’,在哪一刹那,张团长却冷静地等两位重伤员的身影进了隐蔽部,才下令向敌人开炮,这里含着智、勇、德,太让人感动了。…(见“鏖战疆场余墨”第392页)”【刘景岐是原志愿军194师师长赵文进的警卫员,67高地战斗时,曾随赵文进师长在582团指挥所,后转业到国家化工部,当到人事司长离休北京。】

志愿军194师战友张莹珊(女,志愿军194师文工队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这样说:“我看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在战地演出的镜头时,总会莫名其妙的激动,因为那正是我在朝鲜的真实战斗场景。但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在我们部队采访过赵先友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见李秀春写的《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张莹珊10岁随父亲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16岁的张莹珊随志愿军65军194师文工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是真正的“战地百灵”,创下了在战地一连演出9场的最高记录,赵先有烈士牺牲后,曾多次演唱过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是戴着半胸的军功章回到祖国的,后被誉为“王芳”的原型之一。1958年,23岁的张莹珊从65军文工团转业,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离休前任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

志愿军582团6连战友关景春,于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五十周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寻访王成》新闻节目和时空报道——最可爱的人(五)节目中播出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在这两个节目中,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张振川将军说:“在紧要关头,赵先有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关景春主要讲述了:“67高地战斗时情况,在屯兵洞内,不仅亲耳听到了报话机中赵先有呼叫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而且还亲眼看到赵先有、刘顺武两位烈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

 关祥斌《我的父亲关景春》一文中写了:“我的父亲关景春是辽宁省岫岩县人,1948年4月参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入朝参战时,父亲调入19兵团司令部当警卫员,后经个人反复请求,到了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5班当战士。后来转业到北大荒军垦农场,又调入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工作。

我的父亲关景春在坚守67高地,与6连官兵打退敌人近20次进攻,全连最后仅剩不足20人,可是却毙伤敌人八百多名。……我的父亲关景春在坚守67高地负伤,被连预备队的战士替换下来,最后带伤参加了反击,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67高地。战后住院后著名作家巴金进行了采访。

关景春曾多次被请回老连队讲传统时讲述了:当年67高地战斗情况,及本人在负伤住院后(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也采访了他和其他战士,……”。【关景春,曾在赵先有烈士的指挥下一起守卫67高地,也是67高地战斗一等功荣立者之一。因负伤被替换下阵地,在赵先友牺牲后带伤还参加了反击分队。也被誉为电影《英雄儿女》通信员小刘的原型。】

▲1974年初,大功五班的一等功臣关景春(后排左三)来6连讲传统,与时在大功五班战士合影,时任582团团长金锁(后排右三)参加了合影了留念。1973年五班因训练突出曾获集体三等功。

 志愿军582团5连战友王志才曾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王成的原型赵先有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代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故事”中,与他的团长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

志愿军582团5连战友王志才曾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中,与他的团长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

张振川将军讲述了当时战斗的情况,赵先有以“人在阵地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敌人拼杀,在敌人冲上阵地时赵先有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王志才讲述了赵先有临上阵地前,向营、团首长发出的誓言:“只要有我赵先有在,就有阵地在!……

2000年时任582团团长吴建新在该节目中讲述了:“……1953年巴金到了我们团采访,后写出了小说《团圆》”。【见《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视频》和王志才的文章】

王志才曾写了《“英雄儿女”——“王成”和他的家人》、《65军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在他的文章中也写了1953年,作家巴金曾来我部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我们大功二营在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吃、住在一处一个来月……。作家巴金在我部队采访,直至我65军即将回国,才去其他部队采访”。

志愿军第65军于1953年10月9日胜利回国。见《鏖战疆场》第266页

战友王志才的文章也证实巴金是在1953年采访的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王志才,1952年时任志愿军582团5连2排排长,曾参加攻打67高地战斗,该连荣获一等功,被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王志才与赵先有烈士是同村人、同时入伍、同一个营的战友。晚年安排在唐山常记功臣幸福院。)

志愿军582团3连战友杨嘉森在《抗美援朝老战士——杨嘉森讲述那场战争》回忆说:“我团5连将67高地交6连坚守。敌人反击目标主要对准六七高地,6连打的很艰苦、顽强,该连和副指导员赵先有也立下了赫赫战功。……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朝鲜采访闻讯后,亲赴582团,用近一星期时间,采访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巴金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后来了小说《团圆》发表在《上海文学》,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杨嘉森在1951年入朝鲜作战时是582团1营3连卫生员,1964年,杨嘉森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市劳改局(上海监狱局戒毒局前身),于1994年在上海市劳教收容所(上海市高境戒毒所前身)退休。)

志愿军65军战友何焕宇讲述,由记者:趙春卉、胡楊、安希民写的:《英雄回首60年——访志愿军老战士何焕宇》这篇文章中讲:“听到赵先的事迹后,我非常感动,他是我们军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在做政治工作时我们将其事迹作为重点宣传,战士们听到他的壮举后,战斗势气更加旺盛。……一直在我们部队进行战地采访的巴金先生,得知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激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何煥宇唐山人,抗美援朝时在65军政治部工作,后調到滦县武裝部任政委,1985年离休。)

志愿军65军战友卡应海《誓与阵地共存亡》讲述:“巴金在志愿军65军作战地采访时了解到一次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战友们坚守67高地,被志愿军赵先有烈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经过一年多战地采访的亲身经历与多年的沉淀之后,他在1961年8月《上海文艺》上发表了小说《团圆》。”(卡应海是志愿军65军战友)

志愿军65军战友刘新在《在朝鲜开城前线的日子里》这样写的:“我们与巴金相互的住处只距三、四十米,出门入户时常常碰面。

在后来的日子里,巴金同志又来65军采访。来到65军后,便一头扎到部队,亲密接触战士,抓紧时间写作。

巴金同志非常关注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他以赵先有烈士为原型,当然也有陈超等英模的影子,除了写出大量新闻报道外,还在战地抓紧创作了小说《团圆》,歌颂了英雄王成兄妹的感人事迹,广受好评。后来又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使王成‘向我开炮’英雄形象更为高大丰满地树立起来。”(作者刘新,1951年2月入朝参战时任第65军组织科干事。1953年10月归国,后从65军调至24军工作,在72师任副政委岗位上离休。)

志愿军65军作战参谋洪泗一写的《我与“王成”一同战斗在抗美援朝的一线》。在他的文章中写道:“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闻讯后,亲赴五八二团,用近一星期时间,接触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写成了战地通迅《团圆》。以副指导员赵先友等烈士为原型改为电影《英雄儿女》王成不等于赵先友,但“王成”的身上千真万确有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所有英雄战友的光辉影子,并永远激励着我们。”(洪四一入朝参战时任志愿军65军作战参谋)

以上多位志愿军第65军老兵亲历并见证了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千真万确、不可否认的。

2、志愿军其他老兵和巴金身边工作人员写的文章

志愿军第40军119师炮兵团宣传股长陈振民在《——读《鏖战疆场》一书有感》中写道:“其所在582团攻防六七高地、三打“红山包”战斗更多次处于险境之中,竟打出整排、连、营、团的英雄事迹,尤其是该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在敌人夺取了我阵地后,用报话机要求张振川团长“向我开炮”,令当代文豪巴金深为感动,主动到582团采访近一个月,以赵先友的事迹为原型,艺术地概括了在朝鲜战场上其他英雄形象,写出了《团圆》——后来被改编成的《英雄儿女》电影的英雄团长则叫‘张振华’。”【陈振民是张振川将军抗战时期的战友1951年6月入朝鲜参战,任67军辎重34团宣传股副股长,1952年8月40军119师炮兵团任宣传股长,曾与张振川将军共同编纂《冀东11团抗日战史》

志愿军第64军医院卫生员侯炳茂(作家、画家)在《【志愿军】巴金在三八线上》和《《心香忆故——巴金前线记事》》中写道:“巴金听了张振川团长的简短介绍,很受感动,决定到六连去采访……。

1953年第二次入朝半年(巴金)采访无数指战员的英雄事迹。  

后根据巴金创作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生动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事迹,影片中王成则是英雄赵先友的真实写照。”【侯炳茂,参加抗美援朝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军医院一所任卫生员。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回国。在某野战部队医院任卫生排长、军医、所长、院长。撰写回忆抗美援朝散文,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长城副刊特聘专栏作家。】

志愿军第46军参谋梁新如写的《三八线上遇巴金》。在该文写到:1953年我志愿军46军在三八线上召开的“双夹山战评会”上我见到作家巴金,经人介绍我是46军司令部任参谋,并与其交谈。…“巴金还谈到自入朝后,一直在西线兵团部队中活动,访问了78师212高地战斗模范、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194师坚守67高地的特等功臣赵先友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特别是九连副指导员于占和带领一个班坚守阵地,在人员伤亡殆尽、他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到肠子外溢,壮烈牺牲。…”【梁新如:1952年9月在志愿军46军司令部任参谋,后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

巴金身边工作人员、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陆正伟写的:《电影〈英雄儿女〉后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朝鲜, 给巴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志愿军某团六连了。他在这个部队生活了两个多月。1952年10月, 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六七高地的艰巨任务。在指导员负伤后, 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韩军在美军飞机、重型坦克和喷火坦克的掩护下, 冲上了六连阵地, 六连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 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报告: 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 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 并大声喊:“向我开炮!”。团长从望远镜中看到两位英雄入防空洞后, 便命令炮兵向六连阵地开炮! 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牺牲了。战后, 六连荣立了特等功, 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光荣称号, 赵先友烈士被追认为特等功臣。

战斗胜利结束后, 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 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 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陆正伟 (1952~)上海人。作为巴老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是除了巴老家人以外,陪伴这位老人时间最长的一位,作者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了二十年来巴金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情缅怀了巴老最后的弥留时光。还写了:〈英雄儿女〉后的故事》〈英雄儿女〉是怎样诞生的》、《巴金与〈英雄儿女〉往事、《从小说〈团圆〉到电影〈英雄儿女〉》《巴金:这二十年》等文章,有关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的内容与上段基本相同。)

巴金文学馆副馆长周立民在《胜利的回响 | 第八集:<血染的疆场>》中说:“小说《团圆》虽然讲述的是两个父亲的悲欢离合,但是他们个人的悲欢离合,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在奉献。这不是单纯的伦理故事,它还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危瑶:“…《团圆》小说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在67高地防御战中英勇牺牲的特等功臣赵先有。”

以上志愿军首长、战友们和巴金身边工作人员写的的文章都证实了“巴金在1953年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这些鉄的事实是无可置辩、众目昭彰、无懈可击的。

三、多位领导、作家和记者、知情人士们讲述和写的文章都阐述了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王成”的原型之一既实事求是,又恰如其分

原北京军区第65集团军军长郭凤岐、政委杜恒岩根据《65军军史》写的《抗美援朝壮军威》中说:“我攻占67高地以后,敌疯狂地进行反扑,……在成群的鬼子们拥入我阵地的紧要关头,赵先友果敢地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情况,请求:‘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6连这次防御战,共毙伤敌人810名。我守军还击落敌机1架,击伤9架,击毁敌坦克16辆,击伤17辆,缴获武器一部。据战后查明,敌陆战1团团长因战败而被撤职,营长自杀。……这一英雄的战例,在当时曾受到志愿军总部和兵团首长的表扬,兵团《抗美前线》发表社论表示祝贺,新华社朝鲜前线10月8日、9日分别播发电讯报道这一战绩。”(此文刊登在解放军报社编辑、由长征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我们打败侵略者》一书“强军卷”中)【见《鏖战疆场续闻》第361页——363页】

2020年11月7日央视一套栏目《故事里的中国》邀请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人物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做客节目组,讲述了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当讲到奶奶从爷爷墓碑前捧了两捧土,用手绢包好告诉孙子赵新民:‘等我去世后,将这土放在我墓里。’后奶奶用这样的方式爷爷永远在一起了”主持人撒贝宁和参加节目人员及现场观众听后不禁落泪。

在该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曾这样说:“1991年,巴金先生为一位志愿军战士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这位特等功臣曾任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有烈士就是高喊着‘向我开炮’,用24岁的年轻的生命,换来了67高地攻防战的胜利。……巴金先生从朝鲜回来以后,用了将近十年才提笔写下了《团圆》,这背后有多少深刻的寓意和祝福。……央视一套《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视频

▲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左)做客节目组,讲述了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

张小石、张勇写的《把最深处的爱献给父亲母亲》中提到:“战后父亲向正在194师体验生活的巴金先生介绍了战斗经过及赵先友的英雄事迹,巴金先生非常感动,亲临六连采访,积累了大量素材后,于1961年写出著名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烈士赵先友成了英雄王成原型之一,我父亲张振川也被公认为电影中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 张小石为张振川将军之女、张勇为张振川将军之子

2015年河北省乐亭县电视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5周年播出的“三代报国情”》中,张振川将军再次讲述了赵先有烈士事迹。他说:“赵先有烈士在朝鲜战争中英勇顽强,他喊出‘向我开炮’的精神,鼓舞了我团的战斗士气。……赵先有烈士祖孙三代同在我团,这是对烈士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原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保卫处处长艾锡芳在该节目中讲述了:“巴金到朝鲜采访是张振川司令员接待的,赵先有的英雄事迹和战斗过程张司令是亲历者,张司令给巴金讲述了6连的英雄事迹,”【见乐亭县电视台录播的《三代报国情》视频】

▲原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将军(左)、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保卫处处长艾锡芳(右)在该节目中接受记者采访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三处处长阎丽在《敌人上来了,开炮打吧!》一文中说:“5日上午11时,敌人集结了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2辆坦克和三辆喷火坦克的配合下,分5路以集团冲锋的队形向67高地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双目失明副指导员赵先友。刘顺武代替赵先有的眼睛和腿,不断向他报告敌情,并连搀带背地让他躲避着危险。敌人冲上来了,赵先有让刘顺武用步话机向炮兵阵地呼叫“向我阵地开炮”。但后方的战友看到赵先有他们拼杀的身影怎么舍得向自己同志开炮。这时,赵先有自己冲着步话机用嘶哑的声音喊道:“团长,敌人打上来了,开炮打吧!”随后,一阵手榴弹爆炸声后,阵地忽然陷入沉寂。

原乐亭县原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王从保在《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有》一文中说:“为减少阵地伤亡,副指导员赵先有率领5(部分)、4、2班留了下来,其他战士去屯兵洞隐蔽。……战斗到仅剩下五次负伤的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时敌人像潮水一样到近前,赵先有和刘顺武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毫不畏惧,绝不后退一步。他手拿步话机向团长报告:“团长,敌人已冲上了我67高地,向我们开炮,向我开炮!”这是发自赵先有肺腑的声音,这种视死如归、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激荡着团指挥所每个人的心。……

原乐亭县党史研究室王海静主任、徐梦梅檀咏发的《追寻英雄的足迹——怀念“王成”原型、乐亭籍战斗英雄赵先有》文章中说:“……乐亭县里有两座纪念馆:一座是李大钊纪念馆,另一座就是以赵先有为代表的烈士纪念馆。为全面展现他的英雄事迹,馆内专门设立赵先有烈士展室,并多次投资进行改展。特别是在通过放映电影《英雄儿女》再现赵先有战斗牺牲场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关于赵先有访谈节目的影像资料,使展示更具有立体感,内容更加丰富形象。

另外,笔者还看到作家王泠一在《巴金:从朝鲜战场的洗礼到英雄儿女胡新民学者独立学者)在《巴金的抗美援朝情结 》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作家巴金第二次赴朝期间,采访了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烈士事迹……”

作家夯石写的《永不消失的王成》作家王作东写的《王成原型来源于多人》这两篇文章都提到:“1953年9月,作家巴金采访了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危瑶在《胜利的回响 | 第八集:〈血染的疆场〉》写了:“《团圆小说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在67高地防御战中英勇牺牲的特等功臣赵先有。……后来,赵先有烈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作家巴金,将他写进了小说《团圆》,又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成为感动一代代中国人的红色经典。

除上文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和见证人写的有关文章外,笔者在网页上还搜集到百余篇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其内容略……

以上这些文章在有关媒体都证实了,赵先有烈士是在战斗中,喊出“向我开炮”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王成”原型之一。这些文章都表述了,不仅巴金在朝鲜战场上采访了赵先有等众多英雄,而且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赵先有勇敢在山头牺牲的事迹。

以上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赵先有烈士的怀念与景仰,一幕幕、一幅幅镜头都展现了主持人和讲述人对赵先有烈士的敬慕与缅怀;以上这些报道使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一次次响彻人们耳际、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他伟大的形象永远雄立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看到在有些文章中写的是,“作家巴金1952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很可能是因赵先有烈士1952年牺牲,且作家巴金1952年曾在该部队采访的原因;其主要原因还是张振川将军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的是反击作战后开城保卫战下来开城前线作战胜利后,巴金来我团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指巴金在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的赵先有烈士事迹。而个别作者认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巴金第一次赴朝鲜采访即将回国,不可能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是他顾头不顾尾的误解。

赵先有烈士用他的功迹,和他的首长、战友、知情作家、记者写的文章及巴金的亲笔题词和表态,证实了作家巴金是1953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这就是巴金认可的和“王成一样的英雄”,巴金即为他题词,就是认可赵先有烈士是他小说《团圆》中“王成”原型之一,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注: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张振川将军和巴金等作家、作者用名。

△赵先有烈士遗照


△作家巴金题词、赵先有 烈士雕像揭幕仪式








众多文章证实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之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